先从五国伐齐开始说起。
秦昭襄王23年,魏昭王12年,韩釐王12年,赵惠文王15年,齐闵王17年,楚顷襄王15年,燕昭王28年。
有关五国伐齐的始末,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做过多介绍。这一事件牵涉有大量阴谋活动及政治运作,几乎是战国历史上最漫长、最复杂的一次较量,在这里也很难用很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如果有兴趣的朋友请参考再论秦大作。
这里,只说五国伐齐的结果:

图为五国伐齐之后,列国对齐地的瓜分情况。
如果所示:
白圈分别为齐国仅存在即墨、莒两都,齐五都中的临淄、平陆、高唐(或阿)均已失陷;
红圈为燕、赵、魏、秦占据的齐地,燕国占领了临淄在内的70余座城邑,赵国占领了济西地区,魏国占领了故宋地,秦国占领了陶邑;
黄圈为楚国占领的一部分淮北地区,另有一支10,000人的楚军以救齐之名进驻了莒邑,楚将淖齿因此被齐闵王任命为齐相——不过,后来齐王和淖齿产生了一些矛盾,淖齿杀死了齐王,后被莒人所杀。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
燕国从伐齐战争中分得的领土最多,魏国吞并的领土次之,赵国再次之,秦国最少,楚国所夺回的“淮北”具体范围不详。
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强大的秦国夺得的领土这么少?
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秦国和齐国并不接壤,所以它只能追求的是质量和战略价值,不能追求面积;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江河日下的魏国能吞并一大片富庶领土?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当时宋康王就在魏国,原齐相田文也在魏国做国相,抓到这两张牌肯定有利于拉拢宋人和当地的齐国官员,
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比较弱小的燕国倒能吞并那么大的领土?
这个更好理解,因为列国暂时懒得管。
至于懒得管的原因,无外乎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列国忙于各忙各的没时间理睬,一方面是列国也知道燕国其实吃不下去。
又为什么说都知道燕国吃不下去呢?
我们看一下另一块领土:

图中红圈所示为魏国的河东郡,约四百里左右。
在伊阙之战后,魏遣芒卯向秦国“割让”了这块土地。但在之后的10年之间内,河东郡的治所安邑一直在秦魏两国之间反复易手,甚至在30年以后的阙与之战期间还有魏将公子咎率精锐部队进驻安邑的记录——治所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那么,秦国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能完全吃下河东之地呢?
究其原因,以河东郡县之广、三晋卿族之盛,纵使秦国制度再先进,也难以凭借公元前三世纪的行政能力将其快速消化。强秦想要消化晋地都如此吃力,弱小的燕国想要消化整个齐地更不太可能,此时列国选择暂且放燕国一马也就不奇怪了。
说到这里,我们大致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秦朝统一以后12年就土崩瓦解,为什么项羽在灭秦后大肆分封诸侯,又为什么到了汉代朝廷依旧要分封诸侯。
估计有些朋友问:
既然摆明了吃不掉齐地,那为什么燕昭王不学学赵国,找一个相对现实的范围见好就收呢?
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应该在燕将乐毅的身份——燕卿、赵相、魏臣——就此君之后的行径来看,这个人最在意的并不是燕国的利益,而是燕、赵、魏之间的平衡及自身的权势。
截止到这一年为止,列国的实力大致排名为:
秦国是当时的最强国;
赵国是第二强国;获得了齐国的河外之地,不仅军事能力强,而且经济能力也获得了弥补
楚国排第三;获得了淮北之地。
魏国排第四,这时的魏国虽有宋地进账,但却有陶邑在背,处境绝对是要比赵国危险的;
燕国排第五,现在的燕国严重“虚胖”,且军队的指挥权上在有一定不稳定因素;
韩国排第六,相比于魏国,它的地理位置更加尴尬,且实力上没有任何补充;
齐国排第七,此时属不提之列。
公元前283年
秦国立即向魏国发起进攻,秦军先攻取了安城,然后直扑大梁。
与此同时,魏相田文至燕、赵两国求救,得到了一支180,000人的援军。
秦军听闻燕、赵救魏后退兵,秦相魏冉也因此次攻魏无功而返而下台。
是年,列国攻势大致如下:

秦昭襄王23年,魏昭王12年,韩釐王12年,赵惠文王15年,齐闵王17年,楚顷襄王15年,燕昭王28年。
有关五国伐齐的始末,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做过多介绍。这一事件牵涉有大量阴谋活动及政治运作,几乎是战国历史上最漫长、最复杂的一次较量,在这里也很难用很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如果有兴趣的朋友请参考再论秦大作。
这里,只说五国伐齐的结果:

图为五国伐齐之后,列国对齐地的瓜分情况。
如果所示:
白圈分别为齐国仅存在即墨、莒两都,齐五都中的临淄、平陆、高唐(或阿)均已失陷;
红圈为燕、赵、魏、秦占据的齐地,燕国占领了临淄在内的70余座城邑,赵国占领了济西地区,魏国占领了故宋地,秦国占领了陶邑;
黄圈为楚国占领的一部分淮北地区,另有一支10,000人的楚军以救齐之名进驻了莒邑,楚将淖齿因此被齐闵王任命为齐相——不过,后来齐王和淖齿产生了一些矛盾,淖齿杀死了齐王,后被莒人所杀。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
燕国从伐齐战争中分得的领土最多,魏国吞并的领土次之,赵国再次之,秦国最少,楚国所夺回的“淮北”具体范围不详。
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强大的秦国夺得的领土这么少?
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秦国和齐国并不接壤,所以它只能追求的是质量和战略价值,不能追求面积;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江河日下的魏国能吞并一大片富庶领土?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当时宋康王就在魏国,原齐相田文也在魏国做国相,抓到这两张牌肯定有利于拉拢宋人和当地的齐国官员,
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比较弱小的燕国倒能吞并那么大的领土?
这个更好理解,因为列国暂时懒得管。
至于懒得管的原因,无外乎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列国忙于各忙各的没时间理睬,一方面是列国也知道燕国其实吃不下去。
又为什么说都知道燕国吃不下去呢?
我们看一下另一块领土:

图中红圈所示为魏国的河东郡,约四百里左右。
在伊阙之战后,魏遣芒卯向秦国“割让”了这块土地。但在之后的10年之间内,河东郡的治所安邑一直在秦魏两国之间反复易手,甚至在30年以后的阙与之战期间还有魏将公子咎率精锐部队进驻安邑的记录——治所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那么,秦国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能完全吃下河东之地呢?
究其原因,以河东郡县之广、三晋卿族之盛,纵使秦国制度再先进,也难以凭借公元前三世纪的行政能力将其快速消化。强秦想要消化晋地都如此吃力,弱小的燕国想要消化整个齐地更不太可能,此时列国选择暂且放燕国一马也就不奇怪了。
说到这里,我们大致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秦朝统一以后12年就土崩瓦解,为什么项羽在灭秦后大肆分封诸侯,又为什么到了汉代朝廷依旧要分封诸侯。
估计有些朋友问:
既然摆明了吃不掉齐地,那为什么燕昭王不学学赵国,找一个相对现实的范围见好就收呢?
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应该在燕将乐毅的身份——燕卿、赵相、魏臣——就此君之后的行径来看,这个人最在意的并不是燕国的利益,而是燕、赵、魏之间的平衡及自身的权势。
截止到这一年为止,列国的实力大致排名为:
秦国是当时的最强国;
赵国是第二强国;获得了齐国的河外之地,不仅军事能力强,而且经济能力也获得了弥补
楚国排第三;获得了淮北之地。
魏国排第四,这时的魏国虽有宋地进账,但却有陶邑在背,处境绝对是要比赵国危险的;
燕国排第五,现在的燕国严重“虚胖”,且军队的指挥权上在有一定不稳定因素;
韩国排第六,相比于魏国,它的地理位置更加尴尬,且实力上没有任何补充;
齐国排第七,此时属不提之列。
公元前283年
秦国立即向魏国发起进攻,秦军先攻取了安城,然后直扑大梁。
与此同时,魏相田文至燕、赵两国求救,得到了一支180,000人的援军。
秦军听闻燕、赵救魏后退兵,秦相魏冉也因此次攻魏无功而返而下台。
是年,列国攻势大致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