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础知识(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1.要不要做笔记?我在看书的时候做笔记会打断我的思路,也会拖慢我的速度,所以我是一口气把基础书目都看完后,直接拿了别人整理好的整合版框架(整合了《教程》和《范式》)来复习和强化记忆,没有额外做笔记,理解是最重要的,不要把本该用来思考的时间拿去抄书。(编者备注:推荐每年的猫哥北大新传考研自编教材序列1234+考前模拟押题卷)
2.要不要背基础知识?我在看书时就会边阅读边理解,在这个理解加工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在背诵了。我不推荐死记硬背,一来北大不爱考死记硬背的东西,二来这样浪费时间。但是一个理论主要讲什么,起源是什么,影响是什么,意义和不足是什么,还有一些关键词得说得出来。
3.基础知识上要花费多长时间?没有固定时间,看个人什么时候能掌握熟练,不熟练就每天拿框架考自己,这个是做专题和答题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在考前还把基础知识框架翻出来看了一下,越到后期越容易忽视基础。
(三)专题+看论文
1.专题是什么?我认为专题就是我的答题库,我的工具箱,答题得从里面找东西,要么是观点,要么是语料,要么是论述的逻辑链,这些组成了专题。
2.专题怎么做?做专题和看论文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论文的中心观点可以做专题的观点,论文的分论点可以做专题的逻辑链,论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言或者比较出彩、高级的话,可以做语料。做专题不是复制粘贴一篇论文,而是从论文里找有用的东西,填补专题的框架。举个例子,算法专题,至少需要包括定义、积极影响、批判这三个部分,当你看到一篇论文主要讲算法歧视,那么“算法歧视”就可以放入“批判”这个部分中去。这篇论文中的分论点可能包括“算法歧视固化阶层”“算法歧视驯化消费”,这些可以作为论述的逻辑链:算法依据个人特征进行内容推送——算法烙印限制个体或资源流动,放大偏见——固化阶层。一个专题没必要精看太多论文,扫一眼摘要看是否有能用的观点,有就接着看,没有直接pass。
3.专题怎么用?虽然专题是答题库,但是不要一个字一个字背诵,而是要从中抽象出属于自己的底层逻辑和答题框架,灵活运用到任何题目之中。另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翻出自己的专题来看一看记一记,不然堆到后期那么大一堆真的很头痛。
4.老师的论文怎么用?老师的论文我建议都看一看,这是我们做专题和答题的导向。北大老师比较偏批判,我们在做专题时就要着重在批判上下功夫。老师的观点应该是我们主要学习的观点(主要是老师说得确实很对!),也是我们整个框架的基调。
5.零碎知识怎么收集?我在睡前会再刷一刷订阅号,了解最近学界和业界都在关注什么,这里推荐几个公众号:36氪、批判传播学、Newmedialab(广告案例之神)、再建巴别塔、网信中国(收集法律法规很好用)、虎嗅APP、胡泳(老师个人号,求求你们了,一定要看啊)、电商头条、钛媒体、四大刊的公众号
(四)答题
1.真题怎么用?我先把真题按照专题进行分类,比如新媒体与技术、新媒体与经济、新媒体与政治……在做完对应专题后,就把总结好的真题拿来练,手写,闭卷!写完之后回去翻自己的专题,看是否有遗漏的点,另外自己也要做好取舍,一些非常出彩的点要放在最前面,比较千篇一律的点可以舍弃。专题也可以在这个练题的过程中不断精简,刻进脑子里。
2.答题怎么练?九月份开始,我每天在图书馆根据专题练真题。回到寝室后,根据今天做的专题内容自己给自己出一道题,闭卷写答案检验记忆成果。进入十月份后,专题进入尾声,练题量就更多了,并且会用答题纸进行全真模拟。十一月份,继续练题+模拟,开始几次根本写不完卷子,但是随着专题知识的熟练,速度也提上来了。同时,我每天练一个名解、一个简答、一道论述。进入十二月,除了继续练真题,我还会每天在网上搜罗一些题目练框架,只列出大小标题,锻炼了我的反应力和对专题内容的调用能力。
3.如何判断自己写得好不好?首先,题目中出现的专业名词要在开头给出解释。其次,答题逻辑是完整的,比如前面说了困境,后面就应该有解决措施(简答除外)。在一个小标题内,论述的逻辑链是完整的,起码你得自己说服自己,这个A怎么就导致B了?最后,有亮点,我认为的亮点是指有批判的点、有老师的观点或者一些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点,一些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也可以拿来用一用。
(五)看拓展书
我认为,看书在初试阶段不是必需的,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看看。老实说,我看的拓展书并没有非常直接地被运用到我的答题中,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更好地理解了一些概念,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如果一些书自己都没法看下去,还是不要为难自己,好好做专题、练题去吧。
1.要不要做笔记?我在看书的时候做笔记会打断我的思路,也会拖慢我的速度,所以我是一口气把基础书目都看完后,直接拿了别人整理好的整合版框架(整合了《教程》和《范式》)来复习和强化记忆,没有额外做笔记,理解是最重要的,不要把本该用来思考的时间拿去抄书。(编者备注:推荐每年的猫哥北大新传考研自编教材序列1234+考前模拟押题卷)
2.要不要背基础知识?我在看书时就会边阅读边理解,在这个理解加工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在背诵了。我不推荐死记硬背,一来北大不爱考死记硬背的东西,二来这样浪费时间。但是一个理论主要讲什么,起源是什么,影响是什么,意义和不足是什么,还有一些关键词得说得出来。
3.基础知识上要花费多长时间?没有固定时间,看个人什么时候能掌握熟练,不熟练就每天拿框架考自己,这个是做专题和答题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在考前还把基础知识框架翻出来看了一下,越到后期越容易忽视基础。
(三)专题+看论文
1.专题是什么?我认为专题就是我的答题库,我的工具箱,答题得从里面找东西,要么是观点,要么是语料,要么是论述的逻辑链,这些组成了专题。
2.专题怎么做?做专题和看论文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论文的中心观点可以做专题的观点,论文的分论点可以做专题的逻辑链,论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言或者比较出彩、高级的话,可以做语料。做专题不是复制粘贴一篇论文,而是从论文里找有用的东西,填补专题的框架。举个例子,算法专题,至少需要包括定义、积极影响、批判这三个部分,当你看到一篇论文主要讲算法歧视,那么“算法歧视”就可以放入“批判”这个部分中去。这篇论文中的分论点可能包括“算法歧视固化阶层”“算法歧视驯化消费”,这些可以作为论述的逻辑链:算法依据个人特征进行内容推送——算法烙印限制个体或资源流动,放大偏见——固化阶层。一个专题没必要精看太多论文,扫一眼摘要看是否有能用的观点,有就接着看,没有直接pass。
3.专题怎么用?虽然专题是答题库,但是不要一个字一个字背诵,而是要从中抽象出属于自己的底层逻辑和答题框架,灵活运用到任何题目之中。另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翻出自己的专题来看一看记一记,不然堆到后期那么大一堆真的很头痛。
4.老师的论文怎么用?老师的论文我建议都看一看,这是我们做专题和答题的导向。北大老师比较偏批判,我们在做专题时就要着重在批判上下功夫。老师的观点应该是我们主要学习的观点(主要是老师说得确实很对!),也是我们整个框架的基调。
5.零碎知识怎么收集?我在睡前会再刷一刷订阅号,了解最近学界和业界都在关注什么,这里推荐几个公众号:36氪、批判传播学、Newmedialab(广告案例之神)、再建巴别塔、网信中国(收集法律法规很好用)、虎嗅APP、胡泳(老师个人号,求求你们了,一定要看啊)、电商头条、钛媒体、四大刊的公众号
(四)答题
1.真题怎么用?我先把真题按照专题进行分类,比如新媒体与技术、新媒体与经济、新媒体与政治……在做完对应专题后,就把总结好的真题拿来练,手写,闭卷!写完之后回去翻自己的专题,看是否有遗漏的点,另外自己也要做好取舍,一些非常出彩的点要放在最前面,比较千篇一律的点可以舍弃。专题也可以在这个练题的过程中不断精简,刻进脑子里。
2.答题怎么练?九月份开始,我每天在图书馆根据专题练真题。回到寝室后,根据今天做的专题内容自己给自己出一道题,闭卷写答案检验记忆成果。进入十月份后,专题进入尾声,练题量就更多了,并且会用答题纸进行全真模拟。十一月份,继续练题+模拟,开始几次根本写不完卷子,但是随着专题知识的熟练,速度也提上来了。同时,我每天练一个名解、一个简答、一道论述。进入十二月,除了继续练真题,我还会每天在网上搜罗一些题目练框架,只列出大小标题,锻炼了我的反应力和对专题内容的调用能力。
3.如何判断自己写得好不好?首先,题目中出现的专业名词要在开头给出解释。其次,答题逻辑是完整的,比如前面说了困境,后面就应该有解决措施(简答除外)。在一个小标题内,论述的逻辑链是完整的,起码你得自己说服自己,这个A怎么就导致B了?最后,有亮点,我认为的亮点是指有批判的点、有老师的观点或者一些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点,一些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也可以拿来用一用。
(五)看拓展书
我认为,看书在初试阶段不是必需的,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看看。老实说,我看的拓展书并没有非常直接地被运用到我的答题中,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更好地理解了一些概念,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如果一些书自己都没法看下去,还是不要为难自己,好好做专题、练题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