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号吧 关注:366贴子:512
  • 3回复贴,共1

【帝国·伟大的狼群战术】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IP属地:北京1楼2010-07-20 17:28回复
    “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的 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 战的“狼群战术 ”,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 海陆两大“法宝”。


    IP属地:北京2楼2010-07-20 17:2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邓尼茨“卡尔·邓尼兹狼 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英国“雅典娜”号客轮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的 旅客正沉浸在平静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震荡。一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客轮 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样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 “狼群战术”。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形容“狼群战术”的诞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首创“狼群战 术”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德国 U-68号潜艇的艇长。他经历了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切身体会到 “用潜艇在白天公开与大型舰队作战”的战法已经落伍了,应当尝试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邓尼茨终于得到了一次试验新战术的机 会。他指挥 U-68号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海军的护卫警戒圈,凶猛地接近商船,用鱼雷将其击沉。当英军护卫舰队闻声赶来救援时,邓尼茨已指挥 U-68号潜艇迅速下潜,可潜艇偏偏出了故障。最后他只好弃艇逃生。不过,这次没有完全成功的行动却成了“狼群战术”的萌芽。   在二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邓尼茨潜心研究一战经验,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了自己独创的“狼群战 术”。二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 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 人。   然而,邓尼茨同样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的战 术在多年的海战中如出一辙。而盟军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派出规模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 “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肢解“狼群”,尤其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而邓尼茨无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上集结庞 大的潜艇群,打算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 多艘。“狼群战术”宣告失败。


      IP属地:北京5楼2010-07-20 17:29
      回复
        就算在这段由大型水面战舰主导的时期,体积较小的U型潜艇仍然击沉了大量盟军船只。德国U型潜艇的艇长们称这段时间为“快乐时光”。U型潜艇的巨大成功源 于新战术的运用和对盟军运输船队关键弱点的仔细研究。在战争的第一年里,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就涌现出许多王牌艇长,如奥多.克莱兹默,冈特.普利恩,乔吉 姆.赛普克和弗里兹.兰普,他们指挥U型潜艇独立展开攻击行动, 每艘艇平均每个月可以击沉25艘盟军船只。但是邓尼兹认为把大量潜艇集结起来一起向受到护航舰保护的船队发起攻击,可以进一步发挥U型潜艇的特点,扩大攻 击效果。   这个观点非常的简单。但是U型潜艇要是想在开阔的海域对运输船队发起攻击,有三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个是寻找船队的初始位置,第二是在船队周围集结,第三才是真正的攻击。邓尼兹的方案是把潜艇编为若干分队,每个分队都成直线部署在垂直于船队航线的方 向上,同时在总部通过无线电指挥各个分队的行动。潜艇指挥官白天把他们中午时的位置信息传回邓尼兹所在的潜艇总部,如果需要的话,还要报告天气情况。反过 来,总部指挥官根据最新得到的情报,通知潜艇指挥官调整分队方位。   如果一切正常,一个潜艇分队可以拦住一个运输船队,同时报告船队的位置、航向和航速。虽然潜艇 可以通过声纳装置定位船只的机械噪音,但只有在可视距离内才能发现目标。随着战争的发展,U型潜艇的声纳性能几乎可以媲美护航舰的雷达。这简直就是一场发 生在盟军制定船队航线的指挥官和德国潜艇总指挥官之间的竞赛。因为发现目标往往是最难的,许多时候,船队就从一个潜艇巡逻分队的中间穿过,却没有被发觉。   U型潜艇一旦发现目标,就立即隐蔽起来,监视着船队。同时向其他各艇发送常规信号报告自己的位 置,另外,再发送一个用于方向定位的中频DF信号。分队中的其他潜艇收到信号之后,就马上向船队靠拢过来。U艇作战命令中规定了每艘潜艇必须跟踪记录其它 潜艇发现目标的报告。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潜艇分队之间频繁的无线电通信非常容易被海岸上的DF基站拦截,但是邓尼兹仍然坚信这种战术运用起来十分安全。   通过监听海上德军潜艇发出的DF信号收集情报是非常重要的。在认真研究了这些信号的发送模式 后,盟军积累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可以通过对陆地基站截获的DF信号的分析,粗略的估算出德军在海上的U型潜艇的数量和大致位置。这种无线电通信流量分析技 术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在1939年,陆地基站只能估算出50英里范围内的潜艇位置,而且,也没有人能够设计发明一种尺寸小到可以安装在舰船上的DF信号 监听装置,所以,盟军的DF信号监听收集的情报不具有战术作用。无论如何,U型潜艇的攻击行动直接暴露了他们的存在,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依靠对无线 电通信的监听。因此,在1940年,德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U型潜艇的无线电信号是用高度复杂的英格玛密码机加密过的。每个密码机上都有一系列的字母转子 和连接在插板上的插线。转子的旋转位置和插线的连接方式每天都根据密码本进行修改。因此,当操作员敲击键盘上的一个数字或字母,屏幕上显示的将会是另一个 完全不同的数字或字母。3到4组转子和不同的插线连接方式可以产生几千万种可能的字母组合。邓尼兹很清楚由英格玛密码机加密的信号是可以被破解的,只不过 完全破解非常耗时。因此,短时间内破解的信号相当有限,不足以影响潜艇的行动部署。   在U型潜艇发动的最后一次编队攻击行动中,潜艇之间非常松散,仅通过无线电保持联系,这次攻击 为他们赢得了“海狼”的绰号。在下令分散攻击之前,邓尼兹集结了尽可能多的U型潜艇包围了运输船队,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狼群行动”。对于每艘潜艇,没有 任何的战术协调,因为要想在那种环境下进行协调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据当时的条件,决定在晚上从船队的暗处发动攻击。潜艇利用黑色的夜空作掩护,悄悄接 近,而盟军船队却在月光下显得轮廓分明。攻击一波接着一波。潜艇下潜到最适合攻击的深度,仅露出指挥塔。它们迅速突破了护航舰的防御圈,直扑运输船队。高 速冲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艇首的4对鱼雷全部发射出去,如果可能的话,再发射艇尾的2枚鱼雷。在所有鱼雷发射完毕之后,潜艇就向船队的末端方向撤离,或者 在商船留下的一片混乱之中下潜溜走。   1940年秋,新的狼群战术充分利用了盟军海上运输的致命弱点。至此,沿岸附近成为受到U型潜 艇威胁的主要海域。这些潜艇通常单独行动,且攻击时保持下潜状态。因此,在大西洋两岸都部署了反潜护航舰。而在广阔的大西洋中部海域,向东航行的船队由巡 洋舰、较老的战列舰或者是盟军潜艇提供保护。而向西航行的船队一旦离开有德国潜艇出没的指定危险海域,就分散开来,独自航行。因此,横跨大西洋的船队在没 有护航舰保护的海区航行时,特别容易遭到U型潜艇的攻击。而护航舰本身,也只能一次对付一艘潜艇。


        IP属地:北京7楼2010-07-20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