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沭县的zf网站上找到了编制实名制网址。于是进去瞅瞅。发现各单位熟悉的名字都很少。只有临沭一中这个机构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作为第一代新一中的学生。距离第一次踏入校门已经有接近二十一年了。
发现很多人记住的名字大概都是班主任居多吧。其他课程老师相对被记住的概率低一些。从四百多个名单里找了半天。好多人一看到名字就唤醒了记忆。只是大概二十年左右的时光让他们都苍老了许多吧。当年都是三十来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现在也都快准备退休了。
那么说几个名字吧。
初代班主任-李守防老师。印象中,一个中等身高的戴眼镜的人,很喜欢打篮球。后来有个关于他名字的梗。话说一个学生给家长报告班主任姓名。这么说的:木子李,防守的守,防守的防。
二代班主任-张远运老师。一个身材偏矮,但是很壮的人。喜欢打乒乓球。教地理。关于月相那一章节有编了一个顺口溜-上上西西早。拆了来就是上弦月月面向西 晚上出现在西方,出来的早。后来高考月相不考。他的名字也有梗。挺多人以为这是一个姓加俩叠字的常见名。于是颇多人就看错了。以为是张远远。
数学老师-孙玉美老师。人如其名,是个高个子的美女。一个高马尾造型,颇为干练。课余时间比较和同学们聊得来。很可爱的一个人。颇为遗憾的是,时过境迁,很多数学知识都遗忘了。现在如果给我一张数学高考试卷。估计我就真的露怯了。关于她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后来认识一个和我同名的人,比我大一级,孙老师也教过她。
政治老师之一卢丙卓老师。中等身高,脸上有点婴儿肥。课堂上活跃气氛,唱过王杰的歌。比较儒雅随和的人,带隔壁艺术班班主任。隔壁班气氛比较融洽。印象中隔壁班很喜欢一首歌,水木年华的《蝴蝶花》。
政治老师之二孙钦文老师。一个比较瘦小的人,上课时候讲话铿锵有力。穿着职业装,扎着腰。留一头干练的寸头。额头位置稍微头发稍微向前伸展,就像一个小帽檐。
英语老师-解朝龙老师。印象中一个语速偏快一点的人,眼睛挺大的。他也是另一个隔壁班的班主任。关于他的名字也有梗。这个名字三个字有俩是多音字。所以有四种读法。回忆里他的相貌有些趋近于易中天先生。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后来05年离开了那边。我们去的时候,学校只有实验楼是完工的。当时那边是野地,蚊子特别多。餐厅在建阶段。去吃饭腰走好久。夸张点说属于吃饱了,走回来就又饿了。离开那边距今接近一十八年。按照某些算法,72岁左右是三线城市男性的平均寿命。那么36岁就是一半。十八年就是一半的一半。
因为目前不在临沭工作,那附近极少前往。去年一次路过那附近,发现周围颇有人烟。已经发展成了县城里边了。
倘若混的不错,那么尚有机会荣归故里,踏访母校。可惜事与愿违。只是活成了个普通人。踏访母校也便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但愿看到此文的同学或者校友能有个好的前程。







发现很多人记住的名字大概都是班主任居多吧。其他课程老师相对被记住的概率低一些。从四百多个名单里找了半天。好多人一看到名字就唤醒了记忆。只是大概二十年左右的时光让他们都苍老了许多吧。当年都是三十来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现在也都快准备退休了。
那么说几个名字吧。
初代班主任-李守防老师。印象中,一个中等身高的戴眼镜的人,很喜欢打篮球。后来有个关于他名字的梗。话说一个学生给家长报告班主任姓名。这么说的:木子李,防守的守,防守的防。
二代班主任-张远运老师。一个身材偏矮,但是很壮的人。喜欢打乒乓球。教地理。关于月相那一章节有编了一个顺口溜-上上西西早。拆了来就是上弦月月面向西 晚上出现在西方,出来的早。后来高考月相不考。他的名字也有梗。挺多人以为这是一个姓加俩叠字的常见名。于是颇多人就看错了。以为是张远远。
数学老师-孙玉美老师。人如其名,是个高个子的美女。一个高马尾造型,颇为干练。课余时间比较和同学们聊得来。很可爱的一个人。颇为遗憾的是,时过境迁,很多数学知识都遗忘了。现在如果给我一张数学高考试卷。估计我就真的露怯了。关于她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后来认识一个和我同名的人,比我大一级,孙老师也教过她。
政治老师之一卢丙卓老师。中等身高,脸上有点婴儿肥。课堂上活跃气氛,唱过王杰的歌。比较儒雅随和的人,带隔壁艺术班班主任。隔壁班气氛比较融洽。印象中隔壁班很喜欢一首歌,水木年华的《蝴蝶花》。
政治老师之二孙钦文老师。一个比较瘦小的人,上课时候讲话铿锵有力。穿着职业装,扎着腰。留一头干练的寸头。额头位置稍微头发稍微向前伸展,就像一个小帽檐。
英语老师-解朝龙老师。印象中一个语速偏快一点的人,眼睛挺大的。他也是另一个隔壁班的班主任。关于他的名字也有梗。这个名字三个字有俩是多音字。所以有四种读法。回忆里他的相貌有些趋近于易中天先生。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后来05年离开了那边。我们去的时候,学校只有实验楼是完工的。当时那边是野地,蚊子特别多。餐厅在建阶段。去吃饭腰走好久。夸张点说属于吃饱了,走回来就又饿了。离开那边距今接近一十八年。按照某些算法,72岁左右是三线城市男性的平均寿命。那么36岁就是一半。十八年就是一半的一半。
因为目前不在临沭工作,那附近极少前往。去年一次路过那附近,发现周围颇有人烟。已经发展成了县城里边了。
倘若混的不错,那么尚有机会荣归故里,踏访母校。可惜事与愿违。只是活成了个普通人。踏访母校也便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但愿看到此文的同学或者校友能有个好的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