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形胜:襄汾,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腹地,临汾盆地的核心。全县国土面积1034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13个乡镇、242个行政村。县境东西傍山,中为盆地,汾河贯中。流程52.2公里,两边山麓渐向汾河盆地倾斜,四季分明,日照平均2300多个小时,降水量平均500多毫升,无霜期在190天左右。全县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2天。自古就是适合于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的富庶之地。通达九州:大运高速、南同蒲铁路、大西高铁纵贯南北,晋韩高速、青兰高速横跨东西,全县通车总里程143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9.13公里。深度融入西安、太原、郑州两小时经济圈。物华天宝:水资源总量11045万立方米,入境客水可利用量7156万立方米。探明煤炭储量28亿吨,铁矿资源量3000万吨,是全国最适宜生产铸造生铁的地区之一。石膏矿资源量3.71亿吨,占国土面积的28%。盛产玉米、小麦、中药材等。人杰地灵:将相贤达代不乏人,涌现出春秋五霸晋文公、汉初三杰张良、元曲大家郑光祖、一代儒商刘笃敬、当代书家卫俊秀等杰出代表。襄汾,是一块圣地 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海内外华夏儿女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寄托、永恒的向往尧舜圣都 六朝县城 国宝丁村襄汾,有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20处,馆藏文物5200余件,是全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文物文化资源大县。尧舜圣都: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生生不息。帝尧时期,文明肇始,国家形成。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40余年发掘,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距今4300多年、280万平米、功能区划完备的大城,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宫城、乐器、天文观象台等十多项全国之最。考古界公认,陶寺遗址是“帝尧之都、最初中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遗址之一。六朝县城:城位于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大将尉迟敬德的封邑,现保留有自金代至清末的古建筑群,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堂、鼓楼、学前塔、试院、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等,总面积约为20000㎡,原貌保存完整,尚未开发利用,是沉睡中的一处珍贵文物古迹。2006年,汾城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汾城镇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宝丁村:1954年,在襄汾县丁村的汾河东岸,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人类生活遗迹,填补了旧石器考古“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空白,有力地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说”。丁村保存有明万历至民国年间的院落40座,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民宅分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组,是我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珍贵“标本”,堪称封建社会农业庄园。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与陕西省党家村合为山陕民居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襄汾,是一块福地高质量发展势头正旺,创新创造虚位以待,投资兴业商机无限产业蓬勃 政策利好 开发区“三大园区”虚位以待文旅融合“一都一城一村”超值期待产业蓬勃:近年来,50万襄汾儿女接续奋斗,形成了以二产为主体,一、三产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襄汾,山西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1.16万亩,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达到97%,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5亿公斤。蔬菜种植13万亩,优质水果16万亩,中药材10万亩,干果经济林10万亩;规模养殖场169个,生猪存栏15万头。近年来,建成10个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园和6000亩标准化苹果生产基地、食用菌面积折合9120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1个,销售收入达到13.7亿元;打造了尧京酒庄、荷花小镇等一批观光农业、康养农业。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家,带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85家,带动农户2万余户,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3.7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位居全市第一。襄汾,山西工业大县。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以焦化、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为骨干,煤化工、食品加工、医药等新兴产业协同推进的高质量发展之势。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70家,中小微企业923家。47家规上企业中,焦化企业4家,焦炭产能480万吨;化工企业3家,化产产能100万吨;钢铁企业6家,粗钢产能650万吨、钢材产能530万吨;铸造企业37家,铸件产能65万吨。光大焦化确定为全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创建全国首家焦化企业3A级景区、入列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荣获我省首家、全国第二家“全国焦化示范企业”称号。坚实的工业基础,为发展钢焦下游产业链提供了有力保障。#襄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