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iushero吧 关注:372贴子:28,122
  • 5回复贴,共1

个人知识管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1、10年后见高低
大学毕业10年后同学聚会,当初在同一起跑线的人,往往各自境遇相差很大。很多人说是机遇。不排除这种机遇对人巨大的改变,但是,一定要正视一点:低概率 事件,不能作为判断事情的因素。
那么,常规来说,我们又分为努力、勤奋、执着、思考……。
我看了成千上万的失败者、成功者,导致成功失败的常规因素,我归结为一个缩写,叫做“PKM”。
中文的意思是:个人知识管理。我本人,自从关注这个领域之后,愈发的感觉到对于人生的长远影响如此深刻。
2、个人知识管理(以下简称PKM) 的难与易
难,在于长久的坚持。易,在于法门极其简单。
麦肯锡之所以在管理咨询领域的强大,在于其核心竞争力为有效的知识管理与卓越的学习机制。如果我们把麦肯锡看到是一个人,像我们一样的人,那么,这就是个 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作为一个职场人,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的最佳解释。
PKM有5个核心的环节: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
学习。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效的学习以及苦恼于该学什么。其 实,即便你解决了这个疑问,也仅仅是走出了 PKM的第一步,这在人生中的影响,看起来很重要,实质很有限。譬如爱读书者众多,就算你一年读了50本书,就算你学习了各种领域,那么,很多人或 许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杂乱无章毫无系统,仅仅是聊天谈话的时候,彷佛无所不知,是个健谈者,但对于工作、公司而言,有多大的用处呢?所以,我们需要——
保存。很幸福,我们处在电脑普及的时代。那么,无论是思维导图爱好者,还是用纸质笔记本记录者, 还是用电子文档记录者,我们都意识到了我们的知识需要保存,需要我们随时调用。那么,起到随时调动的目的,才是我们保存的目的。为了复习而保存?别逗了, 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去复习?这不是简单的毅力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知识的问题。大家都下载过很多资料,我相信,95%的人下载的资料,大多 没看。换个角度去看,假如这个下载的成果,成为你的知识库的一个索引呢?
共享。名角们,尤其是专业类型的,你们为什 么写原创写专栏写博客?很简单,写出来的原创东西,我们需要有人看,这个精神叫做共享精神,对他人很有益。但是共享同时也是利己的,作为PKM的 重要环节,我们仅聊聊利己性。就我所知的,好的专业原创写手,常常会收到优秀公司老板或者老总的邀请,也常常会遇到共同创业的邀请。田志刚说的很精辟:要 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这种共享,尤其是原创的共享,就直接显示出利己的重要性了。
使用。有句老话不太准确,叫做百无一 用是书生。还有的满腹经纶的失败者告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在 PKM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你所拥有的知识够专么?你所拥有的知识够独特么?你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拥有个人品牌么?如果没有,你怎么用?只有 返回前三个环节再次耕耘吧,抱怨无用。
创新。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统计数字是99%。恐怕败就败在创新二字。PKM中 谈的创新,是你拥有了自己专 业领域的知识足够多的时候,再去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而超越,这才是本质的创新竞争力。而不是琢磨一个好点子,而这个点子是撞大运,装上了很牛X(低概率事 件),撞不上说这是风险。
二、高手们的知识管理
Yibie:
我选择了Vim以及Vim的插件Vimwiki来作为我整理知识库的工具。关于工具与心法谁更重要的争论,已经听过很多,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 问题。蛋与鸡都很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当时的你而言,怎样做才是最正确的。而且,我要澄清的一点是,工具与心法互为表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 割来看待。工具的选择,以及应用的方式,体现着你的所运用的心法;而心法上的认识则决定着你使用着的工具,以及你运用工具的方式。我们可 以 从了解心法开始,来认识心法的内容;也可以从运用工具开始,体悟心法的实质。



删除|1楼2010-07-18 11:42回复

    网络如水,能够载舟,也能覆舟。如果有一天, 我们 面临封网、断电,那时候,我们将如何应对?
    即 使搜索引擎如此发达,我们也必须在承认一个事实:系统化的完整知识,往往还是存在于书本(含纸书、电子书等介质)、或者是体系化的网页专题、各类文档(如 DOC、PPT、EXCEL等)之中,如果我们习惯于通过一篇篇独立的博文(可能来自同一作者,也可能来自不同作者),习惯于微博化的140字内方式,习 惯于小段子,那对于我们的知识吸收来讲,未必有益,反而可能有害。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虽然知识是以碎片化形式被提供给我们,但我们能够把碎片 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使之完整。
    就象我们生病时需要服药,医生开给我们的药,可能是A(2片)、B(4片)、C(6片),我们吃下去 的,是不同的药,但它们可以在体内分解、融合, 形成有保护作用的物质,最终使我们恢复健康;如果有些人吸收不好,A仍是A,B仍是B,它们可能单独产生作用,但是无法形成合力。
    我管理碎 片化知识,最常用到的工具是OneNote,首先我会在OneNote中设定好分类,当我看到一些值得保存的碎片化知识时,会把这些文章或句子按不同类别 存放进分区内,有些句子不好归类,也会统一放进“佳句”这一分区,例如下图:
    当然,不是把这些句子存放在内就可以,还要进行检视,定期或不定期,看个人习惯。有 些人是习惯于收藏,但往往忘记复习,这样,即使收藏了,作用也不是很大。
    现在,上网的确非常方便,即使不在办公室或家中,也可以通过 WIFI或者手机上网,不过,存放在OneNote等工具中的好处是,一方面分类明确,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在大批网站不断被关闭的今天,有些资料,如 果不及时保存到本地,就有可能找不到。
    如果说,碎片化的知识只是积木,那么,要想用之搭建起高楼大厦,那还是需要进行结构化、系统化,要 吸 收,要应用。
    当然同时,我们还是要具备阅读长篇文档的能力,我们评判文章、文档、书藉是否可读,不在于长或短,而在于其内容是否对我们 有 用。
    williamlong
    做为知识获取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博客、论坛或媒体网站,通常这些网站都会提供RSS Feed,使用Google Reader阅 读器可以及时而高效地阅读收集相关信息,还能对信息进行标注和收藏等功能。
    然而,Google Reader阅读器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RSS Feed做为知识的来源太单一,优质中文RSS匮乏且更新慢,最终导致Google Reader快餐式的浅阅读。而工具本身来说,Google Reader的Tags标签不如Delicious方便,分享的网址无法使用Tags分类,查找以前的文章不方便,“探索-热门条目”里的热点内容较乱, 不便于发现好文章。
    通过长时间的使用Google Reader,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并将其变成个人知识管理的得力工具,下面是我的设计方案图。
    1、学 习知识
    尽管你可能已经知道了Google Reader的很多技巧, 但每天未读的文章依然会超过1000,这时候应该改变 一下阅读的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我的策略。
    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每天必读的RSS Feed(A-List)放到一个单独的目录下,这个目录保留质量最高的RSS源,不要多,保持每天有5-10篇更新为佳,可以每篇都读,这个目录是 Google Reader中唯一不需要“神奇排序”的目录。
    每日必读的Feed可以通过Google Reader的好友 趋势功能来获取,你分享、加星标、喜欢最多的通常都是必读的Feed。
    除了每日必读(A-List)的目录之外,退订所有的 Feed,只看“好友分享”和“探索-热门条目”,所有排序都是用“神奇排序”,严格遵守阅读时间,每天只看30分钟,到时间就停止阅读。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设置得当,以“神奇排序”的方式阅读“好友分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佳的信息,前提是你要订阅一些优秀的好友。“探索-热门 条目”可以找到你未订阅的Feed中的热门条目,有时间的话也值得看看。
    


    删除|3楼2010-07-18 11:42
    回复
      好长!


      IP属地:云南禁言 |5楼2010-07-19 10:54
      回复
        我还是觉得书本上的知识系统一点。


        IP属地:云南禁言 |6楼2010-07-19 10:55
        回复
          看了一半,顶了接着看


          禁言 |7楼2010-12-23 15:35
          回复
            楼主可以加个好友吗 知识管理小白一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8楼2022-04-29 1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