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黄公望入道全真教,修道于圣井山的“富春山居”
圣井山古称华盖峰、许峰山,位于瑞安市飞云江中游南岸,“,圣井山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是奉祀许真君许逊(239—374)的道教圣地,据《温州弘治府志》记载: “许真君禁蛟于此”,有炼丹和拔宅飞升的道教文化。现存建筑由山门、牌坊、前殿、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黄公望入道圣井山
黄公望在仕途不济后入道求法入全真教,黄公望在许峰山[19]于“天历二年(1329年)60岁时师从永嘉人金月岩(公元1276-1336年)并改姓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一峰,据记载金月岩善画,因金月岩结蓬莱庵于浙江瑞安圣井山山顶,黄公望跟从师父也结庐于圣井山井西,故又号井西道人,晚年又号大痴”[20]。
黄公望入道后,与同门郑樗(即无用师)相交甚悦。也有了以后他为无用师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动因。
倪昭奎于延祐元年(1314)接旨任万寿宫主持,并提点杭州开元宫,被飞机朝廷"特赐真人号"。当黄公望在延祐二年(1315)下狱并出狱后,在他交往的好友中,必然和倪昭奎联系有加。但这一时期,他还未入教,也尚未以画成名,仅于占卜之术在杭州、松江一带为生。
黄公望出家许峰山即现在圣井山,有原因。
其一南昌万寿宫和浙东许峰山系同一宗教文化,都属道教中的许逊信仰,这与好友倪昭有关。其二其家乡净水村正位于圣井山北坡山麓,依山面临飞云江,家乡山水优美,正是作画理想地方。其三,金蓬头在圣井山修道,圣井山石殿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规模,道教渊源深厚。
2.“富春”与道教专有名词
“富春山居”在黄公望家乡圣井山,黄公望有丰富的道教著述:《大痴道人集》《抱一含三秘诀》《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纸舟先生全真直指》等,黄公望作为一个全真教道士,能够知行合一宣扬全真教教义并整理成篇、著书立说,其一心向道、身体力行,丰富了道教的教义,对全真道和内丹理论的传播贡献良多,另一方面,他的修道体验也极大的影响了其艺术创作的画风与品格,“富春”是道教专有名词“小洞天”意思。
3.“富春山居”遗址位置在哪里
存世的黄公望题画诗中,有三首提到结庐处,分别是他70岁时的《为袁清容长幅》诗、79岁时的《秋山图》诗和同时期的《秋山招隐图轴》诗。
“富春山居”在圣井山的哪里呢?
圣井山井西有修炼遗址

圣井山黄公望修炼洞

圣井山修练洞前一峰,修道洞口正对的一座山峰
沿着圣井山石殿往西边出短墙门洞,沿山边的路转进去,在石殿西面墙外空地是“富春山居”旧址,塔尖山包是黄公望修道的山洞及富春山居遗址的山顶,修道洞口正面对的一座山峰。

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文国际频道播放《专家发现<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新闻画面
2013年12月12日早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专家发现<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报道在瑞安圣井山发现了《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拍摄了黄公望富春山居遗址。
圣井山修练洞是不是黄公望修道的地方? “富春”在道教里是指洞天福地文化中小洞天的含义,上图中的山洞是不是“富春山居”的小洞天呢?据进一步考证,此洞正是黄公望修练的地方,理由如下:
其一,黄公望修练的圣井山 “小洞天”遗址位于圣井西边,所以他故号称 “井西道人”;
其二,小洞天门前正对一座山峰,所以他故号称 “一峰道人”,其后辈学生黄锦祥赞美: “公望千岭, 也是对其老师在圣井山居住处(井西)面对一峰的写照。
其三,他在《秋山招隐图轴》题诗后面的这段跋文:“予向构一堂于其间....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黄公望描述的富春山居遗址正是小洞左边的空地上,至今还遗留着老屋残基旧墙,在该处几乎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的感觉。
其四,清初的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说到:“黄公望与方外张三丰友善”,张三丰在自己修行居住地方称为 “富春”,那么黄公望把自己修行居住的地方叫富春山居就可以理解了。
黄公望出狱后师事金月岩,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派,并与张三丰、莫月、冷谦等道友交往,黄公望是全真教的道士,他作为书画道兼善的大家,他所追求的道教如用绘画来表达,那么在圣井山修道在富春山居小洞天门前绘画就顺理成章。
该处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的地方正是黄公望不用登高就能远眺的理想绘画场所。

圣井山古建筑群
其五,考察修道的小洞发现洞顶中央有块木头,是作吊钟之用。据有关考证发现吕洞宾隐居修行十九年的山西芮城九峰山“纯阳洞”有吊铜,“纯阳洞”又称“吊钟洞”与该洞十分相似,修道洞的顶部都有块木头作吊钟之用。

圣井山黄公望修练富春山居遗址前远眺,图中远处是飞云江
其六,黄公望好朋友评价: “杨铁崖谓子久诗宗晚唐,画独追关仝,其据梧隐几,若忘身世,盖游方之外,非世俗所能知也” [21]。非常形象描述了黄公望追求的富春山居理想世界与该处修道环境是相符的。
其七,有黄公望题诗作印证。
例如《秋山楼阁》
杰阁[22]逶迤秋色老,霜林掩映暮峰横。
居人自有闲中伴, 坐对飞流意不惊。
例如《郭忠恕万松仙馆图》
琳堂[23]掩映万松齐,绝壑寒云望不迷。
为听水流翻破寂,轻袍重过短墙西[24]。
该诗说明了黄公望在许峰山(后称圣井山)修练地址在短墙西边。

圣井山石殿西面短墙

圣井山黄公望修练写生地遗址
圣井山黄公望修练写生地遗址就在上图短墻外。
其八,黄公望在元天历二年在许峰山(圣井山)师从永嘉人金月岩(公元1276-1336年)并改姓名为苦行,号净墅,跟随师父在圣井山山顶蓬莱庵结庐,蓬莱庵遗址就是富春山居遗址,黄公望苦行修道在庵旁简陋的小洞中修练是符合实际的。
4.从黄公望的诗和画之中寻找黄公望在圣井山修道的蛛丝马迹
例如 《王洽云山图》
石桥[25]遥与赤城[26]连,云锁琼楼[27]满树烟。
不用飙车凌弱水[28], 人间自有地行仙[29]。
黄公望在赞美圣井山及其师父金蓬头。
例如《临李思训员峤秋云图》
蓬山[30]半为白云遮,琼树都成绮树华。
闻说至人求道远, 丹砂[31]原不在天涯。
以金月岩在圣井山修道练丹时作的诗作相印证
金月岩(金蓬头)有诗如下:
尾闾骨肉
炼就金丹药,捦翻造化炉。
一轮无影月,天地不能拘。
绝句
青龙白虎各西东,两兽擒来烹鼎中。
炼就九转成大药,一粒金丹顶上红。
金蓬头诗反映出圣井山的宗教文化,有许逊在圣井山采药炼丹拔宅飞升的典故记载。
《方方壶画 》黄公望
魭石矶头[32]宿雨晴,蛟峰祠[33]下树冥冥。
一江春水浮官绿, 千里归舟载客星[34]。
5.黄公望是位南戏戏曲作家,与高则诚一样有很高的南戏艺术成就,都不愿把自己瑞安故籍公示与人
温州是元代南戏发源地,出现了如高明等一批南戏作者,他们以此为谋生手段,黄公望也具有温州人这一文化特征。高则诚在自己作品中自称临安人,黄公望也对好友杨维桢自称杭人。
黄公望南戏传世名作:例如,《李嵩髑髅纨扇》: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 弄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 呆兀自五里已单堠”。末题"至正甲午(1354)春三月十日大痴道人作[35],弟子休王言真书,右寄〔醉中天〕"[36]。可知是晚年之作。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愤慨之情和诙谐的风趣,语言明快质朴,短短,却有无限的感慨,这可说是作为元代散曲家黄公望的确果仅存之作,有明显温州瑞安地方发言的习惯和语调。此曲现已被收录于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
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撰《录鬼簿续编》,为八十二位戏曲作家补写了数十曲双调·凌波仙挽词,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予以梳理、评论,其中有不少曲论评语是比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征引。
贾仲明《凌波仙•吊黄子久》〔双调〕:“浙西宪史性廉直,经理钱粮获罪归。号一峰,口卜术,将人间弃。易姓名,为净墅,号大痴。天下事无不周知,学问深,不加文饰。一家丹青妙笔,与人为宗主时习。”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精于词曲、隐语。曾侍明成祖朱棣于燕王邸,甚得宠爱,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后徙官兰陵。著有《云水遗音》等。撰《录鬼蒲续编》。
5.分析黄公望行迹,谈在其圣井山创作《富春山居图》时间
1299年31岁 浙西宪史
1301年33岁《吴越所见书画录》: “大痴辛丑秋七月写为子茂清玩”,是元大德五年辛丑(1301)。
1304年36岁 作有《游骑图》”吴其贞评论道:“画法苍老,唯失于韵。”缺乏韵味。
1309年41岁 黄公望临有李思训《员峤秋云图》。
1315年在延祐二年出狱后在松江和杭州卖卜谋生,“黄冠野服,往来三吴,开三教堂于苏之文德桥,三教中人,多执弟子礼”。
1329年60岁在许峰山[37]于“天历二年(1329年)师从永嘉人金月岩(公元1276-1336年)1329-1336跟从师父在圣井山修道。
1336年师父去世,外出云游 1337-1341 在杭州。
1341年至正初年马琬来到杭州的时候,黄公望隐居于杭州西湖筲箕泉课徒。
1341年为瑞安黄氏族谱作序,回到瑞安1341-1342年在家乡修谱及作画。
1342-1344年至正二年(1342)五月于云间玄真道院作《芝兰室》并铭,1344年至正四年九月廿日画《南村草堂图》。
1342-1344年在松江。
1345-1346参加由杨维桢发起的这场“西湖竹枝酬唱”。1346 年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三月,杨维桢于竹枝词的创作。
1347年至正七年79 岁画《九珠鉴翠图》送在松江的杨维祯, 在松江。
1347年《富春山居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回到圣井山。
1347-1348年和无用师回前家乡在圣井山南楼继续完成 《富春山居图》,图上黄公望自题款:“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到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
1348-1349年在浙南继续作画。
1348年至正八年戊子十月黄公望为倪云林所作 《江山胜览图》 卷上题记。
又题与倪云林合作 《江山胜览图》 余昔于春日往来于广陵、 淮海间,是图始于至正八年三月, 竟 于十七年仲秋十日也。
1349年又来到松江 。1349年吕良佐建立璜溪义塾,杨维桢应邀讲学,四方饱学之士齐聚松江璜溪及周边地区,至正九年于云间客舍作《天池石壁图》为夏士贤作《剡溪访戴图》,1349在松江。
1349 年81岁《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华顶天池图轴》自识为"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表有一; 《水阁清幽图》署款∶"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面于云间客舍(旅馆),时年八表有一;《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表有一;《华顶天池图轴》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水阁清幽图》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1350年至正十年又回到松江。题《富春山居图》于松江知止堂。七月,松江富户吕良佐创"应奎文会"于家中,聘请文章巨公杨维桢为主考,黄公望为陶宗仪作《南村草堂图》题词 。
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在外云游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1350年最终完成《富春山居图》。说明此画历时之长,耗费多年精力而完成,从1929-1936年师从金月岩在圣井山修道时从事创作《富春山居图》,1337-1341年师父去世后离开圣井山,在杭州筲箕泉课徒。1341-1342年回家修谱和作画。
1350年送别松江回到家乡。刘离《槎翁诗集》:《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
1351年83岁 至正十一年四月十日作《陡壑密林图》。在家乡。
1352 年84岁《跋王叔明竹趣图》 至正壬辰冬,公望一峰道人,年八十有四。回到吴中。
1354年(至正十四年 甲午年) 在杭州作《李嵩髑髅纨扇》末题"至正甲午(1354)春三月十日大痴道人 :同年黄公望被权豪所中伤冤死杭州狱中。
从以上行迹分析,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从1329-1336年、1341-1342年、1347年-1350年期间断续地在圣井山及家乡时创作,外出云游画稿都放在山中,最后直到1350年才带到松江送赠别人。
《富春山居图》画稿中途没有离开过家乡,更谈不上在富阳。
6.黄公望冤死及刘基仗义被罢官
根据相关刘基的文献,元末刘基被罢官与黄公望冤死有关。
温州老乡刘基和黄公望是好友,杭州是元代南方文化名城,才子汇聚,骚客如云。居住杭州期间,刘伯温结识了当时闻名天下的王蒙、黄公望、倪赞、吴镇、张雨、李维祯等人,公元1349年刘基担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一职。1354年由于黄公望因《富春山居图》冤死狱中的事,直接弹劾当权御史台。刘伯温未出任儒学副提举之前,知己好友黄公望与人有契在先:即黄公望晚年作品尽归当时权贵。后来黄公望因念其是卑鄙小人,把倾毕生所学玉成《富春山居图》不忍予之,于是藏而不发,最终还是被权贵以违约事囚禁,因黄年长体衰终因懑愤而冤死狱中。 刘伯温听说此事,将此事向上进行弹劾,江浙行省御史台将弹劾状扣而不发,刘基遂将此事及经年所作所为表奏朝廷,再行弹劾,但刘基的刚正不阿,越级表奏行为引起江浙行省官僚群体的反弹,导致刘基被罢官[38]。
《录鬼簿》记载黄公望“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也是对这一事实一种印证。
至正八年戊子十月即1348年黄公望为倪云林所作 《江山胜览图》 卷上题记印证了这事件前因。
“余生平嗜懒成痴, 寄心于山水, 然未得画家三昧, 为游戏而已。今为好事者征画甚迫, 此债偿之不胜为累也。余友云林亦能绘事, 伸此纸索画, 久置篋中。余每遇闲窗兴至, 辄为点染, 迄今十有年余, 以成长卷, 为江山胜览, 颇有佳趣。惟云林能赏其处为知己。嗟夫, 若此百世之后, 有能具只眼者, 以为何如耶?至正戊子十月, 大痴学人黄公望” [39]。
戊子年,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今为好事者征画甚迫,此债偿之不胜为累也,指黄公望与权豪有契在先:即黄公望晚年作品尽归他人,后黄公望倾毕生所学玉成《富春山居图》,但念其是卑鄙小人,不忍予之,于是藏而不发,最终还是被知晓,权豪令手下以违约事囚禁黄公望,后者年长体衰,终因懑愤而冤死狱中。
五、“富春山居”与富阳、常熟没有关系
1.从黄公望及其友人题画诗及画作中看行迹
黄公望一生游历必有高山流水之友,这从他赠人以画和人赠以诗得到验证,便看到了浙南山川的影子。
黄公望童年时就很好学,故有“神童”之称。长大以后,博通经史,旁及诸艺。至元二十九年,徐琰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辟黄公望为书吏,此后直至延祐后期的20多年时间,慢慢进职至中台察院令掾、江浙行省令掾。约在延祐六年或七年因故下狱,出狱后,正式皈依道教,师从居住在龙虎山先天观蓬莱庵和圣井山峰顶修炼的温州金蓬头,一度在圣井山之西建庵修炼,故号井西道人。
入道后的黄公望基本上过着云游生活,行踪漂泊无定。主要在松江、苏州、吴兴、杭州一带活动,曾在杭州筲箕泉居住。晚年时曾从松江回到平阳老家,这可从元明间诗文得以证明。
《跋王叔明竹趣图》 黄公望
叔明[40]公子, 文敏公之外孙也, 天姿神品,其于翰墨深入晋汉。至于鉴裁, 尤所精诣。鸥波之宅相,非子而谁耶?至正壬辰冬,公望一峰道人,年八十有四[41] 。
说明了黄公望84岁尚在吴中。
《元诗记事》(卷八)曾录有他的《西湖竹枝词》∶"水仙祠前湖水深,岳王坟上有缓吟。湖船女子唱歌去,月落沧波无处寻"。黄公望还通音律,能作散曲,是元代著 名 的 散 曲家。该诗黄公望隐居杭州参加西湖诗会时所作。
黄公望传世画作中,最为著名的当推《富春山居图》卷,此卷后端自识款: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劄,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42],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富春山居图》长题中黄公望自称“十年(至正十年,1350),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43] 。王逢《梧溪集》暗示黄公望在松江隐居了十年之久,但是居所并不固定,时常外出云游。
“无用师”者姓郑,名樗,字无用,室号散木,盱江人,元平阳人陈高曾为之作《散木轩铭》。黄公望入道后曾师从温州金蓬头,郑无用是金蓬头的衣钵传人。
黄公望为“无用师”作画。黄自述《富春山居图》阅三四载,未得完备,说明此画历时之长,耗费多年精力而完成,也证实了该作品的写生地在他长期生活的地方,黄公望生平经历的记载史料中没有记述的富阳,不可能成为他作画的实景地。
比较有代表性的赠诗是刘崧(1321-1381年)在《槎翁诗集》的《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全诗如下:
“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44]老人黄大痴。松江先生旧知己,眼明为写秋江姿。重坡欹岸东南远,木末参差见层巘。苍浦遥连楚泽深,石林尽带吴堤转。是时先生从此归,把钓欲拂云中矶。长风过雨蒲苇净,水色淡拖沾人衣。只今又作筠州客,惆怅松江渺云隔。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45]。平生一笔不轻许,傲睨王侯笑尘土。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君不闻功名利达能几何,长安离别日日多。灞陵亭前春草碧,灞陵亭下春风波”。
" 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说明黄公望是浙东人,不是浙西人。
"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雁荡山在温州。洪崖在温州境内的大罗山,旧时这里有天台往瑞安的重要通道。图坐对凤山青[46]。说明黄公望是温州人。
张德标《仙岩诗》曾写道∶"藓蚀丹崖篆,云深白玉龛。天台凝落掌,飞瀑界山南。"这—句中似乎也有仙岩的影子。
至正十一年四月十日,八十一岁作《陡壑密林图》。图上黄公望自题款:“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到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南宋时李成就曾画有题名为《富春山居》的册页作品,黄公望在欣赏了其10幅册页后,欣然分别题诗并题序云:
“李咸熙画,清远高旷,一洗丹青蹊径,千古一人也。今见善夫先生所藏十册,不觉心怡神爽,正如离尘坷而入蓬壶矣。赏玩之余,并赋十诗。”
气候温暖的浙南很少下雪,如果下大雪确实是奇事,说明黄公望在至正十一年四月十日,八十一岁作《陡壑密林图》正在浙南家乡。
以上非常清楚说明黄公望是温州人《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东南温州大罗山洪岩石、仙岩、雁荡山、圣井山凤山等山水。
2.黄公望《富春山居》的诗非常形象细致描述了理想中富春山居的最高道教境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就在圣井山山顶。
南宋时李成就曾画有题名为《富春山居》的册页作品,黄公望在欣赏了其10幅册页后,欣然分别题诗并题序云:
“李咸熙画,清远高旷,一洗丹青蹊径,千古一人也。今见善夫先生所藏十册,不觉心怡神爽,正如离尘坷而入蓬壶矣。赏玩之余,并赋十诗。”
“汉主[47]离宫最上头,昔年曾侍翠华[48]游。青天半落银河水,白日高悬华岳秋。花隐仪銮[49]临阁道[50],仗移箫凤[51]下瀛洲。三山[52]更在齐州外,遥望苍烟九点浮。”
大致含义:天河银汉君主的石殿和玉皇塔在山顶最高地方,从前我曾经待在玉皇大帝边,青天里落下了一半银河水,白色太阳高高悬在秋色中华岳顶上。花丛中玉皇阁边上是临空阁道,自己倚仗乘鸾飞向五洲大地。三座仙山应该在山东齐州外面更远海上,遥望缥缈中大海只有九点浮影。
这里是黄公望借《富春山居》的诗,形象细致描述他理想中富春山居的最高道教境界,这个最高境界的富春山居实指他修道的东南小邹鲁的海上三山蓬莱即是瑞安圣井山,因为他描述的细致特征与圣井山非常相符,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就在圣井山山顶。
“向构一堂”的“小洞天”在哪里?黄公望自己在《山水二首》中说:“悬崖绝谷喷流泉,此中即是安养地”,那么黄公望安养地在哪?黄公望“富春山居”地“小洞天”及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南楼”究竟在哪里?瑞安圣井山的的遗留小洞已经明确告诉了大家的答案,南楼遗留残墙屋基尚在。
关于黄公望晚年在富春隐居写生作画的事实,至今在富阳找不到创作地和相似地点,也没有确凿的佐证材料。
由于原来记载语焉不详,后世学者疏于考证,才导致学术界对有关的具体地点如富春山居地、小洞天、南楼及富春大岭等究竟在哪里莫衷一是,而有关方志文献和传闻轶事的移花接木、以讹传讹,更造成在查证确切方位时让人迷惑难解。
“富春山居”之名的含义
其一, “富春”是道教用语,道教“洞天福地”思想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中有三十六富春, “富春山居”是道教 “洞天福地”思想中的小洞天意思,黄公望在圣井山逢莱庵旧址搭建富春山居。
关于富春山居含义,在《秋山招隐图》黄公望款识中有具体表露。
《秋山招隐图》款识:“结茅离市廛”开门见山表明其居地远离尘世,无心凡俗之感。“开门尽松桧,到枕皆邱壑。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描绘隐居地山高壑深松林密,“莫似桃源渔,重寻路即错。”借桃源仙境的典故进一步印证了黄公望的“慕隐”“投隐”。“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这表明黄公望本人在山林号称 “小洞天”别院之中。
洞天福地是道教徒心中的神仙居所和人间仙境。黄公望不仅在题词中点明了“洞天”,也将道家的“洞天”切实表现在了画面之中。《秋山招隐图》中有三处建筑,近景中的亭子所处位置较为平坦;中景处的楼阁处于两座山之间,遮挡形成一个“V”字型山谷;远景处的楼阁则被群山环绕起来,形成一个“U”字型甚至“O”字型的山谷。
3.富春山居在地域上与富阳、常熟没有关系,画家黄公望的行迹和交游与常熟、富阳无关
“富春山居”在富阳富春山或常熟虞山吗?从黄公望交游的地方来看,主要在杭州和松江,与富阳和常熟都没有交集。
在富春山居图中有黄公望题跋,该图原因称 “山居图”, “富春”两字是后人后加的,自题“三四载未得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富春山居在千里之外山中,“三四载未得备”,富阳是杭州郊县不可能“三四载未得备”,所以富春山居在地域上与富阳没有关系。
根据黄公望行迹分析,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从1329-1336年、1341-1342年、1347年-1350年期间断续地在圣井山及家乡时创作,外出云游画稿都放在山中,《富春山居图》画稿中途没有离开过家乡,更谈不上在富阳。
正因为“三四载未得备”,所以画作有明显差之处。 山峰多用干笔短皴,近景树用墨较浓,山顶树叶用横笔淡墨点出,而第三段山峰则有所差异,虽然用墨仍保持着近景偏浓、远景偏淡的习惯,但峰峦顶端树木则开始用竖笔点染,近景树枝亦是如此。此后经一段岸汀后峰峦再起,此处不仅以横竖墨点构造树叶,还以单纯墨点点于峰峦顶端,几乎混杂了前卷所用技巧,而这或许正与其后自题“三四载未得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相合。
黄公望的江南文化圈,交游地点没有常熟、富阳说法
他一生流寓杭州、昆山、松江等地,没有常熟、富阳说法。
又题与倪云林合作 《江山胜览图》:
余昔于春日往来于广陵、 淮海间,览江山之胜, 恍然会心。遂与云林合参,先后凡十年, 乃克成此卷, 虽质之古人, 亦差不愧。是图始于至正八年三月, 竟于十七年仲秋十日也。大痴道人。[53]
广陵指扬州,淮海指吴中一带。元初以来,杭州作为南宋古都,延续了江南文化中心的地位,文人墨客多在此地往来唱和,元朝中后期之时仍是文化昌盛的大都会。黄公望于杭州西湖筲箕泉收徒授课。《南村辍耕录》中曾记载道,黄公望有一名姓沈的生徒,这名沈生,就是杨维桢的学生沈瑞[54],杨维桢曾为他的《君山吹笛图》题跋,称“华亭沈生瑞瑞尝从余游, 得画法于大痴道人。”
至正初年,马琬来到杭州的时候,黄公望恰恰隐居于杭州西湖筲箕泉,并在此地课徒。
由杨维桢发起的这场“西湖竹枝酬唱”,不仅参与的诗人之多,前所未有,而且名家亦众,如在元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萨都刺、杨载、虞集、揭傒 斯、倪瓒等人,皆名列其中[55]。
松江是黄公望晚年居留盘桓、交游创作的重要场所。
元代的松江一带市镇经济繁荣,政治环境相对安定,九峰三泖的山川名胜更为文人提供了吟咏创作的环境,吸引了大批文人避居此地。至正九年(1349)春,吕良佐建立璜溪义塾,杨维桢应邀来此作为应奎文会的主评,并讲学于此,一时四方饱学之士齐聚松江璜溪及周边地区,东南文士以文投之者达七万余[56],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就是其中的一位。
根据著录,至正二年(1342)五月, 黄公望于云间玄真道院作《芝兰室》并铭;至正四年(1344)九月廿日画《南村草堂图》;至正九年于云间客舍作《天池石壁图》;至正九年为夏士贤(夏士文的堂兄弟)作《剡溪访戴图》;至正十年题于知止堂的《富春山居图》等皆在松江与文友交流。
《南村辍耕录》简称《辍耕录》,是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创作的一部有关元朝史事的笔记,《南村辍耕录》的性质属于历史琐闻笔记,以元代为主,宋代为次,有的是陶宗仪所见所闻,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证辨伪,所以《辍耕录》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黄公望还有在松江和杭州卖卜谋生的经历,这与他在家乡瑞安圣井山的道教文化有关。圣井山是浙东道教名山,上有许府真君信仰,文化以 “问卜、圆梦、拔宅飞升”为特征,圣井山上至今还遗留他生活和写生的遗址。
他的传世名作《富春大岭图》,现藏古宫博物院,全共长二丈四尺,图下有清代鉴赏家李佐贤题辞。"此图希味淡,无迹可寻....”,说明了清代鉴赏家李佐贤无法解释该画写生地在哪里,松江、常熟、富阳都不是其写生的地方。
4.常熟虞山黄公望不是元四家之首画家黄公望
常熟虞山黄公望另有其人
常熟虞山黄氏自认是黄公望下代,在许多地方中有述及,其中相传黄公望儿子黄德宏曾到杭州寻找父亲黄公望,与其父亲居住了一段时间,笔者认为这是不实的。其一没有任何可考证的根据;其二根据瑞安黄氏谱的辈分排行来分析,黄公望的叔叔和伯父是德字辈,儿子不能取德宏名字,有孛于其叔父的德字辈分,有乱伦嫌疑;其三常熟虞山黄氏沒有黄公望是其始迁祖的族谱;其四《光绪常熟县志》有关黄公望坟墓记载也是用 “相传”说法,沒有确凿的证据;其四常熟黄公望坟墓不是原址修缮的,是其常熟黄氏在嘉庆年间后迁重造的;其五黄公望所有生平活动记录与常熟沒有交集;其六常熟虞山黄氏族谱及常熟地方文史材料关于黄公望在元延祐六年(1319)--元天历元年(1328)近十年时间沒有任何记述。
因此,常熟虞山黄公望不是元四家之首画家黄公望。
常熟虞山南麓黄公望墓由来
黄公望墓原在常熟虞山小山南麓的祖墓群内。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因祖墓拥挤,及黄公望在明清画坛的崇高地位,他的墓由其十六世孙黄泰迁至虞山南麓白鸽峰(又名鸦鸽峰)下。
黄公望墓在常熟虞山西南麓白鸽峰(又名鹁鸪峰)下,在盘山公路北侧路边立有石牌坊,上书“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道”,墓墩后罗城上嵌有二碑,右边一碑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其十六世孙黄泰所立,碑文为“元高士黄一峰公之墓”,左首为1982年常熟县人民政府重修墓道时所立,中间碑文为“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并刻有画像,右边简略记其生平:“公讳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善画山水,推元四家之首,终年八十六岁,葬虞山西麓。”该墓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立碑。[57]
常熟县志记述时,依据常熟小山黄氏一支说法,有其中一祖先名黄公望,不知此黄公望是否彼黄公望,其墓也是清朝后期根据族谱这一信息后造,县志不敢肯定黄公望墓在常熟的说法,仅以相传说法表述。
5.乾隆皇帝题跋的误导作用
山居图《子明卷》在被乾隆帝题字之前是一幅未经任何信息介入的原创作品,它保持着一种原境,《子明卷》作为绘画艺术精品流传至清乾隆帝手中,其画卷魅力为乾隆倍加珍爱而题跋无数,犹如绘画中的艺术日记。乾隆帝于《子明卷》上题跋无数,据统 计,从乾隆十年到嘉庆四年,画卷上共有 55处乾隆的题跋,其中画卷之中有53 处,另外两则题跋写在了画卷的前后隔水之上,开卷第一则题跋也是乾隆最后一次在此画 卷作跋: “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焉。”这里却呈现出一段乾隆与《子明卷》的艺术故事[58]。乾隆帝的身份介入致使画卷的“社会性”发生变化,由“图像主体”转为文字介入的“图文一体”,这不仅改变了图文关系,而且还引出了“创作主体”的 身份问题。针对《子明卷》的题跋,乾隆的书法家身份却成了“破坏者”,这里表明传递了错误信息,富春二字加入,山居图变成富春山居图[59],富春山变成画的主体,黄公望也变成富阳人。
五、黄公望为何自称平阳人
查检现存历史文献,黄公望自己题识中,至少有5处署名“平阳黄公望”,黄公望博学多才、富于机智,除绘画外,亦能填词谱曲,通音律,更能修道炼功。一生著作甚丰,可惜大多散佚。丹经3部、诗1卷,传世画作画录约30幅,画迹100多幅,画论书画题跋手札若干。
1.正是“人老思乡,叶落归根”之谓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5处“平阳黄公望”题识,注明3处时间的均为81岁,正是“人老思乡,叶落归根”之谓。黄公望这次返回温州平阳老家当在此前后。黄公望81岁时在云间(松江)多次题字自己是∶"平阳黄公望"。
《华顶天池图轴》自识为"至正九年(1349)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表有一。[60]云间是古松江之别称,"上海"名称即取自于松江府境内的"上海浦"。
《水阁清幽图》署款∶"大病道人平阳黄公望面于云间客舍(旅馆),时年八表有一。"[61]
《题梅花道人(吴镇)墨菜诗卷》,黄公望落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表有一"[62]。
元 善住《谷响集》亦谓∶"黄公东海客,能画逼荆关" ,刘离《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言明"浙东老人黄大痴"。
《槎翁诗集》中《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其诗云:“是何山葬葬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通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63]。”
黄公望《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落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64]。
《家藏书画记》:“又《观瀑图》取境幽冷,用意深微,笔墨之痕俱化,上书‘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65]
黄公望《华顶天池图轴》的自识为“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66]《水阁清幽图》(纸本水墨)题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67]《江山幽兴图》(纸本水墨)题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戏写”[68],这幅画是黄公望传世画作中仅次于《富春山居图》的长卷。
2.元末时黄公望家乡属平阳州
元时黄公望画作题款中的“平阳”,就是平阳州的概念
《平阳民囯县志》把黄公望作为平阳苍南人立传,《苍南县志》又把黄公望作为苍南人立传。
元末天下大乱,为了巩固统治平阳州当权者以飞云江为界进行“划江设防”,“划江而治”和“以川为界”的治理观念特别是在朝代更替过程中犹为明显。那么飞云江以南应为平阳州,飞云江以北才是瑞安州。其时净水是在飞云江南岸,当时属平阳州(今隶属瑞安市)。黄公望在画作中题“平阳黄公望”就有其地域上的合理性。当时苍南和平阳是没有分县,平阳和苍南也有黄公望族人散居,都有其合理性。
元末群雄称霸,周嗣德借效忠元廷名义组织地方义兵占据平阳州及瑞安飞云江以北地区与方国珍对峙,黄公望家乡正处在飞云江以北的交界地区,自然归属平阳州。
周嗣德(1306-1371),字宗道,平阳州崇政乡睦源(现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人。因剿寇有功,元廷封周嗣德为“浙东道同知副元帅,总制本州及瑞安军事”,后升为“行枢密院判官”。并也封其两个弟弟,“官诚德以昭信校尉、温州路总管府判,官绍德敦武校尉、同知州事,麾下士锡命有差。”至正二十三年平阳保卫战发生之前,周嗣德所部实际据为平阳州及瑞安州部分地区。
圣井山古称华盖峰、许峰山,位于瑞安市飞云江中游南岸,“,圣井山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是奉祀许真君许逊(239—374)的道教圣地,据《温州弘治府志》记载: “许真君禁蛟于此”,有炼丹和拔宅飞升的道教文化。现存建筑由山门、牌坊、前殿、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黄公望入道圣井山
黄公望在仕途不济后入道求法入全真教,黄公望在许峰山[19]于“天历二年(1329年)60岁时师从永嘉人金月岩(公元1276-1336年)并改姓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一峰,据记载金月岩善画,因金月岩结蓬莱庵于浙江瑞安圣井山山顶,黄公望跟从师父也结庐于圣井山井西,故又号井西道人,晚年又号大痴”[20]。
黄公望入道后,与同门郑樗(即无用师)相交甚悦。也有了以后他为无用师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动因。
倪昭奎于延祐元年(1314)接旨任万寿宫主持,并提点杭州开元宫,被飞机朝廷"特赐真人号"。当黄公望在延祐二年(1315)下狱并出狱后,在他交往的好友中,必然和倪昭奎联系有加。但这一时期,他还未入教,也尚未以画成名,仅于占卜之术在杭州、松江一带为生。
黄公望出家许峰山即现在圣井山,有原因。
其一南昌万寿宫和浙东许峰山系同一宗教文化,都属道教中的许逊信仰,这与好友倪昭有关。其二其家乡净水村正位于圣井山北坡山麓,依山面临飞云江,家乡山水优美,正是作画理想地方。其三,金蓬头在圣井山修道,圣井山石殿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规模,道教渊源深厚。
2.“富春”与道教专有名词
“富春山居”在黄公望家乡圣井山,黄公望有丰富的道教著述:《大痴道人集》《抱一含三秘诀》《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纸舟先生全真直指》等,黄公望作为一个全真教道士,能够知行合一宣扬全真教教义并整理成篇、著书立说,其一心向道、身体力行,丰富了道教的教义,对全真道和内丹理论的传播贡献良多,另一方面,他的修道体验也极大的影响了其艺术创作的画风与品格,“富春”是道教专有名词“小洞天”意思。
3.“富春山居”遗址位置在哪里
存世的黄公望题画诗中,有三首提到结庐处,分别是他70岁时的《为袁清容长幅》诗、79岁时的《秋山图》诗和同时期的《秋山招隐图轴》诗。
“富春山居”在圣井山的哪里呢?
圣井山井西有修炼遗址

圣井山黄公望修炼洞

圣井山修练洞前一峰,修道洞口正对的一座山峰
沿着圣井山石殿往西边出短墙门洞,沿山边的路转进去,在石殿西面墙外空地是“富春山居”旧址,塔尖山包是黄公望修道的山洞及富春山居遗址的山顶,修道洞口正面对的一座山峰。

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文国际频道播放《专家发现<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新闻画面
2013年12月12日早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专家发现<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报道在瑞安圣井山发现了《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拍摄了黄公望富春山居遗址。
圣井山修练洞是不是黄公望修道的地方? “富春”在道教里是指洞天福地文化中小洞天的含义,上图中的山洞是不是“富春山居”的小洞天呢?据进一步考证,此洞正是黄公望修练的地方,理由如下:
其一,黄公望修练的圣井山 “小洞天”遗址位于圣井西边,所以他故号称 “井西道人”;
其二,小洞天门前正对一座山峰,所以他故号称 “一峰道人”,其后辈学生黄锦祥赞美: “公望千岭, 也是对其老师在圣井山居住处(井西)面对一峰的写照。
其三,他在《秋山招隐图轴》题诗后面的这段跋文:“予向构一堂于其间....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黄公望描述的富春山居遗址正是小洞左边的空地上,至今还遗留着老屋残基旧墙,在该处几乎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的感觉。
其四,清初的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说到:“黄公望与方外张三丰友善”,张三丰在自己修行居住地方称为 “富春”,那么黄公望把自己修行居住的地方叫富春山居就可以理解了。
黄公望出狱后师事金月岩,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派,并与张三丰、莫月、冷谦等道友交往,黄公望是全真教的道士,他作为书画道兼善的大家,他所追求的道教如用绘画来表达,那么在圣井山修道在富春山居小洞天门前绘画就顺理成章。
该处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的地方正是黄公望不用登高就能远眺的理想绘画场所。

圣井山古建筑群
其五,考察修道的小洞发现洞顶中央有块木头,是作吊钟之用。据有关考证发现吕洞宾隐居修行十九年的山西芮城九峰山“纯阳洞”有吊铜,“纯阳洞”又称“吊钟洞”与该洞十分相似,修道洞的顶部都有块木头作吊钟之用。

圣井山黄公望修练富春山居遗址前远眺,图中远处是飞云江
其六,黄公望好朋友评价: “杨铁崖谓子久诗宗晚唐,画独追关仝,其据梧隐几,若忘身世,盖游方之外,非世俗所能知也” [21]。非常形象描述了黄公望追求的富春山居理想世界与该处修道环境是相符的。
其七,有黄公望题诗作印证。
例如《秋山楼阁》
杰阁[22]逶迤秋色老,霜林掩映暮峰横。
居人自有闲中伴, 坐对飞流意不惊。
例如《郭忠恕万松仙馆图》
琳堂[23]掩映万松齐,绝壑寒云望不迷。
为听水流翻破寂,轻袍重过短墙西[24]。
该诗说明了黄公望在许峰山(后称圣井山)修练地址在短墙西边。

圣井山石殿西面短墙

圣井山黄公望修练写生地遗址
圣井山黄公望修练写生地遗址就在上图短墻外。
其八,黄公望在元天历二年在许峰山(圣井山)师从永嘉人金月岩(公元1276-1336年)并改姓名为苦行,号净墅,跟随师父在圣井山山顶蓬莱庵结庐,蓬莱庵遗址就是富春山居遗址,黄公望苦行修道在庵旁简陋的小洞中修练是符合实际的。
4.从黄公望的诗和画之中寻找黄公望在圣井山修道的蛛丝马迹
例如 《王洽云山图》
石桥[25]遥与赤城[26]连,云锁琼楼[27]满树烟。
不用飙车凌弱水[28], 人间自有地行仙[29]。
黄公望在赞美圣井山及其师父金蓬头。
例如《临李思训员峤秋云图》
蓬山[30]半为白云遮,琼树都成绮树华。
闻说至人求道远, 丹砂[31]原不在天涯。
以金月岩在圣井山修道练丹时作的诗作相印证
金月岩(金蓬头)有诗如下:
尾闾骨肉
炼就金丹药,捦翻造化炉。
一轮无影月,天地不能拘。
绝句
青龙白虎各西东,两兽擒来烹鼎中。
炼就九转成大药,一粒金丹顶上红。
金蓬头诗反映出圣井山的宗教文化,有许逊在圣井山采药炼丹拔宅飞升的典故记载。
《方方壶画 》黄公望
魭石矶头[32]宿雨晴,蛟峰祠[33]下树冥冥。
一江春水浮官绿, 千里归舟载客星[34]。
5.黄公望是位南戏戏曲作家,与高则诚一样有很高的南戏艺术成就,都不愿把自己瑞安故籍公示与人
温州是元代南戏发源地,出现了如高明等一批南戏作者,他们以此为谋生手段,黄公望也具有温州人这一文化特征。高则诚在自己作品中自称临安人,黄公望也对好友杨维桢自称杭人。
黄公望南戏传世名作:例如,《李嵩髑髅纨扇》: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 弄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 呆兀自五里已单堠”。末题"至正甲午(1354)春三月十日大痴道人作[35],弟子休王言真书,右寄〔醉中天〕"[36]。可知是晚年之作。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愤慨之情和诙谐的风趣,语言明快质朴,短短,却有无限的感慨,这可说是作为元代散曲家黄公望的确果仅存之作,有明显温州瑞安地方发言的习惯和语调。此曲现已被收录于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
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撰《录鬼簿续编》,为八十二位戏曲作家补写了数十曲双调·凌波仙挽词,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予以梳理、评论,其中有不少曲论评语是比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征引。
贾仲明《凌波仙•吊黄子久》〔双调〕:“浙西宪史性廉直,经理钱粮获罪归。号一峰,口卜术,将人间弃。易姓名,为净墅,号大痴。天下事无不周知,学问深,不加文饰。一家丹青妙笔,与人为宗主时习。”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精于词曲、隐语。曾侍明成祖朱棣于燕王邸,甚得宠爱,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后徙官兰陵。著有《云水遗音》等。撰《录鬼蒲续编》。
5.分析黄公望行迹,谈在其圣井山创作《富春山居图》时间
1299年31岁 浙西宪史
1301年33岁《吴越所见书画录》: “大痴辛丑秋七月写为子茂清玩”,是元大德五年辛丑(1301)。
1304年36岁 作有《游骑图》”吴其贞评论道:“画法苍老,唯失于韵。”缺乏韵味。
1309年41岁 黄公望临有李思训《员峤秋云图》。
1315年在延祐二年出狱后在松江和杭州卖卜谋生,“黄冠野服,往来三吴,开三教堂于苏之文德桥,三教中人,多执弟子礼”。
1329年60岁在许峰山[37]于“天历二年(1329年)师从永嘉人金月岩(公元1276-1336年)1329-1336跟从师父在圣井山修道。
1336年师父去世,外出云游 1337-1341 在杭州。
1341年至正初年马琬来到杭州的时候,黄公望隐居于杭州西湖筲箕泉课徒。
1341年为瑞安黄氏族谱作序,回到瑞安1341-1342年在家乡修谱及作画。
1342-1344年至正二年(1342)五月于云间玄真道院作《芝兰室》并铭,1344年至正四年九月廿日画《南村草堂图》。
1342-1344年在松江。
1345-1346参加由杨维桢发起的这场“西湖竹枝酬唱”。1346 年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三月,杨维桢于竹枝词的创作。
1347年至正七年79 岁画《九珠鉴翠图》送在松江的杨维祯, 在松江。
1347年《富春山居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回到圣井山。
1347-1348年和无用师回前家乡在圣井山南楼继续完成 《富春山居图》,图上黄公望自题款:“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到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
1348-1349年在浙南继续作画。
1348年至正八年戊子十月黄公望为倪云林所作 《江山胜览图》 卷上题记。
又题与倪云林合作 《江山胜览图》 余昔于春日往来于广陵、 淮海间,是图始于至正八年三月, 竟 于十七年仲秋十日也。
1349年又来到松江 。1349年吕良佐建立璜溪义塾,杨维桢应邀讲学,四方饱学之士齐聚松江璜溪及周边地区,至正九年于云间客舍作《天池石壁图》为夏士贤作《剡溪访戴图》,1349在松江。
1349 年81岁《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华顶天池图轴》自识为"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表有一; 《水阁清幽图》署款∶"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面于云间客舍(旅馆),时年八表有一;《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表有一;《华顶天池图轴》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水阁清幽图》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1350年至正十年又回到松江。题《富春山居图》于松江知止堂。七月,松江富户吕良佐创"应奎文会"于家中,聘请文章巨公杨维桢为主考,黄公望为陶宗仪作《南村草堂图》题词 。
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在外云游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1350年最终完成《富春山居图》。说明此画历时之长,耗费多年精力而完成,从1929-1936年师从金月岩在圣井山修道时从事创作《富春山居图》,1337-1341年师父去世后离开圣井山,在杭州筲箕泉课徒。1341-1342年回家修谱和作画。
1350年送别松江回到家乡。刘离《槎翁诗集》:《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
1351年83岁 至正十一年四月十日作《陡壑密林图》。在家乡。
1352 年84岁《跋王叔明竹趣图》 至正壬辰冬,公望一峰道人,年八十有四。回到吴中。
1354年(至正十四年 甲午年) 在杭州作《李嵩髑髅纨扇》末题"至正甲午(1354)春三月十日大痴道人 :同年黄公望被权豪所中伤冤死杭州狱中。
从以上行迹分析,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从1329-1336年、1341-1342年、1347年-1350年期间断续地在圣井山及家乡时创作,外出云游画稿都放在山中,最后直到1350年才带到松江送赠别人。
《富春山居图》画稿中途没有离开过家乡,更谈不上在富阳。
6.黄公望冤死及刘基仗义被罢官
根据相关刘基的文献,元末刘基被罢官与黄公望冤死有关。
温州老乡刘基和黄公望是好友,杭州是元代南方文化名城,才子汇聚,骚客如云。居住杭州期间,刘伯温结识了当时闻名天下的王蒙、黄公望、倪赞、吴镇、张雨、李维祯等人,公元1349年刘基担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一职。1354年由于黄公望因《富春山居图》冤死狱中的事,直接弹劾当权御史台。刘伯温未出任儒学副提举之前,知己好友黄公望与人有契在先:即黄公望晚年作品尽归当时权贵。后来黄公望因念其是卑鄙小人,把倾毕生所学玉成《富春山居图》不忍予之,于是藏而不发,最终还是被权贵以违约事囚禁,因黄年长体衰终因懑愤而冤死狱中。 刘伯温听说此事,将此事向上进行弹劾,江浙行省御史台将弹劾状扣而不发,刘基遂将此事及经年所作所为表奏朝廷,再行弹劾,但刘基的刚正不阿,越级表奏行为引起江浙行省官僚群体的反弹,导致刘基被罢官[38]。
《录鬼簿》记载黄公望“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也是对这一事实一种印证。
至正八年戊子十月即1348年黄公望为倪云林所作 《江山胜览图》 卷上题记印证了这事件前因。
“余生平嗜懒成痴, 寄心于山水, 然未得画家三昧, 为游戏而已。今为好事者征画甚迫, 此债偿之不胜为累也。余友云林亦能绘事, 伸此纸索画, 久置篋中。余每遇闲窗兴至, 辄为点染, 迄今十有年余, 以成长卷, 为江山胜览, 颇有佳趣。惟云林能赏其处为知己。嗟夫, 若此百世之后, 有能具只眼者, 以为何如耶?至正戊子十月, 大痴学人黄公望” [39]。
戊子年,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今为好事者征画甚迫,此债偿之不胜为累也,指黄公望与权豪有契在先:即黄公望晚年作品尽归他人,后黄公望倾毕生所学玉成《富春山居图》,但念其是卑鄙小人,不忍予之,于是藏而不发,最终还是被知晓,权豪令手下以违约事囚禁黄公望,后者年长体衰,终因懑愤而冤死狱中。
五、“富春山居”与富阳、常熟没有关系
1.从黄公望及其友人题画诗及画作中看行迹
黄公望一生游历必有高山流水之友,这从他赠人以画和人赠以诗得到验证,便看到了浙南山川的影子。
黄公望童年时就很好学,故有“神童”之称。长大以后,博通经史,旁及诸艺。至元二十九年,徐琰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辟黄公望为书吏,此后直至延祐后期的20多年时间,慢慢进职至中台察院令掾、江浙行省令掾。约在延祐六年或七年因故下狱,出狱后,正式皈依道教,师从居住在龙虎山先天观蓬莱庵和圣井山峰顶修炼的温州金蓬头,一度在圣井山之西建庵修炼,故号井西道人。
入道后的黄公望基本上过着云游生活,行踪漂泊无定。主要在松江、苏州、吴兴、杭州一带活动,曾在杭州筲箕泉居住。晚年时曾从松江回到平阳老家,这可从元明间诗文得以证明。
《跋王叔明竹趣图》 黄公望
叔明[40]公子, 文敏公之外孙也, 天姿神品,其于翰墨深入晋汉。至于鉴裁, 尤所精诣。鸥波之宅相,非子而谁耶?至正壬辰冬,公望一峰道人,年八十有四[41] 。
说明了黄公望84岁尚在吴中。
《元诗记事》(卷八)曾录有他的《西湖竹枝词》∶"水仙祠前湖水深,岳王坟上有缓吟。湖船女子唱歌去,月落沧波无处寻"。黄公望还通音律,能作散曲,是元代著 名 的 散 曲家。该诗黄公望隐居杭州参加西湖诗会时所作。
黄公望传世画作中,最为著名的当推《富春山居图》卷,此卷后端自识款: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劄,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42],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富春山居图》长题中黄公望自称“十年(至正十年,1350),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43] 。王逢《梧溪集》暗示黄公望在松江隐居了十年之久,但是居所并不固定,时常外出云游。
“无用师”者姓郑,名樗,字无用,室号散木,盱江人,元平阳人陈高曾为之作《散木轩铭》。黄公望入道后曾师从温州金蓬头,郑无用是金蓬头的衣钵传人。
黄公望为“无用师”作画。黄自述《富春山居图》阅三四载,未得完备,说明此画历时之长,耗费多年精力而完成,也证实了该作品的写生地在他长期生活的地方,黄公望生平经历的记载史料中没有记述的富阳,不可能成为他作画的实景地。
比较有代表性的赠诗是刘崧(1321-1381年)在《槎翁诗集》的《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全诗如下:
“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44]老人黄大痴。松江先生旧知己,眼明为写秋江姿。重坡欹岸东南远,木末参差见层巘。苍浦遥连楚泽深,石林尽带吴堤转。是时先生从此归,把钓欲拂云中矶。长风过雨蒲苇净,水色淡拖沾人衣。只今又作筠州客,惆怅松江渺云隔。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45]。平生一笔不轻许,傲睨王侯笑尘土。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君不闻功名利达能几何,长安离别日日多。灞陵亭前春草碧,灞陵亭下春风波”。
" 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说明黄公望是浙东人,不是浙西人。
"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雁荡山在温州。洪崖在温州境内的大罗山,旧时这里有天台往瑞安的重要通道。图坐对凤山青[46]。说明黄公望是温州人。
张德标《仙岩诗》曾写道∶"藓蚀丹崖篆,云深白玉龛。天台凝落掌,飞瀑界山南。"这—句中似乎也有仙岩的影子。
至正十一年四月十日,八十一岁作《陡壑密林图》。图上黄公望自题款:“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到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南宋时李成就曾画有题名为《富春山居》的册页作品,黄公望在欣赏了其10幅册页后,欣然分别题诗并题序云:
“李咸熙画,清远高旷,一洗丹青蹊径,千古一人也。今见善夫先生所藏十册,不觉心怡神爽,正如离尘坷而入蓬壶矣。赏玩之余,并赋十诗。”
气候温暖的浙南很少下雪,如果下大雪确实是奇事,说明黄公望在至正十一年四月十日,八十一岁作《陡壑密林图》正在浙南家乡。
以上非常清楚说明黄公望是温州人《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东南温州大罗山洪岩石、仙岩、雁荡山、圣井山凤山等山水。
2.黄公望《富春山居》的诗非常形象细致描述了理想中富春山居的最高道教境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就在圣井山山顶。
南宋时李成就曾画有题名为《富春山居》的册页作品,黄公望在欣赏了其10幅册页后,欣然分别题诗并题序云:
“李咸熙画,清远高旷,一洗丹青蹊径,千古一人也。今见善夫先生所藏十册,不觉心怡神爽,正如离尘坷而入蓬壶矣。赏玩之余,并赋十诗。”
“汉主[47]离宫最上头,昔年曾侍翠华[48]游。青天半落银河水,白日高悬华岳秋。花隐仪銮[49]临阁道[50],仗移箫凤[51]下瀛洲。三山[52]更在齐州外,遥望苍烟九点浮。”
大致含义:天河银汉君主的石殿和玉皇塔在山顶最高地方,从前我曾经待在玉皇大帝边,青天里落下了一半银河水,白色太阳高高悬在秋色中华岳顶上。花丛中玉皇阁边上是临空阁道,自己倚仗乘鸾飞向五洲大地。三座仙山应该在山东齐州外面更远海上,遥望缥缈中大海只有九点浮影。
这里是黄公望借《富春山居》的诗,形象细致描述他理想中富春山居的最高道教境界,这个最高境界的富春山居实指他修道的东南小邹鲁的海上三山蓬莱即是瑞安圣井山,因为他描述的细致特征与圣井山非常相符,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就在圣井山山顶。
“向构一堂”的“小洞天”在哪里?黄公望自己在《山水二首》中说:“悬崖绝谷喷流泉,此中即是安养地”,那么黄公望安养地在哪?黄公望“富春山居”地“小洞天”及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南楼”究竟在哪里?瑞安圣井山的的遗留小洞已经明确告诉了大家的答案,南楼遗留残墙屋基尚在。
关于黄公望晚年在富春隐居写生作画的事实,至今在富阳找不到创作地和相似地点,也没有确凿的佐证材料。
由于原来记载语焉不详,后世学者疏于考证,才导致学术界对有关的具体地点如富春山居地、小洞天、南楼及富春大岭等究竟在哪里莫衷一是,而有关方志文献和传闻轶事的移花接木、以讹传讹,更造成在查证确切方位时让人迷惑难解。
“富春山居”之名的含义
其一, “富春”是道教用语,道教“洞天福地”思想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中有三十六富春, “富春山居”是道教 “洞天福地”思想中的小洞天意思,黄公望在圣井山逢莱庵旧址搭建富春山居。
关于富春山居含义,在《秋山招隐图》黄公望款识中有具体表露。
《秋山招隐图》款识:“结茅离市廛”开门见山表明其居地远离尘世,无心凡俗之感。“开门尽松桧,到枕皆邱壑。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描绘隐居地山高壑深松林密,“莫似桃源渔,重寻路即错。”借桃源仙境的典故进一步印证了黄公望的“慕隐”“投隐”。“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这表明黄公望本人在山林号称 “小洞天”别院之中。
洞天福地是道教徒心中的神仙居所和人间仙境。黄公望不仅在题词中点明了“洞天”,也将道家的“洞天”切实表现在了画面之中。《秋山招隐图》中有三处建筑,近景中的亭子所处位置较为平坦;中景处的楼阁处于两座山之间,遮挡形成一个“V”字型山谷;远景处的楼阁则被群山环绕起来,形成一个“U”字型甚至“O”字型的山谷。
3.富春山居在地域上与富阳、常熟没有关系,画家黄公望的行迹和交游与常熟、富阳无关
“富春山居”在富阳富春山或常熟虞山吗?从黄公望交游的地方来看,主要在杭州和松江,与富阳和常熟都没有交集。
在富春山居图中有黄公望题跋,该图原因称 “山居图”, “富春”两字是后人后加的,自题“三四载未得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富春山居在千里之外山中,“三四载未得备”,富阳是杭州郊县不可能“三四载未得备”,所以富春山居在地域上与富阳没有关系。
根据黄公望行迹分析,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从1329-1336年、1341-1342年、1347年-1350年期间断续地在圣井山及家乡时创作,外出云游画稿都放在山中,《富春山居图》画稿中途没有离开过家乡,更谈不上在富阳。
正因为“三四载未得备”,所以画作有明显差之处。 山峰多用干笔短皴,近景树用墨较浓,山顶树叶用横笔淡墨点出,而第三段山峰则有所差异,虽然用墨仍保持着近景偏浓、远景偏淡的习惯,但峰峦顶端树木则开始用竖笔点染,近景树枝亦是如此。此后经一段岸汀后峰峦再起,此处不仅以横竖墨点构造树叶,还以单纯墨点点于峰峦顶端,几乎混杂了前卷所用技巧,而这或许正与其后自题“三四载未得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相合。
黄公望的江南文化圈,交游地点没有常熟、富阳说法
他一生流寓杭州、昆山、松江等地,没有常熟、富阳说法。
又题与倪云林合作 《江山胜览图》:
余昔于春日往来于广陵、 淮海间,览江山之胜, 恍然会心。遂与云林合参,先后凡十年, 乃克成此卷, 虽质之古人, 亦差不愧。是图始于至正八年三月, 竟于十七年仲秋十日也。大痴道人。[53]
广陵指扬州,淮海指吴中一带。元初以来,杭州作为南宋古都,延续了江南文化中心的地位,文人墨客多在此地往来唱和,元朝中后期之时仍是文化昌盛的大都会。黄公望于杭州西湖筲箕泉收徒授课。《南村辍耕录》中曾记载道,黄公望有一名姓沈的生徒,这名沈生,就是杨维桢的学生沈瑞[54],杨维桢曾为他的《君山吹笛图》题跋,称“华亭沈生瑞瑞尝从余游, 得画法于大痴道人。”
至正初年,马琬来到杭州的时候,黄公望恰恰隐居于杭州西湖筲箕泉,并在此地课徒。
由杨维桢发起的这场“西湖竹枝酬唱”,不仅参与的诗人之多,前所未有,而且名家亦众,如在元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萨都刺、杨载、虞集、揭傒 斯、倪瓒等人,皆名列其中[55]。
松江是黄公望晚年居留盘桓、交游创作的重要场所。
元代的松江一带市镇经济繁荣,政治环境相对安定,九峰三泖的山川名胜更为文人提供了吟咏创作的环境,吸引了大批文人避居此地。至正九年(1349)春,吕良佐建立璜溪义塾,杨维桢应邀来此作为应奎文会的主评,并讲学于此,一时四方饱学之士齐聚松江璜溪及周边地区,东南文士以文投之者达七万余[56],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就是其中的一位。
根据著录,至正二年(1342)五月, 黄公望于云间玄真道院作《芝兰室》并铭;至正四年(1344)九月廿日画《南村草堂图》;至正九年于云间客舍作《天池石壁图》;至正九年为夏士贤(夏士文的堂兄弟)作《剡溪访戴图》;至正十年题于知止堂的《富春山居图》等皆在松江与文友交流。
《南村辍耕录》简称《辍耕录》,是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创作的一部有关元朝史事的笔记,《南村辍耕录》的性质属于历史琐闻笔记,以元代为主,宋代为次,有的是陶宗仪所见所闻,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证辨伪,所以《辍耕录》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黄公望还有在松江和杭州卖卜谋生的经历,这与他在家乡瑞安圣井山的道教文化有关。圣井山是浙东道教名山,上有许府真君信仰,文化以 “问卜、圆梦、拔宅飞升”为特征,圣井山上至今还遗留他生活和写生的遗址。
他的传世名作《富春大岭图》,现藏古宫博物院,全共长二丈四尺,图下有清代鉴赏家李佐贤题辞。"此图希味淡,无迹可寻....”,说明了清代鉴赏家李佐贤无法解释该画写生地在哪里,松江、常熟、富阳都不是其写生的地方。
4.常熟虞山黄公望不是元四家之首画家黄公望
常熟虞山黄公望另有其人
常熟虞山黄氏自认是黄公望下代,在许多地方中有述及,其中相传黄公望儿子黄德宏曾到杭州寻找父亲黄公望,与其父亲居住了一段时间,笔者认为这是不实的。其一没有任何可考证的根据;其二根据瑞安黄氏谱的辈分排行来分析,黄公望的叔叔和伯父是德字辈,儿子不能取德宏名字,有孛于其叔父的德字辈分,有乱伦嫌疑;其三常熟虞山黄氏沒有黄公望是其始迁祖的族谱;其四《光绪常熟县志》有关黄公望坟墓记载也是用 “相传”说法,沒有确凿的证据;其四常熟黄公望坟墓不是原址修缮的,是其常熟黄氏在嘉庆年间后迁重造的;其五黄公望所有生平活动记录与常熟沒有交集;其六常熟虞山黄氏族谱及常熟地方文史材料关于黄公望在元延祐六年(1319)--元天历元年(1328)近十年时间沒有任何记述。
因此,常熟虞山黄公望不是元四家之首画家黄公望。
常熟虞山南麓黄公望墓由来
黄公望墓原在常熟虞山小山南麓的祖墓群内。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因祖墓拥挤,及黄公望在明清画坛的崇高地位,他的墓由其十六世孙黄泰迁至虞山南麓白鸽峰(又名鸦鸽峰)下。
黄公望墓在常熟虞山西南麓白鸽峰(又名鹁鸪峰)下,在盘山公路北侧路边立有石牌坊,上书“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道”,墓墩后罗城上嵌有二碑,右边一碑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其十六世孙黄泰所立,碑文为“元高士黄一峰公之墓”,左首为1982年常熟县人民政府重修墓道时所立,中间碑文为“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并刻有画像,右边简略记其生平:“公讳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善画山水,推元四家之首,终年八十六岁,葬虞山西麓。”该墓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立碑。[57]
常熟县志记述时,依据常熟小山黄氏一支说法,有其中一祖先名黄公望,不知此黄公望是否彼黄公望,其墓也是清朝后期根据族谱这一信息后造,县志不敢肯定黄公望墓在常熟的说法,仅以相传说法表述。
5.乾隆皇帝题跋的误导作用
山居图《子明卷》在被乾隆帝题字之前是一幅未经任何信息介入的原创作品,它保持着一种原境,《子明卷》作为绘画艺术精品流传至清乾隆帝手中,其画卷魅力为乾隆倍加珍爱而题跋无数,犹如绘画中的艺术日记。乾隆帝于《子明卷》上题跋无数,据统 计,从乾隆十年到嘉庆四年,画卷上共有 55处乾隆的题跋,其中画卷之中有53 处,另外两则题跋写在了画卷的前后隔水之上,开卷第一则题跋也是乾隆最后一次在此画 卷作跋: “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焉。”这里却呈现出一段乾隆与《子明卷》的艺术故事[58]。乾隆帝的身份介入致使画卷的“社会性”发生变化,由“图像主体”转为文字介入的“图文一体”,这不仅改变了图文关系,而且还引出了“创作主体”的 身份问题。针对《子明卷》的题跋,乾隆的书法家身份却成了“破坏者”,这里表明传递了错误信息,富春二字加入,山居图变成富春山居图[59],富春山变成画的主体,黄公望也变成富阳人。
五、黄公望为何自称平阳人
查检现存历史文献,黄公望自己题识中,至少有5处署名“平阳黄公望”,黄公望博学多才、富于机智,除绘画外,亦能填词谱曲,通音律,更能修道炼功。一生著作甚丰,可惜大多散佚。丹经3部、诗1卷,传世画作画录约30幅,画迹100多幅,画论书画题跋手札若干。
1.正是“人老思乡,叶落归根”之谓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5处“平阳黄公望”题识,注明3处时间的均为81岁,正是“人老思乡,叶落归根”之谓。黄公望这次返回温州平阳老家当在此前后。黄公望81岁时在云间(松江)多次题字自己是∶"平阳黄公望"。
《华顶天池图轴》自识为"至正九年(1349)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表有一。[60]云间是古松江之别称,"上海"名称即取自于松江府境内的"上海浦"。
《水阁清幽图》署款∶"大病道人平阳黄公望面于云间客舍(旅馆),时年八表有一。"[61]
《题梅花道人(吴镇)墨菜诗卷》,黄公望落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表有一"[62]。
元 善住《谷响集》亦谓∶"黄公东海客,能画逼荆关" ,刘离《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言明"浙东老人黄大痴"。
《槎翁诗集》中《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其诗云:“是何山葬葬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通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63]。”
黄公望《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落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64]。
《家藏书画记》:“又《观瀑图》取境幽冷,用意深微,笔墨之痕俱化,上书‘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65]
黄公望《华顶天池图轴》的自识为“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66]《水阁清幽图》(纸本水墨)题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67]《江山幽兴图》(纸本水墨)题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戏写”[68],这幅画是黄公望传世画作中仅次于《富春山居图》的长卷。
2.元末时黄公望家乡属平阳州
元时黄公望画作题款中的“平阳”,就是平阳州的概念
《平阳民囯县志》把黄公望作为平阳苍南人立传,《苍南县志》又把黄公望作为苍南人立传。
元末天下大乱,为了巩固统治平阳州当权者以飞云江为界进行“划江设防”,“划江而治”和“以川为界”的治理观念特别是在朝代更替过程中犹为明显。那么飞云江以南应为平阳州,飞云江以北才是瑞安州。其时净水是在飞云江南岸,当时属平阳州(今隶属瑞安市)。黄公望在画作中题“平阳黄公望”就有其地域上的合理性。当时苍南和平阳是没有分县,平阳和苍南也有黄公望族人散居,都有其合理性。
元末群雄称霸,周嗣德借效忠元廷名义组织地方义兵占据平阳州及瑞安飞云江以北地区与方国珍对峙,黄公望家乡正处在飞云江以北的交界地区,自然归属平阳州。
周嗣德(1306-1371),字宗道,平阳州崇政乡睦源(现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人。因剿寇有功,元廷封周嗣德为“浙东道同知副元帅,总制本州及瑞安军事”,后升为“行枢密院判官”。并也封其两个弟弟,“官诚德以昭信校尉、温州路总管府判,官绍德敦武校尉、同知州事,麾下士锡命有差。”至正二十三年平阳保卫战发生之前,周嗣德所部实际据为平阳州及瑞安州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