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写的这么好,大唐科举又重视诗赋,杜甫还是杜审言的嫡孙,名门之后。自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参加科举应该一考成名,独占鳌头才对,怎么能几次都名落孙山,科举落第?大概是诗赋在整个科举考试中所占比重不大,而杜甫又过于偏科,总分不上线而落选了。
杜甫的律诗绝句写的这么好,即使不当官,也应该算是“流量明星”“文艺青年”,“律诗的代言人”。酒肆歌女应该到处传唱他的新诗才对啊!不进士及第照样能名满天下,天天“热搜”,而且会财源滚滚,诗友遍天下。以白居易的才情,住在长安都不会(艰)难,杜诗比白居易的更加齐整规范,产量又高,是律绝一代宗师。生活应该过得很优渥才对,怎么自己混的穷困潦倒,把最疼爱的小儿都饿死了呢?只能说明当时人们并不喜欢“律诗绝句”这种死气沉沉的“诗体”,多数人喜欢复古,杜甫生不逢时。
杜甫活着的时候,一生都籍籍无名。当时出版的唐诗选,都不选(或很少选)杜甫的诗,在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主要的唐人选唐诗的选本里,基本上见不到几首杜甫的诗。
在今存十余种唐人的唐诗选本中,备受后人推重的殷蟠的《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二集不收杜诗,选诗千首的《才调集》也未收录,仅晚唐韦庄的《又玄集》收其诗7首。
其他有名但已经散佚的唐诗选本中,杜甫诗的收录情况也有些惨淡。比如唐玄宗天宝三年即744年编选的三卷本《国秀集》,收录作者88人,收诗220首,杜甫的诗无一首入选。据查史籍,755年至965年编选的六部唐诗集,只有两种选了杜甫的诗。
大约在杜老爷子去世五十年后,在元稹,白居易极力推举下,才慢慢混出了些名声。说明盛唐时代的诗人(与民众)对“律诗绝句”这种诗体并不感冒。就像现代文人骚客看不起新诗一样。
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包容开放的大唐,“近体诗格式的基本规律在于,除了允许约定格式,即所谓“律句”外,还允许非约定性句式的存在,即诗首先有“诗句”,而后才有律句”从杜甫遭遇看,律诗绝句仅仅是科举考试为了“格式规范,改卷方便”,以及士大夫之间的唱和应酬的文字游戏中有用,表达思想情感并不擅长。成名的大诗人还是喜欢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诗词格调。喜欢严律束缚诗风沉郁的杜老爷子,被他生活的时代冷落了。
其实杜老爷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有意写出一些别格与拗句,“晚节渐于诗律细”,知道除了正格还有许多其他诗格值得尝试。“老去诗篇浑漫与”,不那么刻意最求格律工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