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是什么?
梦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们的古人也一直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墨经》上说:“梦,卧而以为然也。”那就是说,做梦的基本条件是睡觉,不睡觉是做不出梦来的。也即是说,梦是睡眠中知觉到的情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可以分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亦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 sleep),异相睡眠(paradoxicalsleep)亦称“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两个时相,而人的梦境,尤其是觉醒后还能回忆起来的梦境是出现在异相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的时相。我们古人的认识当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但不能否认他们也有自己的发现――
(一)梦是睡眠中的一种不安稳状态。在前已述,梦是睡眠中知觉到的情景。然而他们又发现,完全的熟睡是不会做梦的,梦是介于睡着与醒着状态的产物,或说梦是睡眠处于不安稳状态的产物,“使人卧不得安”便可能产生梦。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人的睡眠才会不安稳呢?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来自体内外的刺激、疲劳与疾病等等都可能导致人睡眠不安稳而产生梦境。关于致梦的原因我们在后文中还要专门探讨。
(二)梦是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梦,卧而以为然也”,然而它和人的清醒状态有怎样关系呢?清代著名学者王廷相认为,梦是人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的延续。他认为觉与梦是“首尾一事”。人在“未寐之前则为思,既寐之后为梦。是梦即思也,思即梦也”〔1〕。王廷相的这一观点对于破除梦的迷信色彩,破除梦的神秘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与19世纪奥地利释梦大师弗洛伊德的观点亦不谋而合。弗洛伊德说:“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诞的,也不是部分昏睡,部分清醒的意义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它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说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的产物。”〔2〕
(三)梦是一种无意想象。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我们的古人没有无意想象这个概念,但从他们论述看起来,他们已经认识到梦具有无意想象特征。最典型的是宋代《关尹子》中的“心无时无方”说。它说:“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生于齐者,心之所见皆齐国也。既也之宋、之楚、之晋、之梁,心之所存各异,心无方。”〔3〕这即是说,人在梦境中可以自由地驰想象,不受时间的限制,即所谓“心无时”,人在梦境中也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所谓“心骋无方”,总之,在梦中既可“精极八荒,心游万仞”,又可“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