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诸葛亮于南屏山七星坛做法祭风,周瑜借风势,与黄盖里应外合,大败曹军。
诸葛亮登高而望,远远看东吴的战况,火船和士兵手中的火把几乎煮沸了整个三江口,周瑜立于众兵前方,银甲白袍,三尺清霜在他右手的掌控下划出一道道亮丽的指挥令,夜幕笼罩中蓄势待发咄咄逼人,疾风猎猎卷扯着披风,诸葛亮能想象出他嘴角运筹帷幄的弧度。
水上岸边人数众多,来来往往,焚粮草,断接应,烧寨栅,截彝陵,汉阳夹击,一路路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调动自如,井然有序,张弛有度,进可攻,退可守,混而不乱。
这是一支经过长期良好训练的军队,他们像一条长久蛰伏在水里的蛟龙,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从他们的动静中就能看出他们长官有着怎样的水平,周瑜无疑是一个优秀的长官,能很好的驾驭他的部队,他的士兵也钦佩他,服从他,能干净利落的完成命令,切切实实的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周瑜是这支军队的灵魂。
周瑜立在船头看火,探兵急急来报,言蜀军军师已下坛,乘船离去,留有书信一封,上书都督亲启。
周瑜展开信纸:诸葛亮夏口去也,速速来追。周瑜恐有急事,着人调了艘备用船只,带了两个亲兵,一路追去。
诸葛亮船缓,周瑜张了篷,须臾便至,见船上赵云长身而立墨甲白袍,泾渭分明沉静内敛,便拱了拱手,“诸葛先生匆匆告辞,可有遗漏相商?”
赵云不动生色:“我家军师不告而别,礼数欠周,还望都督大人大量,原谅则个。”
周瑜一听便知这话是事前嘱托好的,怒极,待两艘船略略一碰,便提剑抢先进攻,直取咽喉,赵云一个铁板桥硬生生躲过,亮银枪拍出横荡,周瑜立刻同向旋身,退至船舷处,借力向前跃起,趁赵云转身不及,寻个空袭一脚踹在背心,冲进了船舱,捏着诸葛亮的肩胛把他从桌案后提起来,咬牙切齿。
诸葛亮迅速转头,嘴唇堪堪擦过嘴唇,赵云已闯将进来,大吼一声;“军师!!!”
周瑜马上将剑横在诸葛亮颈上,“退出去!!!”
赵云只得依言退出。
诸葛亮将嘴巴附在他耳朵上:“话说回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公瑾动武,果真是不同凡响,”顿了一顿,“你的身体真像野兽一样矫健美丽……”
周瑜“锵”的一声,砍下了桌案一角,“说正事!”
眼看着真的怒了,诸葛亮马上服软,“孙权的妹妹。”
“行啊!明儿我禀明主公,刘备与其狗头军师密谋拐卖他的亲妹。”话毕,气势汹汹拖着诸葛亮出了船舱。
赵云见状忙向旁边退开,周瑜路过时瞟了一眼,“长坂坡赵云,不愧是青年才俊,只不过你家军师纤细的很,千万要保护好了。”
赵云不解,只得应了,任他扬长而去。
诸葛亮忍着疼,慢慢踱回船舱,解了衣衫察看,身前的指印清晰可见,想必身后的也是如此,暗道这次可真是惹急了。匆匆上了药,仔细穿好衣裳,赵云便进了来,见水将沸,顺手扇了把火,“那周瑜行的远了,想必不会再追来。”
说话间,水已经扑腾开,赵云拎了壶沏上茶水,“这周瑜功夫是极俊的,那手剑法,单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诸葛亮含笑,“若你二人全力一战,是何结果?”
赵云含蓄道,“虽俗话说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子龙不才,也是打小练起的,自信能打个平手。”
诸葛亮徐徐端起茶杯,“哦,那子龙,兄弟同袍,是怎样的情谊?”
赵云笑道,“这个军师如何不知,秦风有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兄弟同袍,有时候甚至是比血缘都难以割舍的情谊。”
诸葛亮心头一紧,掩饰道,“这个总是亲身经历才刻骨铭心啊!孔明总算知道为何初来乍到之际,张飞张翼德总是时不时便暴怒的如一只炸毛的兔子,想是对主公于孔明的礼数甚有不满,为主公打抱不平来着。”
炸毛的兔子?赵云闻言笑得差点呛到,不疑有他,很快便将这个话题揭过。
诸葛亮到了夏口,见了刘备,兜兜转转,次日刘备便下了命令,自此往后,赵云便以红袍配墨甲,再未穿过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