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绩,三国时期孙权部下苏州籍官员,曾任广西郁林郡太守(郡治所在地即今贵港)。
陆绩6岁时,曾随父亲陆康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以橘子招待他们。据说当时九江不产橘子,须从外地运来,一般平民是不易吃到的。陆绩顺手拿起几个橘子藏在衣袖内。向袁术拜辞时,橘子从他的衣袖里滚落地上。袁术问他:“陆郎是来作客的,为什么要拿走橘子呢?”陆绩回答说:“我的母亲非常喜欢吃橘子,我想带几个回去给她。”袁术见这个6岁小孩竟如此孝顺母亲,觉得十分惊奇。元代郭居敬把这个故事编入《二十四孝》,“陆郎橘”或“陆氏橘”即典出于此。直到今天,“怀橘知孝”的故事在家庭教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陆绩在郁林郡守任上,为改善百姓饮水和生活条件,在南江上黄村凿井,人称“陆公井”。五代时南汉贵州(州治贵港)判史刘博古为了褒扬陆绩怀橘孝母的精神,在井边栽橘一株,“陆公井”因此又名“橘井”,当地居民称之为“怀橘井”,并将此地称为“怀橘坊”,设立的社稷坛称为“怀橘坊三多社稷尊神之位”。
民国期间,时任贵县知县东莞人蒋航将“布山故城”一带(即今港南区南江村社稷坛三多社及其周围一带)定名为“橘井名区”。“橘井名区”牌楼以及村里的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至今激发着人们的思古幽情。
(作者是广西南宁象派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邕江象派”创始人、北京《宝藏》杂志顾问)
陆绩6岁时,曾随父亲陆康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以橘子招待他们。据说当时九江不产橘子,须从外地运来,一般平民是不易吃到的。陆绩顺手拿起几个橘子藏在衣袖内。向袁术拜辞时,橘子从他的衣袖里滚落地上。袁术问他:“陆郎是来作客的,为什么要拿走橘子呢?”陆绩回答说:“我的母亲非常喜欢吃橘子,我想带几个回去给她。”袁术见这个6岁小孩竟如此孝顺母亲,觉得十分惊奇。元代郭居敬把这个故事编入《二十四孝》,“陆郎橘”或“陆氏橘”即典出于此。直到今天,“怀橘知孝”的故事在家庭教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陆绩在郁林郡守任上,为改善百姓饮水和生活条件,在南江上黄村凿井,人称“陆公井”。五代时南汉贵州(州治贵港)判史刘博古为了褒扬陆绩怀橘孝母的精神,在井边栽橘一株,“陆公井”因此又名“橘井”,当地居民称之为“怀橘井”,并将此地称为“怀橘坊”,设立的社稷坛称为“怀橘坊三多社稷尊神之位”。
民国期间,时任贵县知县东莞人蒋航将“布山故城”一带(即今港南区南江村社稷坛三多社及其周围一带)定名为“橘井名区”。“橘井名区”牌楼以及村里的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至今激发着人们的思古幽情。
(作者是广西南宁象派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邕江象派”创始人、北京《宝藏》杂志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