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不喜欢的书,今天你会喜欢么?
也许会,因为人是会改变的。
有感而发的原因,是因为最近书荒,于是重读了《窃明》和《伐清》,但 因此又遇到了之前的问题——那就是中间的《虎狼》怎么办?要不要读?
灰熊猫是我喜欢的,但《虎狼》作为三部曲之二,我之前是败退的。
我知道作者很用心在写,但这份敬意不足以激发更多的阅读欲望——网文读起来不爽,那怎么读下去呢?
可时间过去很久了,作为拥趸,也不能半途而废不是? (笑,很久前勇敢的读了一些,其中只记得大结局。现在记不得当年的阅读情绪了,反正不是欢快的体验。)
于是随手一搜,结果看到了百度词条。
咦, 大家怎么看《虎狼》啊?我得瞅一瞅。
(题外话,这个词条我放到本帖首部了,写的真好,良心词条是也。)
意外惊喜,发现这个词条中居然收录了Dleer的书评!
疯了,Dleer我也喜欢啊,他怎么看这本书? 我很好奇。
结果呢,看了书评,我很高兴,这不是把我的心里话写出来了么,但问题是,好奇心害死猫啊,我居然被激发出阅读热情——Dleer写的对,我总得重读作品品味一下啊。
结果呢,再翻阅《虎狼》的时候,被塞了一嘴狗粮。
之前没发现啊,灰熊猫在大结局之后居然写了一篇笔者按。
(笑,看来我是伪拥趸无疑了,毕竟漏读了么。)
结果看完笔者按,就有了开篇之叹,“人总是会改变的”。或者更准确的说,虽然平时没有察觉,但其实我已经改变了,结果就是,我现在正在看《虎狼》,有点喜欢。
下面是正文开始:(对书评的书评)
当角色出现的时候,他们在书中就有了自己的命运,而作者不过是用笔描述他们的命运罢了。
也许从大部分读者看来,如Dleer所说,“悲剧英雄不好写,不擅长感情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别写悲剧英雄。”
但从网文作者的角度来说,我总感觉灰熊猫赢了:
黄石名满天下,然后功成身退,他哪里悲剧了?如果这是悲剧,给我来一打!
大部分读者只是觉得不爽,但很少有人质疑黄石为啥能有这个结局,这分明是角色塑造成功了好不好。
真的,如果换个角度看,灰熊猫好像,好像偷鸡成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很多读者不喜欢《虎狼》,但是,但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就是作者灰熊猫的成功——最起码,也得有好爆料,吵架才能吵的起来不是。
而黄石的角色真的描写失败了么?
很多读者不喜欢,但《窃明》的成功因子,灰熊猫掌握的很好,那写作《虎狼》时他是忘记自己怎么成功了么?
我看未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为什么灰熊猫会这么写呢?
恐怕,恐怕不是故事没讲好,也不是灰熊猫健忘,只是“当角色出现的时候,他们在书中就有了自己的命运”。
作品中灰熊猫要表达的,或许就是作者对作品的成功设计。
当角色出现的时候,他们在书中就有了自己的命运。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许,灰熊猫只是坚持,诚实地让黄石继续了自己的命运——在《窃明》、《虎狼》的世界里,他只有一个命运。
黄石作为现代人,在见过太多普通人的挣扎和苦难后,在和万千部下同甘共苦后,他再也无法把自己的命运凌驾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之上,以他的“软弱”性格,无法回头了。
当然,他收获了自己的欢乐和人生,可惜很多人觉得,他没有选择“更多”。
但黄石觉悟了,他选择做自己。这就是命运,在作者世界里黄石的命运。
当然,长枪党中很多人不这么想,当时我也一样。如今十年过去了,我很庆幸,我可以再读《虎狼》。
PS:
作者作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他们往往期待角色真的活着,有呼吸、会思考。于是,自然而然地,为了把角色写生动,在人物身上,必然体现出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作者入戏了。
但是,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毕竟,人生不过百年,以世界为维度,我们都是永远的孩子,而孩子总是会有幼稚和天真的一面。
在思考时,很多观点仅仅是推测,于是乎,作者又对此难免怀疑——每个人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负责,读者和自己观点不同还好,但是,但是如果读者认同了作者的观点,那会不会对他或她的人生造成伤害呢?
也许有些作者不会这么想,但有些会,真的会。
曾有读者对我说,对读者甚至于不喜欢你的读者,历史类网文作者都有义务。
但这个义务是什么?他没说,我也没敢问——被需要的感觉,让人有些自豪,但更多的是对写不好和不被认同的忐忑。
我相信,作为《窃明》的作者,当时拥有大量读者的灰熊猫,他一定会觉得他对读者有一定的义务。
但也许就如《虎狼》中所说,对忠心又努力的属下们,黄石有保证他们飞黄腾达的义务;但黄石作为个体,他又有自己的理想,没有放弃理想迎合他人的义务。
灰熊猫在作品中努力表达,努力表达总是好的,因为勇敢是一种好品质。
读者和作者一样,大家都在思考、都在探索,但勇于表达而不固执总是好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会再仔细读一次《虎狼》,我很好奇:
十年过去了,灰熊猫曾经努力表达的,今天我会怎么看?共鸣之下,我是否会发现自己的成长和改变?
也许会,因为人是会改变的。
有感而发的原因,是因为最近书荒,于是重读了《窃明》和《伐清》,但 因此又遇到了之前的问题——那就是中间的《虎狼》怎么办?要不要读?
灰熊猫是我喜欢的,但《虎狼》作为三部曲之二,我之前是败退的。
我知道作者很用心在写,但这份敬意不足以激发更多的阅读欲望——网文读起来不爽,那怎么读下去呢?
可时间过去很久了,作为拥趸,也不能半途而废不是? (笑,很久前勇敢的读了一些,其中只记得大结局。现在记不得当年的阅读情绪了,反正不是欢快的体验。)
于是随手一搜,结果看到了百度词条。
咦, 大家怎么看《虎狼》啊?我得瞅一瞅。
(题外话,这个词条我放到本帖首部了,写的真好,良心词条是也。)
意外惊喜,发现这个词条中居然收录了Dleer的书评!
疯了,Dleer我也喜欢啊,他怎么看这本书? 我很好奇。
结果呢,看了书评,我很高兴,这不是把我的心里话写出来了么,但问题是,好奇心害死猫啊,我居然被激发出阅读热情——Dleer写的对,我总得重读作品品味一下啊。
结果呢,再翻阅《虎狼》的时候,被塞了一嘴狗粮。
之前没发现啊,灰熊猫在大结局之后居然写了一篇笔者按。
(笑,看来我是伪拥趸无疑了,毕竟漏读了么。)
结果看完笔者按,就有了开篇之叹,“人总是会改变的”。或者更准确的说,虽然平时没有察觉,但其实我已经改变了,结果就是,我现在正在看《虎狼》,有点喜欢。
下面是正文开始:(对书评的书评)
当角色出现的时候,他们在书中就有了自己的命运,而作者不过是用笔描述他们的命运罢了。
也许从大部分读者看来,如Dleer所说,“悲剧英雄不好写,不擅长感情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别写悲剧英雄。”
但从网文作者的角度来说,我总感觉灰熊猫赢了:
黄石名满天下,然后功成身退,他哪里悲剧了?如果这是悲剧,给我来一打!
大部分读者只是觉得不爽,但很少有人质疑黄石为啥能有这个结局,这分明是角色塑造成功了好不好。
真的,如果换个角度看,灰熊猫好像,好像偷鸡成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很多读者不喜欢《虎狼》,但是,但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就是作者灰熊猫的成功——最起码,也得有好爆料,吵架才能吵的起来不是。
而黄石的角色真的描写失败了么?
很多读者不喜欢,但《窃明》的成功因子,灰熊猫掌握的很好,那写作《虎狼》时他是忘记自己怎么成功了么?
我看未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为什么灰熊猫会这么写呢?
恐怕,恐怕不是故事没讲好,也不是灰熊猫健忘,只是“当角色出现的时候,他们在书中就有了自己的命运”。
作品中灰熊猫要表达的,或许就是作者对作品的成功设计。
当角色出现的时候,他们在书中就有了自己的命运。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许,灰熊猫只是坚持,诚实地让黄石继续了自己的命运——在《窃明》、《虎狼》的世界里,他只有一个命运。
黄石作为现代人,在见过太多普通人的挣扎和苦难后,在和万千部下同甘共苦后,他再也无法把自己的命运凌驾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之上,以他的“软弱”性格,无法回头了。
当然,他收获了自己的欢乐和人生,可惜很多人觉得,他没有选择“更多”。
但黄石觉悟了,他选择做自己。这就是命运,在作者世界里黄石的命运。
当然,长枪党中很多人不这么想,当时我也一样。如今十年过去了,我很庆幸,我可以再读《虎狼》。
PS:
作者作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他们往往期待角色真的活着,有呼吸、会思考。于是,自然而然地,为了把角色写生动,在人物身上,必然体现出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作者入戏了。
但是,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毕竟,人生不过百年,以世界为维度,我们都是永远的孩子,而孩子总是会有幼稚和天真的一面。
在思考时,很多观点仅仅是推测,于是乎,作者又对此难免怀疑——每个人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负责,读者和自己观点不同还好,但是,但是如果读者认同了作者的观点,那会不会对他或她的人生造成伤害呢?
也许有些作者不会这么想,但有些会,真的会。
曾有读者对我说,对读者甚至于不喜欢你的读者,历史类网文作者都有义务。
但这个义务是什么?他没说,我也没敢问——被需要的感觉,让人有些自豪,但更多的是对写不好和不被认同的忐忑。
我相信,作为《窃明》的作者,当时拥有大量读者的灰熊猫,他一定会觉得他对读者有一定的义务。
但也许就如《虎狼》中所说,对忠心又努力的属下们,黄石有保证他们飞黄腾达的义务;但黄石作为个体,他又有自己的理想,没有放弃理想迎合他人的义务。
灰熊猫在作品中努力表达,努力表达总是好的,因为勇敢是一种好品质。
读者和作者一样,大家都在思考、都在探索,但勇于表达而不固执总是好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会再仔细读一次《虎狼》,我很好奇:
十年过去了,灰熊猫曾经努力表达的,今天我会怎么看?共鸣之下,我是否会发现自己的成长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