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郯南大地震后,清康熙29年(1690年)左右,先后有马、张、杨、萧姓回族人来此青风岭东、红花岭前居住,宗教活动在家或借用民宅闲房进行,嘉庆年间(1817年),村民平整山岭,搭建三间茅草房作为清真寺,并立始建碑,1860年又进行了修建并立碑纪念,光绪二十九年张允成阿訇主持重修而得其名,左宝贵出资而终其事,更兼冠廷亲书“聖教常昭”匾额,愈显其浩气英风”。
据万古流芳碑文记载,光绪九年(1883年)时,益都(今青州)张允成来花埠圈任阿訇,当时清真寺年久失修,礼拜殿四处漏雨,无法开展正常宗教活动。张允成阿訇举意募捐建寺,动员本村村民及周边回族村庄捐款修寺。为募集资金,光绪十八年季秋(1892年)他与张怀成乡佬一行二人长途跋涉到奉天,找到左宝贵募捐。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钦命提督、建威将军、广东高州镇总兵、总理奉天营务翼长左宝贵重金资助,并发动手下八名副将共捐银六十八两,题书“聖教常昭”匾额,赠鎏金将军印章一枚。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张允成阿訇的主持下,花埠圈清真寺开始重修,修建工程历经十年,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完工。时建有大殿三间、讲堂五间、小学三间、水房三间、门楼一座,共占地1.73亩。大殿采用古建砖瓦木质结构,在内墙和梁上他亲自撰写经文并用阿拉伯文组成蓝色花鸟图案,在大殿门外六棱红石柱上题写对联:“受天经三十册劝迷人均归独一,遵圣命传道教导弟子全是认真”,在殿内木柱上题写“信真主无影无踪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非远惟一理存心”。寺门楼起脊挑角,馍钉本质双门,六级台阶两边青石条墙,进门后正对影背墙,两边走入内,靠右有一棵大柏树,两根六梭红石立柱,寺门楼外左边墙上有一块清真寺简介碑,蓝底金字“清真寺”门匾竖挂大门上方,蓝底金字“聖教常昭”六龙匾额悬挂大门内上方,熠熠生辉,威震四海。
光绪二十九年重修清真寺万古流芳
纪念碑原文
真教初開也主命之
聖傅之群贤维護故于今爲烈也郡南花埠圈村吾人聚處者三百馀户仁風所被咸遵教典惟聞中近倾塌久不修葺甚非所以對越昭事也已丑嵗延益都張公允成主講是席公敦厚和平課誦馀暇輒進鄉贵而因清真寺不修何以事主主命不事何以爲穆民衆皆韙之惜嵗迭祲饥工又起而中止者再公乃毅然負任不單至遠募及遠之東忠壯公助金以倡其先而四方善士莫不解囊捐輸經二三載僅得金贰百馀兩因工费支随将寺地十畝當出該錢績工衆知公無以瞻给也議定每年三季派敛糧粒以作薪水于是鳩工庇材大加整頓内而正殿講堂衆而圹垣塗丹莫不焕然一新助斯寺者咸謂非公不能掌斯教抑非公不能起囊而振靡也感非德者鴆余務终以志其事雲儞
青州府掌教:張鸿、沂州府學增廣生趙维周敬撰并書
译文
真教最初开始传播,是真主的命令。
我们穆斯林的事情都要靠很多贤明之士来维护,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高贵的品格。沂州府城郡南边的花埠圈村,聚居着三百多户穆斯林。他们既秉承了仁义道德之风,又严格遵守着伊斯兰教义教规。只是每日必课的清真寺年久失修,快要倾塌,这是教门自己的事也不好对外人说。己丑年(1883年)过后,聘请益都的张允成阿訇来这里主讲教义,张允成阿訇人品高贵、性格敦厚温和、平易近人,每日诵经之后,总是因为整修寺殿的事多次劝说乡贵:“清真寺不修我们如何听奉真主之命?不听奉真主之命我们还是穆斯林吗?”大家都认为阿訇说得对,于是开始整修清真寺。只可惜不久就爆发了饥荒,这事又放下了。再次重建时间不长又终止了,张阿訇非常着急,主动承担起建造任务。他一个人跑去遥远的辽宁的沈阳,找到左宝贵将军募捐,左军门第一个拿出银两带头捐助。于是四面八方的善良人民都纷纷解囊。这样四处募捐了两三年,也才只募得二百多两整修基金。因为要支出整修的工时费,张阿訇就把清真寺名下的十亩地当出去,用这笔钱来继续整修。大家知道张阿訇没有了地就没有任何生活费了,就一起商量决定每年三个季度每家每户出一份粮米来给张阿訇维持生活。张阿訇一门心思都放在整修清真寺的工作上,聚集了很多人,用了大量的木材,进行了大面积的改建。从里面的正殿讲堂,到外面的垣墙大门,该涂白粉的涂白粉,该刷红漆的刷红漆,整修的到处焕然一新。那些出钱出力帮助整修清真寺的穆斯林都说:只有张阿訇这样责任心强的人才能掌管清真寺,或者说只有张阿訇这样廉洁的人才能够使教门发扬光大。感念这位品德高贵的人,重建清真寺全部完工了,于是记录下了这件事。(青州府掌教张鸿、学增廣生赵维周撰写并书写)
据万古流芳碑文记载,光绪九年(1883年)时,益都(今青州)张允成来花埠圈任阿訇,当时清真寺年久失修,礼拜殿四处漏雨,无法开展正常宗教活动。张允成阿訇举意募捐建寺,动员本村村民及周边回族村庄捐款修寺。为募集资金,光绪十八年季秋(1892年)他与张怀成乡佬一行二人长途跋涉到奉天,找到左宝贵募捐。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钦命提督、建威将军、广东高州镇总兵、总理奉天营务翼长左宝贵重金资助,并发动手下八名副将共捐银六十八两,题书“聖教常昭”匾额,赠鎏金将军印章一枚。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张允成阿訇的主持下,花埠圈清真寺开始重修,修建工程历经十年,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完工。时建有大殿三间、讲堂五间、小学三间、水房三间、门楼一座,共占地1.73亩。大殿采用古建砖瓦木质结构,在内墙和梁上他亲自撰写经文并用阿拉伯文组成蓝色花鸟图案,在大殿门外六棱红石柱上题写对联:“受天经三十册劝迷人均归独一,遵圣命传道教导弟子全是认真”,在殿内木柱上题写“信真主无影无踪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非远惟一理存心”。寺门楼起脊挑角,馍钉本质双门,六级台阶两边青石条墙,进门后正对影背墙,两边走入内,靠右有一棵大柏树,两根六梭红石立柱,寺门楼外左边墙上有一块清真寺简介碑,蓝底金字“清真寺”门匾竖挂大门上方,蓝底金字“聖教常昭”六龙匾额悬挂大门内上方,熠熠生辉,威震四海。
光绪二十九年重修清真寺万古流芳
纪念碑原文
真教初開也主命之
聖傅之群贤维護故于今爲烈也郡南花埠圈村吾人聚處者三百馀户仁風所被咸遵教典惟聞中近倾塌久不修葺甚非所以對越昭事也已丑嵗延益都張公允成主講是席公敦厚和平課誦馀暇輒進鄉贵而因清真寺不修何以事主主命不事何以爲穆民衆皆韙之惜嵗迭祲饥工又起而中止者再公乃毅然負任不單至遠募及遠之東忠壯公助金以倡其先而四方善士莫不解囊捐輸經二三載僅得金贰百馀兩因工费支随将寺地十畝當出該錢績工衆知公無以瞻给也議定每年三季派敛糧粒以作薪水于是鳩工庇材大加整頓内而正殿講堂衆而圹垣塗丹莫不焕然一新助斯寺者咸謂非公不能掌斯教抑非公不能起囊而振靡也感非德者鴆余務终以志其事雲儞
青州府掌教:張鸿、沂州府學增廣生趙维周敬撰并書
译文
真教最初开始传播,是真主的命令。
我们穆斯林的事情都要靠很多贤明之士来维护,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高贵的品格。沂州府城郡南边的花埠圈村,聚居着三百多户穆斯林。他们既秉承了仁义道德之风,又严格遵守着伊斯兰教义教规。只是每日必课的清真寺年久失修,快要倾塌,这是教门自己的事也不好对外人说。己丑年(1883年)过后,聘请益都的张允成阿訇来这里主讲教义,张允成阿訇人品高贵、性格敦厚温和、平易近人,每日诵经之后,总是因为整修寺殿的事多次劝说乡贵:“清真寺不修我们如何听奉真主之命?不听奉真主之命我们还是穆斯林吗?”大家都认为阿訇说得对,于是开始整修清真寺。只可惜不久就爆发了饥荒,这事又放下了。再次重建时间不长又终止了,张阿訇非常着急,主动承担起建造任务。他一个人跑去遥远的辽宁的沈阳,找到左宝贵将军募捐,左军门第一个拿出银两带头捐助。于是四面八方的善良人民都纷纷解囊。这样四处募捐了两三年,也才只募得二百多两整修基金。因为要支出整修的工时费,张阿訇就把清真寺名下的十亩地当出去,用这笔钱来继续整修。大家知道张阿訇没有了地就没有任何生活费了,就一起商量决定每年三个季度每家每户出一份粮米来给张阿訇维持生活。张阿訇一门心思都放在整修清真寺的工作上,聚集了很多人,用了大量的木材,进行了大面积的改建。从里面的正殿讲堂,到外面的垣墙大门,该涂白粉的涂白粉,该刷红漆的刷红漆,整修的到处焕然一新。那些出钱出力帮助整修清真寺的穆斯林都说:只有张阿訇这样责任心强的人才能掌管清真寺,或者说只有张阿訇这样廉洁的人才能够使教门发扬光大。感念这位品德高贵的人,重建清真寺全部完工了,于是记录下了这件事。(青州府掌教张鸿、学增廣生赵维周撰写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