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赵学作老师作品
昌黎城曾经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冬流水,夏干井,没头狮子,湘子影”,也有的说成“冬流河,夏干井,没头狮子,湘子影”。这是说的昌黎县城的四个奇景,这四个奇景,有三个在二街域内,一个在三街域内;三个在北马路(现称碣阳大街)北侧,一个在北马路南侧;三个跟水有关;两个跟石头有关。

一、冬流水
也称冬流河,其位置大致在昌黎汇文一中的大门东侧,属二街范围。这里曾有一个泉眼,水量不是太大,但它有两个称奇之处。一是夏天泉眼断流,不冒水,二是流出的水是温的,尤其在大冬天,水照样冒着热气流出。笔者父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昌黎水泥厂当窑工,据他回忆,出了水泥厂大门就能看到这一奇景,真正在泉眼是在一堵石头墙里,水流是从石头墙缝流到外面,然后经过暗沟汇到原来山皮土路中间的一个井中(不知道为什么路上这个井在修路时没填上),再经一条向西北方向的暗沟流向路北的沟里,因为冬天不冻照流不误,所以被人们称为“冬流河”。这条热河由东向西,流向了三百米外的小西山南根儿的莲花池(与后面咱要说的湘子影曾同属碣石十景及旧八景)。多年前在整修公路时,把这条罕见的河给填平了,那暖水泉眼也干巴了。
二、夏干井
位置在城北门外东侧的地藏寺,应该是现在的昌黎供销广场左右,属三街范围内。那里曾有一眼大口石井,水质非常好,又清又甜,周边甚至远一点的老百姓都去那里挑水吃。这口石井的奇特之处在于,冬、春、秋三季有水,一到伏天却没水了,一般来说,伏天里雨水多,地下水充足,井里水位也应该高出正常水位,可这口井却一反常态,水多的时节竟然把井底儿都亮出来。人们为了缓解夏天用水问题,就在“夏干井”东北不远的地方,又打了一眼井。这眼井离“夏干井”挺近,但跟“夏干井”不同,到了夏天并不会没有水。
为什么有“夏干井”这种特殊现象,我没有检索到相关信息,也没有检索到其它地方有着同样奇特的“夏干井”。当人们无法解释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时,一般就会产生传说,昌黎的这口井也不例外。传说这口井旁边曾盘踞着一条神通广大的蛇,它的脑袋时方时扁,有时头大如斗,有时头小得又像小拇手指头盖。它每天都要到“夏干井”喝水,到了夏天,天儿太热,这口井的水就不够它喝。所以,井水上来就被它喝了,差不多每天都被它喝精光。至于这井后来怎么废的也没有人说过。
三、没头狮子
位置在二街田家窑路的道旁,就现在二街小学门口附近。这里曾有一尊没有脑袋的石狮子,脖子平平的,像块磨石,人们就在下地耪地前,常顺道在上面磨锄板。至于这石狮子什么时候立的,为什么立在这儿,没人知道,只知道有个传说,说它的脑袋是怎么没的。
传说城西南的犁湾河,有一个姓李的穷哥们儿,天生胆大,天不怕,地不怕的,就是家里太穷。为了养家糊口,有一阵子接连两天赶工夫市,所谓工夫市,就相当于现在的劳务市场,想打零短工的都到这里等着人雇。这位李大胆连去了两天,也没人雇他,寻思可能是怪自己去的晚了,于是在第三天,半夜鸡还没叫,就扛着大锄动了身。走到谷宋庄附近,就听到身后有呼哧呵哧喘气的声音,还有脚步声。他以为有劫道的追他,就紧走了几步。没想到,你紧他也紧,你慢他也慢。这个李大胆来了火气,攥紧锄把,猛得一个急回身,举锄就砍。就听喀嚓一声,一个怪物吼叫一声,扑通一下倒地不动了。李大胆当下也吓坏了,以为贪了人命。上前细一瞅,乐了,原来地上躺着一个石狮子,脑袋被他一下砍没了。从此,田家窑路的道边上,就多了个“没头狮子”。
解放后修马路时,这个“没头狮子”被填了进去,“没头狮子”便只剩下了传说。就在前年,二街小学门前修路时,无意中又把这个没脑袋的石头狮子给挖了出来并移交给县文保所。
老二街办事处(源影寺路与鼓楼大街交叉口西关大桥西北角)西边不远处曾有一棵白大白桑椹树,经常有一群老头在那里聊昌黎的一些老事,笔者父亲就听他们说过这个没头狮子来历的另一个版本。
传说薛礼征东路过昌黎,得一宝剑,就拿路旁边的一尊石头狮子试其锋利程度,结果一剑下去就砍掉了石狮子的脑袋。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在唐太宗、高宗时期,薛礼曾三次东征高(句)丽。
第一次征东,薛礼初次参军并崭露头角。薛礼匹马单枪救了将领刘君邛,威风凛凛。接着又以不俗的表现给敌人以深刻印象,并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
第二次征东,薛礼作为副将参战。薛礼在贵瑞城打败高句丽军,然后在横山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大战。薛礼常常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在石城时,一位敌将接连射杀唐军十多人,薛礼愤怒地单骑突入,生擒那位敌将。不久,薛礼又与辛文陵在黑山大败契丹。
第三次征东,薛礼解救了庞同善,斩首高句丽军5000余。又率2000人击败高句丽数万人,迫使高句丽众多城池投降。后来唐军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占领了高句丽。这三次征东让薛礼名声大噪,甚至在一千多年后的朝鲜人都知道薛礼。在夜里小孩子啼哭时,大人就说:薛礼来了!小孩子立马不敢哭了。
除了这个没脑袋的石狮子,薛礼征东也在昌黎留下不少传说。
一、薛礼征东时曾在新金铺一村村北现朱家坟所在地植下一棵油松。
二、薛礼征东时,曾在昌黎的一片沙坨上晒过盔甲,依此传说,此处于明朝建村的蔡家坨后改村名为晒甲坨。
三、相传薛礼征东时在三角山晾过盔甲,故此山也称“晾甲山”。



四、湘子影
这一奇景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
湘子影,位置在一中西边的小西山南侧,这里也算二街域内。
小西山,是相对城东北小东山而言的,简称“西山”。其由三座颠连峰峦组成,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以东南山包居首,海拔88米;这三座山峰由西望之,山形似一龟、一螺、一蚌,故又称其为“三怪山”。小西山的首峰山石磷峋,西南部位石岩怪奇,悬崖叠立,如澜似浪,颇有汹涌排空之势。奇特的是,在像沧浪翻卷的层层峭壁上,有一道石痕印像一个头戴道冠,身穿道袍,衣袖东指的人影儿。因为现在山前盖了不少楼房,已经无法远观这一奇景,笔者也曾多次到峭壁下找寻无果,怀疑是不是上世纪采石时已经破坏了此奇景。
相传韩湘子当年拜张果老为师,在城西的小西山南坡结庐修行。这个地方景致很美,峭壁根处有两股清泉,在山下流。东边一股泉水清亮甘甜,西边一股泉水发混。这两股泉水在山下形成一个大莲花坑。坑水呢,东半边显清,西半边显混。可那满坑莲花,挺招人喜爱的。但这里怎么就不说暖水的事儿了呢?“冬流河”的水可确确实实流入了莲花坑。先不考证了,还是继续说韩湘子吧。
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韩湘子耐不住,就脱了道袍,下坑洗澡,先洗混水,后洗清水,洗得不亦乐乎,还采了一把莲蓬,想上岸去吃。就在这个时候,从城里来了辆老牛车,车上坐着几个女子,嘻嘻哈哈地直笑。不用猜,是来看莲花的。韩湘子一急,忙光着身子跳上岸,穿上道袍,戴上道冠,提上花篮,躲到峭壁上。当时,阳光正强,一下子把他的身影儿,印在了峭壁上。这就成了古碣石十景之一的“仙影沧浪”及碣石旧八景之一的“莲塘秋月”,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中的记载为最早,记为“方塘莲月”。
其实韩湘子的传说在昌黎广泛流传,由来久矣,昌黎曾有湘子洞、湘子影、湘子楼,前二者仍存。
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古迹》记载:
仙人台,在昌黎县西北十五里,上有二石,世传仙人对奕于上,一樵夫傍视,腰插大斧,顷刻柯烂。天会十年,僧人建台于此。其四面皆立石,状若栏槛然。登临其上,觉有异香馥郁,回视群峰,尽处其下。又云,即韩湘修行处。
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志卷一·古迹》记载:
湘子影隐西山石壁中,宛然有形。世传道成辞乡之遗状,下有清、浊二池相映。
湘子洞仙台后顶。孤耸清逸,有尚书张文质碑。
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志卷八·景致》:
方塘莲月一永泰楼下,杨于陛筑;一城西南,有亭台;一净安南,清莲馥郁可赏。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二·十景》:
仙影沧浪 城西二里许。石壁有韩湘子遗像,白衣红面,头绾双黑髻,幻影宛然。下有温泉,一清一浊。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二·旧八景》:
莲塘秋月 一在城西南静安堡。一在永泰楼下。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二·山川》:
西山 县西二里。石壁有韩湘仙影。
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卷之五《永平府》:
西山危石,在昌黎县治西三里。其石独中,撼之即动,虽加千人之力亦然,故名。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二·古迹》:
湘子影 在西山石壁中,隐隐然若遗真。世传韩湘子道成辞乡蜕化留影。下有清、浊二池相映。旧有湘子楼,今誊尾楹犹在山下。
湘子洞 在仙台后顶。嵚崎耸峭,石磴岿然。有尚书张文质碑。东山石壁有古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三·寺观楼亭》:
湘子楼 城西二[三]里西山下。县丞杨西舜建。知县朱嗣发重修。今倾圮,遗址尚存。
迎恩楼 一名永泰楼。在西门外。洪霖建。万历间,杨于陛重筑台基。下有温泉,凿莲池。今废。
关于湘子影、湘子洞、湘子楼及莲池等古景,前人有很多文字。
昌黎人张鹏年有《湘子影》诗云:
石上依稀现法身,
仙乡高洁净无尘。
空山幻影谁人识,
笑指岩花几度春。
为征诗谶走蓝关,
曾向仙台对弈还。
不恋此间是桑梓,
如何留影在西山。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记载,湘子洞石壁有古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昌黎人张念祖《韩仙洞》云:“瑶华道者流,想亦明佛律。洞傍石刻文,般若波罗密。”
昌黎人张馨祖《湘子洞》诗云:“落魄还乡日,花开顷刻间。乱山余古洞,流水自潺湲。”
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湘子楼,在昌黎县城西三里西山下,县丞杨希舜建,知县朱嗣发重修。”至民国22年(1933)已圮,遗址尚存。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八·诗》:
湘子影
郭鋐俊
曾寻少室达摩影〔嵩山少林寺有达摩面壁石〕,
又访昌黎湘子踪。
峭壁依稀留幻相,
飞崖约略想遗容。
水分清浊都堪映〔山下有清、浊二池〕,
人隔仙凡未许逢。
笑我烟霞缘不浅,
半生鹿鹿一枝筇。
昌黎古迹四首
郭鋐俊
汉武遗踪在,
荒台没草莱。
乱山凭指点,
当日兴悠哉〔汉武台〕。
王屋旧居在,
往来汾晋间〔张果居王屋山下,往来汾晋之间〕。
如何仙顶后,
亦自辟元关〔张仙院俗称果老院〕。
烂柯人已去,
棋局此空留。
石上青苔满,
闲云尽日浮〔仙人台〕。
惯酿逡巡酒,
能开顷刻花。
何年丹鼎熟,
古洞满烟霞〔韩仙洞俗称湘子洞〕。
郭鋐俊,字茗仙,顺天大兴县人。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八年(1768~1773)任昌黎县训导。
湘子影
赵大奎
半壁孤悬危似峭[削],
横空晴翠映斜晖。
讵怜世事情无限,
控鹤山头竟不飞。
平时喜读游仙句,
此地相传印幻容。
几度呼来浑不应,
对云长日坐孤峰。
西山爽气晚来多,
泾渭交流静漾波。
片石倚云存幻相,
相传千载定难磨。
苔积成衣暮舞风,
萝裳藤带致无穷。
丹成应别时人去,
掩映岚光倚碧空。
【注释】
泾渭交流: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为“浊湍清流”。
莲塘秋月
宋铭 邑人,知县
池馆纳新凉,
筒杯引兴长。
清香潜袭袂,
绿叶欲裁裳。
有恨风吹瓣,
无情月照廊。
采莲堪入咏,
得句入奚囊。
民国版《昌黎县志》:
莲塘秋月 一在永泰楼下,一在靖安堡。
邑人宋铭诗云:池馆纳新凉,筒杯引兴长。清香潜袭袂,绿叶欲裁裳。有恨风吹瓣,无情月照廊。采莲堪入咏,得句入奚囊。
邑人张胜亭八景诗
《莲塘秋月》云:方塘半亩见莲台,月影重轮水四隈。照耀锦城天不夜,圆成金粟佛如来。瓷盘贮露清初泻,玉笛歌云紫乍迥。十丈藕船来太乙,招邀同把碧筒杯。
湘子影西山壁中,宛有白石形似人。世传系韩湘道成辞乡之遗状,下有清、浊二池。(以上《康熙志》)
邑人张鹏年《湘子影二首》诗(如前,此处略)。
湘子影
郭鋐俊 赵大奎 (如前,此处略)
仙影沧浪县西三里许,石壁有韩湘遗像幻影宛然,岩下有温泉,一清一浊。
词云:仙乘云去,留影分明。鉴于止水,一浊一清。沧浪之歌,如闻其声。用谢世人,以涤尘情。(以上词俱旧志)
邑人刘绍曾诗云:辟佛森严吏部郎,无端从子说韩湘。千年峭石留真影,两水环流认故乡。袖底清风直草偃,面前叠壁任苔荒。西山亘古应如此,那信遗踪自李唐。
邑人张锡恩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控鹤去悠悠,丹成影尚留。余水分清浊,不共世沈浮。偶驻仙人驭,如闻孺子讴。何须寻少室,面壁此千秋。
邑人张念祖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丹成升九天,幻相同水止。清浊太分明,顾影大欢喜。听罢沧浪诗,神仙即孺子。
邑女士张宜人、徐淑仪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羽化仙人去,空山岁月深。沧浪歌一曲,清浊两无心。
邑女士张馨祖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丹成人去影依然,面壁形留莫计年。濯足濯缨都不管,故乡久已谢尘缘。
邑女士张兆枚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影留石壁喜丹成,一曲沧浪歌有声。省识神仙同孺子,莫嫌清浊太分明。
邑女士张兆檀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流分清浊即神踪,片影依稀挂碧峰。听罢沧浪歌一阙,天河濯足拟追从。

昌黎城曾经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冬流水,夏干井,没头狮子,湘子影”,也有的说成“冬流河,夏干井,没头狮子,湘子影”。这是说的昌黎县城的四个奇景,这四个奇景,有三个在二街域内,一个在三街域内;三个在北马路(现称碣阳大街)北侧,一个在北马路南侧;三个跟水有关;两个跟石头有关。

一、冬流水
也称冬流河,其位置大致在昌黎汇文一中的大门东侧,属二街范围。这里曾有一个泉眼,水量不是太大,但它有两个称奇之处。一是夏天泉眼断流,不冒水,二是流出的水是温的,尤其在大冬天,水照样冒着热气流出。笔者父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昌黎水泥厂当窑工,据他回忆,出了水泥厂大门就能看到这一奇景,真正在泉眼是在一堵石头墙里,水流是从石头墙缝流到外面,然后经过暗沟汇到原来山皮土路中间的一个井中(不知道为什么路上这个井在修路时没填上),再经一条向西北方向的暗沟流向路北的沟里,因为冬天不冻照流不误,所以被人们称为“冬流河”。这条热河由东向西,流向了三百米外的小西山南根儿的莲花池(与后面咱要说的湘子影曾同属碣石十景及旧八景)。多年前在整修公路时,把这条罕见的河给填平了,那暖水泉眼也干巴了。
二、夏干井
位置在城北门外东侧的地藏寺,应该是现在的昌黎供销广场左右,属三街范围内。那里曾有一眼大口石井,水质非常好,又清又甜,周边甚至远一点的老百姓都去那里挑水吃。这口石井的奇特之处在于,冬、春、秋三季有水,一到伏天却没水了,一般来说,伏天里雨水多,地下水充足,井里水位也应该高出正常水位,可这口井却一反常态,水多的时节竟然把井底儿都亮出来。人们为了缓解夏天用水问题,就在“夏干井”东北不远的地方,又打了一眼井。这眼井离“夏干井”挺近,但跟“夏干井”不同,到了夏天并不会没有水。
为什么有“夏干井”这种特殊现象,我没有检索到相关信息,也没有检索到其它地方有着同样奇特的“夏干井”。当人们无法解释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时,一般就会产生传说,昌黎的这口井也不例外。传说这口井旁边曾盘踞着一条神通广大的蛇,它的脑袋时方时扁,有时头大如斗,有时头小得又像小拇手指头盖。它每天都要到“夏干井”喝水,到了夏天,天儿太热,这口井的水就不够它喝。所以,井水上来就被它喝了,差不多每天都被它喝精光。至于这井后来怎么废的也没有人说过。
三、没头狮子
位置在二街田家窑路的道旁,就现在二街小学门口附近。这里曾有一尊没有脑袋的石狮子,脖子平平的,像块磨石,人们就在下地耪地前,常顺道在上面磨锄板。至于这石狮子什么时候立的,为什么立在这儿,没人知道,只知道有个传说,说它的脑袋是怎么没的。
传说城西南的犁湾河,有一个姓李的穷哥们儿,天生胆大,天不怕,地不怕的,就是家里太穷。为了养家糊口,有一阵子接连两天赶工夫市,所谓工夫市,就相当于现在的劳务市场,想打零短工的都到这里等着人雇。这位李大胆连去了两天,也没人雇他,寻思可能是怪自己去的晚了,于是在第三天,半夜鸡还没叫,就扛着大锄动了身。走到谷宋庄附近,就听到身后有呼哧呵哧喘气的声音,还有脚步声。他以为有劫道的追他,就紧走了几步。没想到,你紧他也紧,你慢他也慢。这个李大胆来了火气,攥紧锄把,猛得一个急回身,举锄就砍。就听喀嚓一声,一个怪物吼叫一声,扑通一下倒地不动了。李大胆当下也吓坏了,以为贪了人命。上前细一瞅,乐了,原来地上躺着一个石狮子,脑袋被他一下砍没了。从此,田家窑路的道边上,就多了个“没头狮子”。
解放后修马路时,这个“没头狮子”被填了进去,“没头狮子”便只剩下了传说。就在前年,二街小学门前修路时,无意中又把这个没脑袋的石头狮子给挖了出来并移交给县文保所。
老二街办事处(源影寺路与鼓楼大街交叉口西关大桥西北角)西边不远处曾有一棵白大白桑椹树,经常有一群老头在那里聊昌黎的一些老事,笔者父亲就听他们说过这个没头狮子来历的另一个版本。
传说薛礼征东路过昌黎,得一宝剑,就拿路旁边的一尊石头狮子试其锋利程度,结果一剑下去就砍掉了石狮子的脑袋。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在唐太宗、高宗时期,薛礼曾三次东征高(句)丽。
第一次征东,薛礼初次参军并崭露头角。薛礼匹马单枪救了将领刘君邛,威风凛凛。接着又以不俗的表现给敌人以深刻印象,并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
第二次征东,薛礼作为副将参战。薛礼在贵瑞城打败高句丽军,然后在横山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大战。薛礼常常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在石城时,一位敌将接连射杀唐军十多人,薛礼愤怒地单骑突入,生擒那位敌将。不久,薛礼又与辛文陵在黑山大败契丹。
第三次征东,薛礼解救了庞同善,斩首高句丽军5000余。又率2000人击败高句丽数万人,迫使高句丽众多城池投降。后来唐军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占领了高句丽。这三次征东让薛礼名声大噪,甚至在一千多年后的朝鲜人都知道薛礼。在夜里小孩子啼哭时,大人就说:薛礼来了!小孩子立马不敢哭了。
除了这个没脑袋的石狮子,薛礼征东也在昌黎留下不少传说。
一、薛礼征东时曾在新金铺一村村北现朱家坟所在地植下一棵油松。
二、薛礼征东时,曾在昌黎的一片沙坨上晒过盔甲,依此传说,此处于明朝建村的蔡家坨后改村名为晒甲坨。
三、相传薛礼征东时在三角山晾过盔甲,故此山也称“晾甲山”。



四、湘子影
这一奇景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
湘子影,位置在一中西边的小西山南侧,这里也算二街域内。
小西山,是相对城东北小东山而言的,简称“西山”。其由三座颠连峰峦组成,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以东南山包居首,海拔88米;这三座山峰由西望之,山形似一龟、一螺、一蚌,故又称其为“三怪山”。小西山的首峰山石磷峋,西南部位石岩怪奇,悬崖叠立,如澜似浪,颇有汹涌排空之势。奇特的是,在像沧浪翻卷的层层峭壁上,有一道石痕印像一个头戴道冠,身穿道袍,衣袖东指的人影儿。因为现在山前盖了不少楼房,已经无法远观这一奇景,笔者也曾多次到峭壁下找寻无果,怀疑是不是上世纪采石时已经破坏了此奇景。
相传韩湘子当年拜张果老为师,在城西的小西山南坡结庐修行。这个地方景致很美,峭壁根处有两股清泉,在山下流。东边一股泉水清亮甘甜,西边一股泉水发混。这两股泉水在山下形成一个大莲花坑。坑水呢,东半边显清,西半边显混。可那满坑莲花,挺招人喜爱的。但这里怎么就不说暖水的事儿了呢?“冬流河”的水可确确实实流入了莲花坑。先不考证了,还是继续说韩湘子吧。
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韩湘子耐不住,就脱了道袍,下坑洗澡,先洗混水,后洗清水,洗得不亦乐乎,还采了一把莲蓬,想上岸去吃。就在这个时候,从城里来了辆老牛车,车上坐着几个女子,嘻嘻哈哈地直笑。不用猜,是来看莲花的。韩湘子一急,忙光着身子跳上岸,穿上道袍,戴上道冠,提上花篮,躲到峭壁上。当时,阳光正强,一下子把他的身影儿,印在了峭壁上。这就成了古碣石十景之一的“仙影沧浪”及碣石旧八景之一的“莲塘秋月”,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中的记载为最早,记为“方塘莲月”。
其实韩湘子的传说在昌黎广泛流传,由来久矣,昌黎曾有湘子洞、湘子影、湘子楼,前二者仍存。
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古迹》记载:
仙人台,在昌黎县西北十五里,上有二石,世传仙人对奕于上,一樵夫傍视,腰插大斧,顷刻柯烂。天会十年,僧人建台于此。其四面皆立石,状若栏槛然。登临其上,觉有异香馥郁,回视群峰,尽处其下。又云,即韩湘修行处。
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志卷一·古迹》记载:
湘子影隐西山石壁中,宛然有形。世传道成辞乡之遗状,下有清、浊二池相映。
湘子洞仙台后顶。孤耸清逸,有尚书张文质碑。
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志卷八·景致》:
方塘莲月一永泰楼下,杨于陛筑;一城西南,有亭台;一净安南,清莲馥郁可赏。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二·十景》:
仙影沧浪 城西二里许。石壁有韩湘子遗像,白衣红面,头绾双黑髻,幻影宛然。下有温泉,一清一浊。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二·旧八景》:
莲塘秋月 一在城西南静安堡。一在永泰楼下。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二·山川》:
西山 县西二里。石壁有韩湘仙影。
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卷之五《永平府》:
西山危石,在昌黎县治西三里。其石独中,撼之即动,虽加千人之力亦然,故名。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二·古迹》:
湘子影 在西山石壁中,隐隐然若遗真。世传韩湘子道成辞乡蜕化留影。下有清、浊二池相映。旧有湘子楼,今誊尾楹犹在山下。
湘子洞 在仙台后顶。嵚崎耸峭,石磴岿然。有尚书张文质碑。东山石壁有古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三·寺观楼亭》:
湘子楼 城西二[三]里西山下。县丞杨西舜建。知县朱嗣发重修。今倾圮,遗址尚存。
迎恩楼 一名永泰楼。在西门外。洪霖建。万历间,杨于陛重筑台基。下有温泉,凿莲池。今废。
关于湘子影、湘子洞、湘子楼及莲池等古景,前人有很多文字。
昌黎人张鹏年有《湘子影》诗云:
石上依稀现法身,
仙乡高洁净无尘。
空山幻影谁人识,
笑指岩花几度春。
为征诗谶走蓝关,
曾向仙台对弈还。
不恋此间是桑梓,
如何留影在西山。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记载,湘子洞石壁有古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昌黎人张念祖《韩仙洞》云:“瑶华道者流,想亦明佛律。洞傍石刻文,般若波罗密。”
昌黎人张馨祖《湘子洞》诗云:“落魄还乡日,花开顷刻间。乱山余古洞,流水自潺湲。”
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湘子楼,在昌黎县城西三里西山下,县丞杨希舜建,知县朱嗣发重修。”至民国22年(1933)已圮,遗址尚存。
同治五年《昌黎县志·志卷八·诗》:
湘子影
郭鋐俊
曾寻少室达摩影〔嵩山少林寺有达摩面壁石〕,
又访昌黎湘子踪。
峭壁依稀留幻相,
飞崖约略想遗容。
水分清浊都堪映〔山下有清、浊二池〕,
人隔仙凡未许逢。
笑我烟霞缘不浅,
半生鹿鹿一枝筇。
昌黎古迹四首
郭鋐俊
汉武遗踪在,
荒台没草莱。
乱山凭指点,
当日兴悠哉〔汉武台〕。
王屋旧居在,
往来汾晋间〔张果居王屋山下,往来汾晋之间〕。
如何仙顶后,
亦自辟元关〔张仙院俗称果老院〕。
烂柯人已去,
棋局此空留。
石上青苔满,
闲云尽日浮〔仙人台〕。
惯酿逡巡酒,
能开顷刻花。
何年丹鼎熟,
古洞满烟霞〔韩仙洞俗称湘子洞〕。
郭鋐俊,字茗仙,顺天大兴县人。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八年(1768~1773)任昌黎县训导。
湘子影
赵大奎
半壁孤悬危似峭[削],
横空晴翠映斜晖。
讵怜世事情无限,
控鹤山头竟不飞。
平时喜读游仙句,
此地相传印幻容。
几度呼来浑不应,
对云长日坐孤峰。
西山爽气晚来多,
泾渭交流静漾波。
片石倚云存幻相,
相传千载定难磨。
苔积成衣暮舞风,
萝裳藤带致无穷。
丹成应别时人去,
掩映岚光倚碧空。
【注释】
泾渭交流: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为“浊湍清流”。
莲塘秋月
宋铭 邑人,知县
池馆纳新凉,
筒杯引兴长。
清香潜袭袂,
绿叶欲裁裳。
有恨风吹瓣,
无情月照廊。
采莲堪入咏,
得句入奚囊。
民国版《昌黎县志》:
莲塘秋月 一在永泰楼下,一在靖安堡。
邑人宋铭诗云:池馆纳新凉,筒杯引兴长。清香潜袭袂,绿叶欲裁裳。有恨风吹瓣,无情月照廊。采莲堪入咏,得句入奚囊。
邑人张胜亭八景诗
《莲塘秋月》云:方塘半亩见莲台,月影重轮水四隈。照耀锦城天不夜,圆成金粟佛如来。瓷盘贮露清初泻,玉笛歌云紫乍迥。十丈藕船来太乙,招邀同把碧筒杯。
湘子影西山壁中,宛有白石形似人。世传系韩湘道成辞乡之遗状,下有清、浊二池。(以上《康熙志》)
邑人张鹏年《湘子影二首》诗(如前,此处略)。
湘子影
郭鋐俊 赵大奎 (如前,此处略)
仙影沧浪县西三里许,石壁有韩湘遗像幻影宛然,岩下有温泉,一清一浊。
词云:仙乘云去,留影分明。鉴于止水,一浊一清。沧浪之歌,如闻其声。用谢世人,以涤尘情。(以上词俱旧志)
邑人刘绍曾诗云:辟佛森严吏部郎,无端从子说韩湘。千年峭石留真影,两水环流认故乡。袖底清风直草偃,面前叠壁任苔荒。西山亘古应如此,那信遗踪自李唐。
邑人张锡恩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控鹤去悠悠,丹成影尚留。余水分清浊,不共世沈浮。偶驻仙人驭,如闻孺子讴。何须寻少室,面壁此千秋。
邑人张念祖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丹成升九天,幻相同水止。清浊太分明,顾影大欢喜。听罢沧浪诗,神仙即孺子。
邑女士张宜人、徐淑仪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羽化仙人去,空山岁月深。沧浪歌一曲,清浊两无心。
邑女士张馨祖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丹成人去影依然,面壁形留莫计年。濯足濯缨都不管,故乡久已谢尘缘。
邑女士张兆枚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影留石壁喜丹成,一曲沧浪歌有声。省识神仙同孺子,莫嫌清浊太分明。
邑女士张兆檀十景诗
《仙影沧浪》云:流分清浊即神踪,片影依稀挂碧峰。听罢沧浪歌一阙,天河濯足拟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