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在的“无”性和内在性(上)
——兼论《眼对眼》和《太阳》中的超越性经验的描写
夏 子
实在,就是天、地、人、万事万物的实在,就是你、我、他的实在。它是所有一切中最明白简单和直接的,因为我们认识事物、对待事物,我们的操心和操劳,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行善和作恶,都是以我的意识到我在,意识到有实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为前提的。我们是语言的动物,我们给万物命名,我们用词汇、语言指称万物和言说万物,言说一切。而“在”在我们的用语中,不论是日常的、粗鄙的,还是书面的、典雅的,都是出现最频繁的词汇。“你在哪里?”“今天我不在家。”“那里有一棵大树。”“他的女友死(不在)了”“这是什么?”“他是优秀的。”······这类我们每天都要说上几十上百遍的话里面都有“在”、“有”或“是”这类指称实在的词。
然而,对实在这一似乎是一切中最明白清楚的东西,我们如果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它恰恰又是一切之中最为晦暗不明的。
我们说过,我们要做的只是那个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呀!”的孩子,所以,既然我们清楚而且相信我们说的,我们就不进行繁琐的论证,更不做出一副“哲学家”的派头,我们也本来和“哲学家”这样的封号八杆子也打不着,就用浅显简括的日常用语直截了当地陈述。
既然实在就是天地万有的实在,就是你、我、他的实在,我们来看看天地万有、你我他到底为何物?这里的意思是,它们到底有何普遍共同的特征?何种特征可为它们本质共同的基础?
不用多加说明,我们就会承认,这种特征就是二元对待性,或两极对待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万事万物无一不落入大小、多少、长短、高低、内外、轻重、快慢、缓急、动静、生灭、强弱、有无、因果、真假、正反、好坏、美丑、善恶等等等等两极对待的关系网络中,同时它们也落入时空之间,而时空也可以看作是一对两极现象,甚至是一切两极现象中最基础的一对两极现象。如果我们称两极中一极为经,另一极为纬,那么无数对两极就构成了整个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络,我们认识事物就是确定事物在这个经纬交叉的网络中的位置,就是看该事物被多少条经线和纬线“捆绑”着、“覆盖”着、“罩”着。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些两极无一不是相对的,就是说,在此为大的,在彼为小;在这时是多,在彼时则为少,等等,等等。对这一切没有必要多加讨论。它是如此自明,以致有一种哲学传统用“阴阳”这一对极概念来总括了所有的两极现象,并相信万事万物就是阴阳的消长变化。
然而,实在也是这样吗?就是说,我们能够用这些二元对待的概念去框住实在吗?我们能够看到并说出实在本身有多大多小、多轻多重、多长多短吗?我们能够说出的充其量也就是实在是所有这一切二元对待现象的整体,或者说,是含摄万事万物在内无一遗漏的那个绝对整体。我们对在的意识也就是对这个整体的意识,也就是对有存在、有事物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意识,但是,我们能够说出这个整体有多大多小?多高多矮?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脱口而出,这个绝对整体是无限大的、无限重的,有所有一切颜色,所有一切形状,或什么颜色都有又一切颜色都没有,一切形状都具备又什么形状都找不到,等等,等等。然而,无限大到底是什么样的大?无限重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重?大小、轻重,总之,所有二元对待的现象,都只有在比较中,在不可穷尽的两极对待现象的关系网络中才存在,才显现出来,而实在同谁比较?没有可以和它比较的。没有可以和它比较的,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和它相对而在的他物。不仅在它之外没有他物,它就是一切,而且根本就不能说它之外,因为它已经是一切。我们在以前的几篇文章中已多次说过,和它相对的只有虚无,而虚无什么也不是,和它相对的是虚无可不能说有和它相对的事物或他者。而既然没有和它相对的和比较的,也就不可能说它的大小轻重了,而不能说它的大小轻重,也就不能说它无限大和无限重之类了。
——兼论《眼对眼》和《太阳》中的超越性经验的描写
夏 子
实在,就是天、地、人、万事万物的实在,就是你、我、他的实在。它是所有一切中最明白简单和直接的,因为我们认识事物、对待事物,我们的操心和操劳,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行善和作恶,都是以我的意识到我在,意识到有实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为前提的。我们是语言的动物,我们给万物命名,我们用词汇、语言指称万物和言说万物,言说一切。而“在”在我们的用语中,不论是日常的、粗鄙的,还是书面的、典雅的,都是出现最频繁的词汇。“你在哪里?”“今天我不在家。”“那里有一棵大树。”“他的女友死(不在)了”“这是什么?”“他是优秀的。”······这类我们每天都要说上几十上百遍的话里面都有“在”、“有”或“是”这类指称实在的词。
然而,对实在这一似乎是一切中最明白清楚的东西,我们如果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它恰恰又是一切之中最为晦暗不明的。
我们说过,我们要做的只是那个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呀!”的孩子,所以,既然我们清楚而且相信我们说的,我们就不进行繁琐的论证,更不做出一副“哲学家”的派头,我们也本来和“哲学家”这样的封号八杆子也打不着,就用浅显简括的日常用语直截了当地陈述。
既然实在就是天地万有的实在,就是你、我、他的实在,我们来看看天地万有、你我他到底为何物?这里的意思是,它们到底有何普遍共同的特征?何种特征可为它们本质共同的基础?
不用多加说明,我们就会承认,这种特征就是二元对待性,或两极对待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万事万物无一不落入大小、多少、长短、高低、内外、轻重、快慢、缓急、动静、生灭、强弱、有无、因果、真假、正反、好坏、美丑、善恶等等等等两极对待的关系网络中,同时它们也落入时空之间,而时空也可以看作是一对两极现象,甚至是一切两极现象中最基础的一对两极现象。如果我们称两极中一极为经,另一极为纬,那么无数对两极就构成了整个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络,我们认识事物就是确定事物在这个经纬交叉的网络中的位置,就是看该事物被多少条经线和纬线“捆绑”着、“覆盖”着、“罩”着。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些两极无一不是相对的,就是说,在此为大的,在彼为小;在这时是多,在彼时则为少,等等,等等。对这一切没有必要多加讨论。它是如此自明,以致有一种哲学传统用“阴阳”这一对极概念来总括了所有的两极现象,并相信万事万物就是阴阳的消长变化。
然而,实在也是这样吗?就是说,我们能够用这些二元对待的概念去框住实在吗?我们能够看到并说出实在本身有多大多小、多轻多重、多长多短吗?我们能够说出的充其量也就是实在是所有这一切二元对待现象的整体,或者说,是含摄万事万物在内无一遗漏的那个绝对整体。我们对在的意识也就是对这个整体的意识,也就是对有存在、有事物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意识,但是,我们能够说出这个整体有多大多小?多高多矮?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脱口而出,这个绝对整体是无限大的、无限重的,有所有一切颜色,所有一切形状,或什么颜色都有又一切颜色都没有,一切形状都具备又什么形状都找不到,等等,等等。然而,无限大到底是什么样的大?无限重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重?大小、轻重,总之,所有二元对待的现象,都只有在比较中,在不可穷尽的两极对待现象的关系网络中才存在,才显现出来,而实在同谁比较?没有可以和它比较的。没有可以和它比较的,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和它相对而在的他物。不仅在它之外没有他物,它就是一切,而且根本就不能说它之外,因为它已经是一切。我们在以前的几篇文章中已多次说过,和它相对的只有虚无,而虚无什么也不是,和它相对的是虚无可不能说有和它相对的事物或他者。而既然没有和它相对的和比较的,也就不可能说它的大小轻重了,而不能说它的大小轻重,也就不能说它无限大和无限重之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