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衹要是認真看過這個吧裏的帖子的人,都可以比較充分的瞭解到繁體字的優點和缺點。這箇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文字,衹有更實用、更具文化底蘊的文字。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使用繁體字呢?請允許鄙人談談我箇人的看法:
一、相比簡體字,繁體字沒有嚴重的合併字問題,更不容易產生歧義。尤其在閱讀文言文時,簡體字本「後」「后」合併讓人分不清是「之後發生了什麼」還是「皇后做了什麼」、「餘」「余」合併也容易讓人分不清是「剩了什麼」還是「我做了什麼」⋯⋯(因為文言文比較喜歡省略主語、賓語)。這類問題非常嚴重,甚至在閱讀現代文時也會產生歧義,比如「下面」和「下麵」等等,不勝枚舉。繁體字減少了歧義,更利於閱讀(尤其是文言文)。
二、在今天使用繁體字,可以增強我們和古人的聯繫。有人會詰問道:在漢之前,人們也不用繁體字啊?然後就牽扯出甲骨文云云。這也確實是事實,但是從數量上講,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繁體字(包括隸真行草)的文獻,據記載那種最多?流傳至今的那種最多?顯然是繁體字,而且在數量上有壓倒性的優勢。再論質量,流傳至今的繁體字文獻顯然保存的更好,有的甚至完好無缺,而前面幾種文字的文獻,往往缺字嚴重。所以學習使用繁體字,更利於閱讀古籍,瞭解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三、使用繁體字更利於中國的文化輸出。歷史上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曾受中國影響使用繁體字,但隨著中國的衰落,都廢止了繁體字。中國現在越來越強大,如果我們想增強我們的國際影響力,那麼勢必文化輸出。漢字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國,繁簡相爭,我們應該對外宣傳哪一種字體呢?愚以為還是不宜宣傳掃盲用的簡體字,而應宣傳繁體字。在東亞各國宣傳繁體字,阻力比簡體字小的多。如果漢字能在東亞恢復其往日的地位,那進一步推廣到與中國合作的發展中國家(如巴基斯坦等),再進一步輻射到美西方大國,就更為有力。
四、繁體字相比簡體字更為存古,更具有美感;更符合六書造字法,更為科學。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繁體字因隸變也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的簡化結構。不過愚以為這一點雖然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韓昌黎曾批評過「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小學而大遺。一味執迷於「字理」,又何嘗不是「小學而大遺」呢。繁體字書法更為美觀,然而書法也衹能是小學。更重要的,還是前面三點。不過這第四點,也算是繁體字的「文化底蘊」,可以錦上添花了。
使用繁體字,在今天依然意義重大。希望大家不吝補充、斧正,讓我們一同明確使用繁體字的原因和目的!
一、相比簡體字,繁體字沒有嚴重的合併字問題,更不容易產生歧義。尤其在閱讀文言文時,簡體字本「後」「后」合併讓人分不清是「之後發生了什麼」還是「皇后做了什麼」、「餘」「余」合併也容易讓人分不清是「剩了什麼」還是「我做了什麼」⋯⋯(因為文言文比較喜歡省略主語、賓語)。這類問題非常嚴重,甚至在閱讀現代文時也會產生歧義,比如「下面」和「下麵」等等,不勝枚舉。繁體字減少了歧義,更利於閱讀(尤其是文言文)。
二、在今天使用繁體字,可以增強我們和古人的聯繫。有人會詰問道:在漢之前,人們也不用繁體字啊?然後就牽扯出甲骨文云云。這也確實是事實,但是從數量上講,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繁體字(包括隸真行草)的文獻,據記載那種最多?流傳至今的那種最多?顯然是繁體字,而且在數量上有壓倒性的優勢。再論質量,流傳至今的繁體字文獻顯然保存的更好,有的甚至完好無缺,而前面幾種文字的文獻,往往缺字嚴重。所以學習使用繁體字,更利於閱讀古籍,瞭解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三、使用繁體字更利於中國的文化輸出。歷史上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曾受中國影響使用繁體字,但隨著中國的衰落,都廢止了繁體字。中國現在越來越強大,如果我們想增強我們的國際影響力,那麼勢必文化輸出。漢字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國,繁簡相爭,我們應該對外宣傳哪一種字體呢?愚以為還是不宜宣傳掃盲用的簡體字,而應宣傳繁體字。在東亞各國宣傳繁體字,阻力比簡體字小的多。如果漢字能在東亞恢復其往日的地位,那進一步推廣到與中國合作的發展中國家(如巴基斯坦等),再進一步輻射到美西方大國,就更為有力。
四、繁體字相比簡體字更為存古,更具有美感;更符合六書造字法,更為科學。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繁體字因隸變也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的簡化結構。不過愚以為這一點雖然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韓昌黎曾批評過「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小學而大遺。一味執迷於「字理」,又何嘗不是「小學而大遺」呢。繁體字書法更為美觀,然而書法也衹能是小學。更重要的,還是前面三點。不過這第四點,也算是繁體字的「文化底蘊」,可以錦上添花了。
使用繁體字,在今天依然意義重大。希望大家不吝補充、斧正,讓我們一同明確使用繁體字的原因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