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解读遭到了官方红学家的集体围攻。当中有隐藏的体制矛盾。所以这一人对一院的PK正进行得轰轰烈烈,央视上了好几回,把许多文化评价家都卷进去洒口水助威。
文坛是需要狂欢节的,这也是新年里的一大文化热点,我时刻关注着^-^
但是其中暴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读者都少了什么?
一个人,终生研究一本未完的书,并写出许多论文来,其实也该算是读者中的最高极了。可是他们的成果却教人不能卒读,一打开扑面而来的是故纸堆的陈腐气息。都是考据的嗜好,但是对现代性的分析却少了一根筋,他们可以抓住一个字一个词把许多版本拿来对照,以梳理曹氏炮制梦的历史过程,但是却怯懦地守着所谓“客观”而不去介入猜想梦境中心,到底也是隔靴搔痒。一旦有人天上地下地进行联想式猜测,名之为“胡扯。”说有违学术规范。
刘心武虽然颠覆得有点搞笑。什么根据前面一段判词,猜测,“妙玉为贾宝玉最后和史湘云在一起,牺牲自己嫁了某老头官僚。”扯得很远,当然我也不是尽赞同……
但是那方法却是值得人鼓掌的。
因国内读者用这法子读书的实在太少了。原因有两个:第一,这样的本子太少(里面必须充满了迷团,隐语,多重的线络),第二,那样读需要敏锐的想象力。
不过西方存在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那边的读者却已经学会了这种好玩的拼图式串项链式的读书法,珠子是文字中的素材,但丝线是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推测的隐藏部分,最后串出来的手链项链模样都不一样。如〈达芬奇密码〉热销的时候,立刻出来好些〈达芬奇解码〉之类的书籍。和红学的本质一脉相承(躺在一本书上做功课),但比大多数红学文章好玩多了。
也许是国内的“空心人”底蕴不够,所以特别想要吃实心馒头。这样反讽,隐喻,阐释等非单线性事实结构的自然就统统看不懂了。
“什么叫符号学?”当时我记得这样问过师父。
于是他给我看他的文,〈民间情史〉系列,其中一篇阐释颠覆《梁祝》的,有话言:‘蝶恋花’是民间男女恋的隐喻,但是梁祝是两只大黑蝶,这个‘蝶恋蝶’便是同姓恋的隐语了……洋洋洒洒的论证,尤其当贴了一张图上去的时候,看起来还真好象这么一回事。
“原来符号学就是根据一样东西进行主观联想啊?听起来挺玄乎。”
他说:“嘿嘿,差不多~~”
以后用这种方法看书,果然思路开阔了许多,只有敢于乱想。头脑才没有桎梏。作家又不是历史学家。而且历史既然已经成了过去,谁知道事实本质是什么?那句“缚虎容易纵虎难”就绝对能被人置疑了,“莫非谁躲到秦侩家窗底下听到的。”且不论相府防守严密不是假的,而且听到的人本身又是什么角色——飞贼?
可疑的世界,生活犹如过眼云烟,各人心中一片天。又有什么是完全可以确定的?所谓“集体无意识”的各种标准也不过是一种幻象。
又想到〈少无〉,这与“存在主义”主旨很接近的小说,彰现人的存在。
一个我爱了十几年的人,他证明他自己的存在,跟我想象的模样一致。我就这样被迷得神魂颠倒,一日三省的。可是对别人也许并不是这样。
尤其在那些看似说理性的文字中。(这是读者视为情节以外无用而拒绝的。但是恰好是情节的一部分)。宝藏多多。
仅隐喻一项,就占了中间的大多数。就看人能不能发现了。
简单把隐喻的用途分了四种:
一:性隐喻。
〈少无〉是写情为主的,情与性本来就密不可分。优秀的现代作家都善于写性。而且写得感性而性感。隐喻又为此添上了一层薄纱,从而更增加了几分诗意。
举例,视觉上的就有。
[b]他在看他的手指。
手指白皙。
修长。
指节深明。
秀气。
指尖很尖,沾点灵。
像女子的柔荑,还多于男性。
只一点差异:
有力。
这小小的、秀秀的、灵灵的手指,给人的感觉,却很有劲。
给人一种蛮的、狠的、不妥协的、要命的、同时也是要害的,固执的、倔强的,桀骜不驯,那种劲道的感觉。
带点凄。
而厉。[/b]
文坛是需要狂欢节的,这也是新年里的一大文化热点,我时刻关注着^-^
但是其中暴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读者都少了什么?
一个人,终生研究一本未完的书,并写出许多论文来,其实也该算是读者中的最高极了。可是他们的成果却教人不能卒读,一打开扑面而来的是故纸堆的陈腐气息。都是考据的嗜好,但是对现代性的分析却少了一根筋,他们可以抓住一个字一个词把许多版本拿来对照,以梳理曹氏炮制梦的历史过程,但是却怯懦地守着所谓“客观”而不去介入猜想梦境中心,到底也是隔靴搔痒。一旦有人天上地下地进行联想式猜测,名之为“胡扯。”说有违学术规范。
刘心武虽然颠覆得有点搞笑。什么根据前面一段判词,猜测,“妙玉为贾宝玉最后和史湘云在一起,牺牲自己嫁了某老头官僚。”扯得很远,当然我也不是尽赞同……
但是那方法却是值得人鼓掌的。
因国内读者用这法子读书的实在太少了。原因有两个:第一,这样的本子太少(里面必须充满了迷团,隐语,多重的线络),第二,那样读需要敏锐的想象力。
不过西方存在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那边的读者却已经学会了这种好玩的拼图式串项链式的读书法,珠子是文字中的素材,但丝线是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推测的隐藏部分,最后串出来的手链项链模样都不一样。如〈达芬奇密码〉热销的时候,立刻出来好些〈达芬奇解码〉之类的书籍。和红学的本质一脉相承(躺在一本书上做功课),但比大多数红学文章好玩多了。
也许是国内的“空心人”底蕴不够,所以特别想要吃实心馒头。这样反讽,隐喻,阐释等非单线性事实结构的自然就统统看不懂了。
“什么叫符号学?”当时我记得这样问过师父。
于是他给我看他的文,〈民间情史〉系列,其中一篇阐释颠覆《梁祝》的,有话言:‘蝶恋花’是民间男女恋的隐喻,但是梁祝是两只大黑蝶,这个‘蝶恋蝶’便是同姓恋的隐语了……洋洋洒洒的论证,尤其当贴了一张图上去的时候,看起来还真好象这么一回事。
“原来符号学就是根据一样东西进行主观联想啊?听起来挺玄乎。”
他说:“嘿嘿,差不多~~”
以后用这种方法看书,果然思路开阔了许多,只有敢于乱想。头脑才没有桎梏。作家又不是历史学家。而且历史既然已经成了过去,谁知道事实本质是什么?那句“缚虎容易纵虎难”就绝对能被人置疑了,“莫非谁躲到秦侩家窗底下听到的。”且不论相府防守严密不是假的,而且听到的人本身又是什么角色——飞贼?
可疑的世界,生活犹如过眼云烟,各人心中一片天。又有什么是完全可以确定的?所谓“集体无意识”的各种标准也不过是一种幻象。
又想到〈少无〉,这与“存在主义”主旨很接近的小说,彰现人的存在。
一个我爱了十几年的人,他证明他自己的存在,跟我想象的模样一致。我就这样被迷得神魂颠倒,一日三省的。可是对别人也许并不是这样。
尤其在那些看似说理性的文字中。(这是读者视为情节以外无用而拒绝的。但是恰好是情节的一部分)。宝藏多多。
仅隐喻一项,就占了中间的大多数。就看人能不能发现了。
简单把隐喻的用途分了四种:
一:性隐喻。
〈少无〉是写情为主的,情与性本来就密不可分。优秀的现代作家都善于写性。而且写得感性而性感。隐喻又为此添上了一层薄纱,从而更增加了几分诗意。
举例,视觉上的就有。
[b]他在看他的手指。
手指白皙。
修长。
指节深明。
秀气。
指尖很尖,沾点灵。
像女子的柔荑,还多于男性。
只一点差异:
有力。
这小小的、秀秀的、灵灵的手指,给人的感觉,却很有劲。
给人一种蛮的、狠的、不妥协的、要命的、同时也是要害的,固执的、倔强的,桀骜不驯,那种劲道的感觉。
带点凄。
而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