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好基层工作管理难度大、日常工作缺乏抓手、基础数据凌乱零散、重复工作多等基层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元声象素联合街道社区,率先探索实行“一码共治”机制。
临街治理:以“商户共治”为主线,推动“减负增效” “服务提升”
实体赋码,构建一码共治基础组件。元声象素邻里治通过对街道主要大街及背街小巷558家商户实现实体码的贴码全覆盖,通过赋码,将责任单位相关的基础数据整合汇聚,构建一码共治临街治理体系,一码汇聚业务、数据和治理场景。
事项梳理,推动商户打卡促进“商户共治”。依托临街商户这一城市管理最小单元,梳理形成了三包、防疫、燃气、控烟等多维度多领域的事项清单,提升商户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意识。实施“一码共治”后,商户门前三包累计打卡88671次,疫情防控自检44445次,商户扫码自检率高达98%,商户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意识显著提升。在临街治理环节,市民扫码12568次,扫码上报案件690件,商户主动进行案件处置的处置完成率达到了100%。
数据治理,助力“执法精准” “减负增效”。商户责任意识的提升缓解了执法队的日常工作压力,打通了12345平台数据,实时关联商户涉12345案件,形成一体化动态数据治理。基于数据分析,执法人员和网格员的扫码巡查达到917次,巡查覆盖率达到100%。
服务升级,保障常态化运行。商户在作为责任主体的同时,也作为诉求主体参与基层治理中。对于商户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扫码上报寻求街道帮助。目前商户寻求帮助36次,问题都已得到了解决。基于“管理+服务”的模式,进一步促进商户责任意识的提升。

社区治理:以“服务居民”为主线,推动“减负增效”“居民共治”
社区楼门赋码,形成社区最小空间管理单元。基于街道社区实际需要,邻里治数字化平台对街道11个社区、61个小区、416栋楼完成精确定位,并已经对7个社区、35个小区、227栋楼、850个单元完成赋码工作。在此基础上,将整体街道的居民台账进行清洗归类,共纳入65802位居民信息,初步形成一套统一底账,形成“社区-小区-楼栋-单元门”的最小单元管理体系。
服务关口前移,创新“家门口服务站”。通过“社区码”“楼码”这一载体,居民可随时扫码查看居民楼信息,包括居民楼的基础信息如建设年代、产权方等,另外可一键拨打居民楼各类服务管理人员电话,如包楼社工、包片民警、包片城管队员、产权单位联系人、物业单位、楼长、楼门长等,居民有问题可快速找到对应人员,实现一对一的精细化服务。居民还可在码上反映环境卫生、停车、物业等各项诉求,上报诉求定点推送到相关物业人员手中,由社区兜底督办解决。通过联动临街治理商户数据,目前已经将602家商户数据嵌入一刻钟服务圈,通过分类标签,便捷居民日常生活。此外还嵌入了28项便民服务政策信息。
以上服务渠道的搭建,一方面为了给居民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居民与社区的黏性,做到12345接诉即办诉求吸附,在“区级大闭环”的基础上,实现“街道小循环”“社区微闭环”,形成社区居民下单、社区党委接单、街道党工委监督评价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
以“防疫”为切入点,落实基层“减负增效”。在居民服务渠道搭建的过程中,已经为社区管理人员形成了一本线上的电子台账,基于住户类型、特殊群体、电动车、疫苗情况等,细分20余类标签,并完成5000+数据标签化工作,并顺利完成社区封闭电子出入证的发放工作。同时,以街道重点工作为切入点,构建“防疫”场景,助力基层工作减负增效。在防疫场景中,在“提升60岁及以上老人接种率”“管控人员”监管服务、责任区管理做细做深。
除了防疫场景,基于社区码楼码还构建了保洁人员打卡场景,保洁人员清扫楼道、清运垃圾桶站后,及时扫码上传服务效果,形成线上留痕,提升保洁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系统运行至今,保洁人员打卡率从21%增加到98%。
元声象素邻里治“一码共治”在党建引领下,通过“临街治理”+“社区治理”+“楼宇治理”,重构基层工作组织体系,推动各方责任主体的责任落实,持续助力无疫社区创建,构筑疫情防控坚实防线,为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不断提升辖区居民、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临街治理:以“商户共治”为主线,推动“减负增效” “服务提升”
实体赋码,构建一码共治基础组件。元声象素邻里治通过对街道主要大街及背街小巷558家商户实现实体码的贴码全覆盖,通过赋码,将责任单位相关的基础数据整合汇聚,构建一码共治临街治理体系,一码汇聚业务、数据和治理场景。
事项梳理,推动商户打卡促进“商户共治”。依托临街商户这一城市管理最小单元,梳理形成了三包、防疫、燃气、控烟等多维度多领域的事项清单,提升商户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意识。实施“一码共治”后,商户门前三包累计打卡88671次,疫情防控自检44445次,商户扫码自检率高达98%,商户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意识显著提升。在临街治理环节,市民扫码12568次,扫码上报案件690件,商户主动进行案件处置的处置完成率达到了100%。
数据治理,助力“执法精准” “减负增效”。商户责任意识的提升缓解了执法队的日常工作压力,打通了12345平台数据,实时关联商户涉12345案件,形成一体化动态数据治理。基于数据分析,执法人员和网格员的扫码巡查达到917次,巡查覆盖率达到100%。
服务升级,保障常态化运行。商户在作为责任主体的同时,也作为诉求主体参与基层治理中。对于商户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扫码上报寻求街道帮助。目前商户寻求帮助36次,问题都已得到了解决。基于“管理+服务”的模式,进一步促进商户责任意识的提升。

社区治理:以“服务居民”为主线,推动“减负增效”“居民共治”
社区楼门赋码,形成社区最小空间管理单元。基于街道社区实际需要,邻里治数字化平台对街道11个社区、61个小区、416栋楼完成精确定位,并已经对7个社区、35个小区、227栋楼、850个单元完成赋码工作。在此基础上,将整体街道的居民台账进行清洗归类,共纳入65802位居民信息,初步形成一套统一底账,形成“社区-小区-楼栋-单元门”的最小单元管理体系。
服务关口前移,创新“家门口服务站”。通过“社区码”“楼码”这一载体,居民可随时扫码查看居民楼信息,包括居民楼的基础信息如建设年代、产权方等,另外可一键拨打居民楼各类服务管理人员电话,如包楼社工、包片民警、包片城管队员、产权单位联系人、物业单位、楼长、楼门长等,居民有问题可快速找到对应人员,实现一对一的精细化服务。居民还可在码上反映环境卫生、停车、物业等各项诉求,上报诉求定点推送到相关物业人员手中,由社区兜底督办解决。通过联动临街治理商户数据,目前已经将602家商户数据嵌入一刻钟服务圈,通过分类标签,便捷居民日常生活。此外还嵌入了28项便民服务政策信息。
以上服务渠道的搭建,一方面为了给居民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居民与社区的黏性,做到12345接诉即办诉求吸附,在“区级大闭环”的基础上,实现“街道小循环”“社区微闭环”,形成社区居民下单、社区党委接单、街道党工委监督评价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
以“防疫”为切入点,落实基层“减负增效”。在居民服务渠道搭建的过程中,已经为社区管理人员形成了一本线上的电子台账,基于住户类型、特殊群体、电动车、疫苗情况等,细分20余类标签,并完成5000+数据标签化工作,并顺利完成社区封闭电子出入证的发放工作。同时,以街道重点工作为切入点,构建“防疫”场景,助力基层工作减负增效。在防疫场景中,在“提升60岁及以上老人接种率”“管控人员”监管服务、责任区管理做细做深。
除了防疫场景,基于社区码楼码还构建了保洁人员打卡场景,保洁人员清扫楼道、清运垃圾桶站后,及时扫码上传服务效果,形成线上留痕,提升保洁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系统运行至今,保洁人员打卡率从21%增加到98%。
元声象素邻里治“一码共治”在党建引领下,通过“临街治理”+“社区治理”+“楼宇治理”,重构基层工作组织体系,推动各方责任主体的责任落实,持续助力无疫社区创建,构筑疫情防控坚实防线,为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不断提升辖区居民、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