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37,000贴子:73,026,351
  • 9回复贴,共1

对于世界历史上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语言翻译起源的疑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提出来,之前只是偶尔想到然后忙起来就忘记了,今天在吧里提出来看看大家怎么说。
就是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历史上最初的交流以后慢慢的有了两种语言的互译,双方开始通过翻译的语言互相交流,但是最初是通过什么确定了这个翻译的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最初语言a和语言b完全不同,两种语系,人们是怎么慢慢做到就认定某个词在a语言中对应的意思是b语言的对应的那个词的?实体物品感觉好说,如果没有的就外来词,那么一些抽象的词语比如爱情,勇气等等这些是经历个怎么样的过程做到互译的呢,实在是想不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2-31 12:41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2-31 13:03
    回复
      不要沉啊啊,这个话题就没人感兴趣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2-31 13:17
      回复
        可以参考清末对西方知识的大翻译。初期对物质性的词语,比如枪炮啊啥的自然不难,但当翻译到共和、立宪等概念性的词语就犯难了,呈现了各话各说的情况。比如梁启超就一直想用“食货”来取代”经济“,但用惯之后大家都不鸟他,他也只能改用经济。哪怕到现在,不同人对同一词语的理解都不一样。比如nationlism,mz主义和国族主义的显然意涵是不一样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大问题是源头的多样性,最典型的是清末士人大量直接套用日语的辞汇来翻译,变成了中文、日词、西思的情况。这就经过两层的翻译,参杂有大量的霓虹滤镜。比如政体和国体之分,其实欧洲政治学根本就不会对两者做太多区分,但霓虹要解释自己的二元君主体制,故很重视两者的阐释。这又直接影响到了国内的理解。更进一步说,本身西方就不是一个整体,德、法、英、美都有自己的传统。导致出现了我用来自德国的“宪政”和你来自英国的“宪政”对喷的鸡同鸭讲情况。再加上不同立场的人在翻译的时候做出符合自己收益的阐释,就更复杂了。(顺带现在人擅用自己的认识去解读这些辞汇,又造成多了一重的误解)
        从根源来说,词语有其能指,但具体语境下又会产生不同的所指,故词语的完全对译是不可能的。不过语言学的玩意儿也一知半解,还是看哪位大佬来解答ww(貌似偏的厉害


        IP属地:广东5楼2022-12-31 13:32
        回复
          两个文化交界处附近,当地人很可能会说两种语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2-31 13:35
          回复
            其他就不说了,我就问问你,你是怎么学会说话识字的?就算你成年后学习能力不如婴儿,但总不能人人都不如婴儿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2-31 14:13
            回复
              谷歌翻译过来的啊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12-31 14: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