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HA刚截标一枚1885B的1/2卢比,NGC AU58,价格居然达到9600刀。

仅仅在5年前的2017年,同样在HA,同年份同版别的1/2卢比,PCGS MS65的币王也就7050刀。

如果了解印度币的话,应该明白从58到65,按最最保守估计,中间大概差3个倍翻(58到62一倍,62到64一倍,64到65一倍),也就是说按最最保守的价差也应该差8倍。如果是普通品种,这个价差甚至在20倍以上。
当然,这个年版的确比较少,但也并不是像1880那样的大名誉品,所以我只出价跟到800刀就不跟了,毕竟只有58分而已。相信普通的非骨灰印度币玩家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年版的稀少性,更不可能出到超过1000刀的价格。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能这么高价格拿下的,应该是玩系列的印度人。估计外国人即使知道这个年版的稀缺性,也不会如此疯狂。
纵观这几年的印度币,但凡遇到稀少版别,其实价格的上涨非常夸张。同时高分品种,即使比较常见的品种,达到64-65,价格上涨的也极端夸张。
不过相较于国币,印度币的上涨都属于理性的,因为上涨的品种不是稀少品种就是高分品种,通货上涨的非常少。比如普通的威廉、维多利亚、乔五爱七什么的,1卢比的上涨非常温和,也就是一个通胀水平,不像国币,垃圾大头船样也能冲上天。
从钱币地位来说,威廉卢比类似于国币的造总,维多利亚类似于江南甲辰或者北洋,爱七类似于大头,乔五类似于23年船洋,都属于基准存量非常大的品种。印度只有MS级别才会大幅发力,而国币里什么烂品相都涨上天,本身就不健康,也埋藏了暴跌的隐患。
此外,印度币的谱系极其庞大,因此也造成了发力品种非常分散,不像国币的三剑客扎堆。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体印度币最近十年都是温和上涨,并未出现明显整体回调(个体品种随存量的变化有时有涨跌,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名誉品实际存量没那么小,造成部分传统名誉品的回调),而且在稀少品种和高分品种上,上涨的力度非常惊人。
例如英属印度币的铸造数量(威廉和维多利亚时代)一般遵从1/2卢比:1/4卢比:2安娜:1卢比=1:2:4:30,价格的排序也基本符合这个规律,1/2卢比>1/4卢比>2安娜>1卢比,但国币都是主币超贵,辅币即使数量稀少也缺乏市场的关注,典型的炒作性市场。
希望有一天国币能恢复正常的理性价格比例,而不是反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仅仅在5年前的2017年,同样在HA,同年份同版别的1/2卢比,PCGS MS65的币王也就7050刀。

如果了解印度币的话,应该明白从58到65,按最最保守估计,中间大概差3个倍翻(58到62一倍,62到64一倍,64到65一倍),也就是说按最最保守的价差也应该差8倍。如果是普通品种,这个价差甚至在20倍以上。
当然,这个年版的确比较少,但也并不是像1880那样的大名誉品,所以我只出价跟到800刀就不跟了,毕竟只有58分而已。相信普通的非骨灰印度币玩家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年版的稀少性,更不可能出到超过1000刀的价格。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能这么高价格拿下的,应该是玩系列的印度人。估计外国人即使知道这个年版的稀缺性,也不会如此疯狂。
纵观这几年的印度币,但凡遇到稀少版别,其实价格的上涨非常夸张。同时高分品种,即使比较常见的品种,达到64-65,价格上涨的也极端夸张。
不过相较于国币,印度币的上涨都属于理性的,因为上涨的品种不是稀少品种就是高分品种,通货上涨的非常少。比如普通的威廉、维多利亚、乔五爱七什么的,1卢比的上涨非常温和,也就是一个通胀水平,不像国币,垃圾大头船样也能冲上天。
从钱币地位来说,威廉卢比类似于国币的造总,维多利亚类似于江南甲辰或者北洋,爱七类似于大头,乔五类似于23年船洋,都属于基准存量非常大的品种。印度只有MS级别才会大幅发力,而国币里什么烂品相都涨上天,本身就不健康,也埋藏了暴跌的隐患。
此外,印度币的谱系极其庞大,因此也造成了发力品种非常分散,不像国币的三剑客扎堆。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体印度币最近十年都是温和上涨,并未出现明显整体回调(个体品种随存量的变化有时有涨跌,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名誉品实际存量没那么小,造成部分传统名誉品的回调),而且在稀少品种和高分品种上,上涨的力度非常惊人。
例如英属印度币的铸造数量(威廉和维多利亚时代)一般遵从1/2卢比:1/4卢比:2安娜:1卢比=1:2:4:30,价格的排序也基本符合这个规律,1/2卢比>1/4卢比>2安娜>1卢比,但国币都是主币超贵,辅币即使数量稀少也缺乏市场的关注,典型的炒作性市场。
希望有一天国币能恢复正常的理性价格比例,而不是反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