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伦吧 关注:4,546贴子:46,819
  • 8回复贴,共1

篮球皇帝张伯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代原因?
真不是,60年代球员确实有拉塞尔等个别特权球员场均上场40分钟,
但百分之九十的球员都有着和现在近似的轮换时间。
张伯伦这样曾经场场打满的,历史上就这一个。
这么一看,
张伯伦的身体条件根本不是“跨时代”的,
因为跨到哪个时代,
也找不到这样的身体。
我的NBA最强BODY名单:
飞人-漂浮时刻-乔丹
皇帝-飞行坦克-詹姆斯
鲨鱼-巨无霸-奥尼尔
歌利亚-完美长人-张伯伦
史诗中的史诗。
这样的张伯伦是怎么打球的?接着看。
先看看站扣。

转身站扣拉塞尔。看了一个怒怼“进化论”的视频,那个年代的C也是真硬,贾巴尔、贝拉米、里德、拉塞尔、昂塞尔德一个个都太野了。

“原地头撞板”。穿着板鞋、在身体对抗后、几乎无助跑起跳,扭着身子从篮板后面扣篮。
站扣198。
再看看他的进攻技巧:

小挑篮和放篮,是张伯伦在三秒区边缘进攻的主要手段。
在科比前,湖人最爱翻身后仰的名宿也是伯伦。

他的篮板一传甚至是历史最强之一。
在哈林篮球队练就的一手风骚手活,让他的传球骚气十足。

左一张伯伦。
有人适应规则,有人挑战规则,有的BUG却可以改变规则。
1955年,张伯伦上大学了。
按NCAA当年的规矩,大一新生不能打正式比赛。
于是张伯伦在校内训练赛里带着一群不能上场的大一新生狂虐了学长们。
他本人拿到了40+30+15。
张伯伦在校内的表现吓尿了NCAA,
因为在张伯伦之前,篮球世界还没有过这样的人,
一代目麦肯都没这么狠。
张伯伦成了不可预测的BUG——他会怎么影响大学篮球甚至职业篮球?
于是1956年,各球队和NCAA裁判协会坐在了一起:
“这个小孩太厉害了,怎么办吧。”
在张伯伦升大二前,NCAA匆忙地修改了一堆规则。大家七嘴八舌,各自根据自己看见的那些“没法防守的情况”,为张伯伦量身订制。
有些规则针对张伯伦针对到有点可笑。
比如 “禁止在底线发前场球时,把球从篮板后面抛过”这样的规则,
是为了防止张伯伦会在“没人能摸到”的高度摘下篮球直接空接。

最扯的规则改变,是一条罚球规则,
NCAA规则修改协会把“罚球时,在皮球触及篮圈或者篮板之前,任何人不能将脚提前踩在罚球线内”,
改为“罚球时,在皮球触及篮圈或者篮板之前,任何人不能将脚提前伸进罚球线内”。
这有什么区别?看起来像废话一样。
可这个规则调整,却在后来跟着张伯伦一起被带进了NBA。
为什么?
这就引出了最让人难以置信的传说之一:
张伯伦能用扣篮完成罚球。

第一届扣篮大赛上,2米24的拉尔夫-桑普森用较短的助跑,脚后跟进罚球线扣篮。
关于张伯伦能否用扣篮罚球,可能很多兄弟觉得:
“这波要辟谣了。”
可这基本可以确定,是真的。
——“三角进攻”大师、名人堂教练、当时的篮球规则推荐协会主席、改变规则的参与者泰克斯-温特亲口证明了大一时的张伯伦会在弧顶外三大步(不是原地)、用较短的助跑,在罚球的时候扣篮。
由于他“出手”时脚踩在罚球圈内,
把球扣进篮筐后他的脚才踩在罚球线以内,
所以这种方式根本不违反之前的篮球规则,是规则设定里“完全想象不到”的BUG。

有兴趣的可以翻译一下,红框标注的这一段讲了张伯伦三大步罚球线扣篮。
我还找到了泰克斯-温特关于这件事的采访录音资料,想听的话我可以传到微博上,录音的开头是“说起来现在的人可能不会相信”。
我很想知道,那些站在三秒区两边看着张伯伦起飞的球员是什么心情…
在无敌的扣篮罚球被依法取缔之后,罚球也成了张伯伦的硬伤。
他的生涯罚球命中率只有51.1%。
这比奥尼尔的52.7%还差。

凯尔特人名宿海恩索恩称他亲眼见过张伯伦在中圈娱乐性的罚过25个球,进了20个。这是不可考的传闻。
但湖人时期的张伯伦确实在一个随队录像里连续命中了三个现代三分线距离外的勾手。
张伯伦的翻身投篮和挑篮这么稳,怎么就罚不进球呢?
除了小二十岁那几年,他一直“扣着罚”,没怎么正经练过罚球,
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他过大的力量了。
篮球对于他来说,太轻了。

在湖人的时候,张伯伦试过站在最远的位置罚球,再退都快退到罚球圈的外面了。

生涯中前期,张伯伦也尝试过用“端尿盆”的方式控制自己的罚球力度,效果也就那么回事。
张伯伦后来在访谈节目里也说了,罚球这玩意,他怎么练都没用,有个医生跟他一块练了两周,罚得比他还准。
NBA在后来也针对张伯伦调整了很多规则:

最原始的三秒区是这样的:烧瓶。
这些规则里最狠的就是再次扩大三秒区,让张伯伦尽可能远离篮筐。
NBA把三秒区的范围从麦肯时代的12英尺(3.66米)扩大到16英尺(4.88米),防止张伯伦站在篮下不出来。

原地跳,快摸到上沿了。
另外,NBA还在张伯伦的新秀赛季细化了攻防干扰球的规则,防止张伯伦补进/盖掉所有球。
这些个规则是不是阻挡了他?
没有。这个我们都知道的。
单场100分/55篮板
单赛季场均50+25。
生涯场均30+20。
平均每天和1.4个姑娘睡觉(15到55岁每天不停的话/尽管伯伦自己承认2万他只是在书里随便写的数字)。
无所不能带队拿下1967年总冠军。
在45岁的时候还收到过骑士队的合同。
所以,
一个终极疑问:
这么无敌的球员,为什么“只”得到了两座总冠军奖杯,为什么他可以碾过拉塞尔扣篮却被拉塞尔的球队打败了7次?
张伯伦的对手+好友拉塞尔在他的自传里写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这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完美答案:
“对我来说,威尔特似乎经常迷茫于自己希望从篮球中得到什么。
一个在生涯中多次改变打球特点和风格的人,肯定会对自己到底希望实现什么成就感到犹豫和矛盾。
一位球员的第一选择很有可能是胜利之外的东西——金钱,纪录,个人名声,一人独占成就——我经常觉得威尔特热切地,有意地做了许多选择。”
换句话说,张伯伦在有些时候,想要的根本不是“赢”。
为啥张伯伦能拿到那么夸张的数据?尽管62年NBA提速过一波,但张伯伦的数据跟同时代的巨星对比还是领先了三个档次。
看看《篮史通鉴》(作者比尔-西蒙斯是宇宙第一伯伦黑)里的两个真实例子:

脾气极好的张伯伦会因为被吹犯规暴跳如雷。
张伯伦痴迷于各种数据纪录,没错,可能比咱们玩2K正代生涯模式还迷。
举个比较偏的例子,
张伯伦有个“从来没被罚下场”的纪录,为了延续这个纪录,
他四犯、五犯的时候就故意躲身体接触,甚至想被换下去。
67年,张伯伦只手遮天,打服了凯尔特人,带76人夺了冠,
那时候起,张伯伦对“赢球”这件事已经差不多满了足了
——反正没人再敢叫他“失败者”了。

他需要找点儿其他乐子。
于是张伯伦迷上了传球,盖帽不统计,助攻可是统计的啊。
他发现了新的“数据大陆”。紧接着,在68年,他刷出了场均8.6个助攻,成为历史唯一一个中锋助攻王。
据说那个赛季是他经常往技术台跑,去看自己的助攻是不是被记下来了。
是的,他乐意,而且从来不掩饰。
那些其他人想也不敢想的数据,他轻而易举。
数据、名声、美元、美女,他想要的,一样不差,都得到了。
当拉塞尔被种族歧视困扰的时候,张伯伦满不在乎,行走在社会名流之间,自我比美国的版图还庞大。
为所欲为。

1964年全明星赛上,张伯伦穿着拉塞尔的夹克出场。
关于张伯伦的最后一点料,
虽然张伯伦场上看着凶,
但场下是个温柔细腻的人(不只是对姑娘),
“关心他人感受”“有教养”“尊重每个人的看法”,和张伯伦接触过的人给了他这样的评价,
据说张伯伦曾经因为害怕弄伤对手而故意放弃扣篮
——篮球对他来说,可能确实不是最重要的事。
纵横江湖,举世无双,狂放豪爽,铁汉柔情。
借一句《老炮》里的台词:
碰到你之前,我以为这种人只是书里写的。
碰到你之后,我信了。


IP属地:河南1楼2022-12-23 22:13回复
    以他的体重和力量没扣碎过篮板就说明很多问题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3-30 22:48
    收起回复
      我关注张伯伦的贴吧,还有他的传记有好几年,按个人的荣誉来讲,他取得了一切成功,打篮球的规则来讲,他只能是名人堂前十,他输在了心态,67年夺冠他已经满足了,去了湖人按道理来讲,应该年年夺冠,可他们几个关系不好,因此当在湖人拿到的第1个冠军,他也就不想玩了,退役,从小朋友带给他的伤害,让他有一颗脆弱的心灵,打球也尽量不采用暴力手段,非常柔和,如果他和奥利尔一样充分的发挥身体优势,打球的方式就不应该是挑球,后仰,职业生涯非常少的扣篮,可哪怕是这样,采用普通人的方式,但依然牛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5-07 17:57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5-18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