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247贴子:354,481
  • 23回复贴,共1

心学到底是怎样的?是否就是要人去按照自己的第一反应做事行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是要人按照自己的第一反应去做事,那么心存善念和心存恶念的都如此,事情就有了初始的善恶之分??有的人以善恶为准,有的人以性情为准,有的人以利益为准,每个人的“善恶,性情、利益”就是阳明心学的“知”吧???


IP属地:山东1楼2022-12-23 10:34回复
    楼主幸会,此乃鄙人愚见:
    心学并非一定要按照自己第一反应做事行事,这个是有条件的。了解心学需要连贯地阅读儒家经典,按照中庸的底层逻辑,人的七情六欲本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他们本就是天命的一部分,是每个“愚夫愚妇”每天都在践行的东西,并不与天理相对立,这也是王学和朱学的一个显著区别,而对于人一生的情感实践来说,儒家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在人的诸多生命情感中寻求一种“调和”,使他们回归“中道”,如果能做到“发而皆中节”就叫“和”,如果在某方面用情过度了,着了“私心”,那么纯粹的人欲就会变为私欲,这就是心学要革除的东西。就好比利益。赚钱寻求自我保存,进而养家糊口,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眼里只有钱,只有利益,我们在这方面情感的侧重,打破了我们各种生命情感的一种平衡状态,比如金钱遮蔽了我们的友情或者亲情之类,这就是失了中道,这种对钱的追求就属于私欲,就需要革除。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2-23 12:49
    收起回复
      2025-07-22 11:49: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陆澄录里面谈到了三种人,从优到次依次是圣人、贤人、一般学士,圣人他们已经与天道俨然合一了,他们已经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他们“随”的这颗心已经天人合一了,也就是他们可以像楼主您所说的按照自己第一反应做事;贤人的境界是有一个天道摆在面前;像我们这种都属于第三种人,即“困知勉行”。所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按自己第一反应做事的只有圣人,只有他们有这个资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平时的私欲都是很重的,平时行事还是需要多加考虑和反思的,所以是“困知勉行”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2-23 12:56
      收起回复
        先致良知,然后以良知去感应。如此而已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2-23 14:46
        收起回复
          知是良知。
          善恶,性情,利益是人遇事产生的意(第一反应)。
          心学确实是要人按自己的意(第一反应)去做,但意(第一反应)有善有恶。
          而良知的功能是判断意(第一反应)是善是恶。
          你要做的是依据良知的判断。判断是善的就依着做,判断是恶的就格去这个念头不做。
          另,注意这里的善恶,不仅限于字面意义的善恶。善也可以延申为,对,是,恶也可以延申为错,非。
          最后,若对原文有不懂处,就照着先生自己说的或做的例子去实践,大多可解。


          IP属地:浙江5楼2022-12-23 16:01
          回复
            第一反应?那人家打你,你跑或者或者跟他对干是不是第一反应?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12-25 01:35
            回复
              子提出疑问后,先后有数位道友回复了我,大家都阐明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仔细看了发现大家的说法集中在一个共同区域——就是先在自己心里建立一个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之内行事。这个框架的基础就是善。但是我想心学作为一种纯粹的思想领域的学说,它是否是没有善恶属性的,它是否更倾向于一种“工具”,无善无恶,不左不右,中性的,纯粹的东西??就好像它自比是一把锋利的刀,而每个人持刀在手,至于是去杀猪还是杀人,还是去砍瓜切菜就看个人的了??????????????


              IP属地:山东8楼2022-12-25 08:42
              回复
                这么说也行。然而除非你良知明澈,否则你发现不了你的第一反应。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12-25 10:13
                回复
                  2025-07-22 11:43: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愚以为,王阳明的纯粹、虚灵不昧、无善无恶等词,还有儒家的“中庸”,其中“无”的意思并不是没有,“中”、“纯粹”并不是指不左不右、中性,佛家讲的“中道”更偏向于不落两边,而儒家讲的“中”,恰恰是“都具有而不相互妨碍”的意思,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前者强调“不住”,照应佛家讲的空观;后者则强调各种因素都具有(喜怒哀乐之未发),然后从中调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前者侧重“空”,后者侧重“有”。所以说这个框架是有内容有标准的,儒家海量的经典对不同的情况应如何行事进行了列举,在此不宜赘述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12-25 19:40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12-28 07:20
                    回复
                      先使自己良知光明,然后凭良知行事,良知尚被蒙蔽,如何能行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2-18 09:01
                      收起回复
                        在下浅见,可以参考。
                        心学用致良知三字足以概括,并非心学现成派,而是穷理尽在致良知。何为致良知?我认为:去功利,回归仁就是致良知。功利:用功于自私的利益。仁: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仁不是无我,而是仁皆是我。无需改变自己的生活,只需致良知也就是:去功利,回归仁自然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了,也就是为善去恶了。生活自然自在欢愉,不再烦恼痛苦了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3-02-28 15:08
                        回复
                          佛教由西传来,一路之上路过不同的区域,就产生不同的解读,衍生出各地的教派。到了中原本地,还能裂为大乘小乘之别。同理,心学浩瀚无边,即便是阳明先生著作等身传世,怕依然会各说各话吧。


                          IP属地:山东14楼2023-03-01 0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