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真为了这个结局而写,但这个结局确实终究让我忍不住不写。
================================================
最初从耳闻到带着纯粹的凑热闹心态开始观看W CUP,是在2006——准确说,是始于黄sir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激情解说在死宅论坛从热议到几乎吵翻天的一连串话题。
那时比起Q群,死宅们更热爱在论坛里刷版聊直播感想。事实上我也是只是因为这事漫不经心地在电视上断断续续看了前期几场,间或跟关注热门话题消息似的翻翻80%都看不懂的W CUP专栏,再外加那场以任何人做梦都想不到的超展开作为结尾的决赛。
能记住的东西其实不多。除了以上那些,只记住了包括冲突人物在内寥寥无几的几位球员的名字——包括知道了原来FF9的主角名除了跟着片假念为吉坦之外还可以读为齐达内——然后,看到了黄sir喊到声嘶力竭的意大利队最终夺冠,那时心里暗暗感慨,虽然引起了那么大的波折,但算是天不怕地不怕地真·为爱发电最终还如愿以偿的他,姑且不亏。
那时候,我所切身认知的拼搏胜利这么二次元的词汇,也还基本只存在于同样的二次元里。我看得出屏幕中球员对冠军的渴望,但在接触极浅的时候,对打入进球的印象深刻似乎还隐隐不如惊天铁头功的表情包。
到了2010,大家开始在Q群里正式边追边刷,还出现了wb这东西,连带看到的各种直播、粉圈、或者事实上和比赛本身关系甚浅的外围八卦撕逼自然也多了许多,逐渐知道的人名和关键词也开始成倍增长——虽说因为时差还是只看了包括决赛在内的少数几场,并且除了看章鱼的神预测,依旧对队伍强弱和冠军热门这种概念基本两眼一抹黑。
似乎也是从那一次开始,自作聪明地把这四年一度的大赛戏称为“四年番”,理由是这就像个四年才固定更新一次的番剧,因为集数众多、剧情载量十足、超展开和名场面无数并且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任何人能预知结果等等特征,所以每次更新都大受欢迎,观众不管老粉新粉路人粉都如痴如醉,即便从头到尾骂骂咧咧也都还是会口嫌体正直地接着看下去。
现在想来,或许是个阴错阳差多种意义上的精准总结。
别说当年,就算是至今对这个圈子的了解也依旧没有超越吃瓜围观级别。可或许也是因为此,有些事物的存在感注定了怎么都抹不掉,毕竟谈到熊猫球这个话题必然会提到贝利和老马,必然会提到十几年前开始的圈内双骄,必然会提到巴西和阿根廷。
作为把两耳不闻窗外事贯彻到极致的土象星座死宅+三次元文盲,第一次在足球意义上知道阿根廷这个国家,还是中学时第一次听班上老师聊到足球(应该是98那届刚结束不久后)说起他最喜欢的球队,那时甚至还不知道这个国家是老马的故乡。直到也是2010年,在美群唠嗑聊天时老师首次提到自己很喜欢梅西……嗯?又是一名阿根廷国家队队员。
其实我还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人,甚至没机会看到他长啥样。因为那时虽然第二天就进入德国VS阿根廷的那场比赛,我却坐在桌子前忘了是打游戏摸鱼画画写文还是在做啥,只通过wb上德国粉丝团的嚎叫欢呼和即兴而发的友谊式同情知道了,阿根廷队输了,还输得贼惨。
那时我的第一念头和无数典型的不知事者一样:???不是说这人很牛吗,还是传说中比他更牛的老马带队,咋这么就输了还输成这德行呢?
这不是我第一次知道阿根廷队的比赛结果。2006年在家长的极力推荐下开始看的第一场比赛就刚巧是阿根廷VS德国——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幸运地第一次看大半场直播就看到了点球,却不幸看到其中一个队从领先到扳平到加时赛到点球又输了……诶?我为什么要说又?
总而言之,这阴错阳差的前后两场下来,外加上面一大堆先行印象的铺垫,阿根廷这支队伍和梅西这个人在我心里留下的初步印象是——
“哦,还真够倒霉的。”
2010那一年,依旧只看了包括决赛在内的寥寥数场。但,我开始渐渐忘不掉一些惊心动魄的单刀追逐或者门前神扑,开始忘不掉最后加时绝杀进球的瞬间大晚上邻里四面同时爆发出的欢呼,开始忘不掉颁奖仪式上亚军脸上的失落、冠军队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那种犹如全人类都在观看盛典一般的,理所当然的喜庆氛围。
好像那一刻我也真的替他们高兴了起来,也好像开始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
越来越多地关注“四年番”,是从2014开始。前期比较友好的直播时间段让我有机会追了淘汰赛的大半程,不知是年龄的渐涨还是注定的某种蜕变,我开始懂得了去关注赛场上进球之外的其他剧情发展,比如一次次的抢断过人拦截,比如一次次进球前后的配合,比如无数个找到机会的时刻,观众席上的沸腾和欢呼……
而刚好也就是这一次,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高涨的期待呼声的那个“倒霉队”,居然每次都算像是有惊无险地过关。而除了每次解说都不忘记重点照顾激情呼唤的“梅西!梅西!”,我还很快记住了那个个子瘦高还有着“天使”外号的球员,因为他进球之后受伤倒地,倒地之后处理半天坚持爬起来再跑,但最终还是被伤痛押回替补席的一系列操作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我应该从现在再到将来都不可能会有“主队”这种感情级别的队伍(天朝男足就更别提了,我只会真心实意祝福他们赶快滚回家玩儿蛋)。但不得不承认,看这个幸运E队伍比赛时确实会不时产生一种奇特的触动,或许勉强可以说是所谓的“反差萌”——反差之处在于,这是个【在我的主观理解中】被赋予了极高的期待值,却一直缺乏足够匹配的运气的团队。机遇和逆境都能造就人也能毁了人,在这种落差极大的两种枷锁的拉扯下,身处期待焦点的这些队员会怎么做,怎么处理,最后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我仍旧看不懂大部分动作、攻防和细节,但在这一季的观看中,我似乎很奇特地开始感受得到那些参赛队伍的情绪、疲累和挣扎。从一开始的积极争抢到越来越蹒跚的步伐,从顺风前进到步步死守再到逆境绝望,我好像偶尔能够看出或者说感受到那些队员在跑动之中的心境。巴西在7:1那场里的错愕和崩溃、荷兰的不服输和背水抗争、德国的意气风发和众志成城,以及阿根廷一路走来的步步为营、如履薄冰。
——直到这最新的一季,看到西班牙教练采访中那席话,我才确认了当时的直觉居然没错。
他说,他们(阿根廷的队员)都太紧张了。
当时我的感觉则是,这支队伍以他们的核心人物为首,每走一步都像是在钢丝上那样战战兢兢。
并不是他们自己非要想不开,或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所谓“不懂得调整心态”。作为梅西这样一个来自全世界距离阿根廷最远国家的CCAV解说都会忍不住日常赞叹吹一番的核心人物,现代媒体平台之下,当事人背负的期待事实上比当年的老马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说好听了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如果这种所谓“责任”与太多太多的不可控因素绑定、根本不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甚至哪怕去控制的事,那这种一相情愿的期待,就毫无疑问成了无法卸下也不可能放下的负担。
俱乐部的成就举世瞩目,偏偏最有话题性的国家队的大赛竞技连连几次折戟,如同我这种路人可以半开玩笑半是真心地说一句“大概就是在这方面幸运E嘛,算了吧”,但不管是“真爱粉”还是当事人,有多少人可以真的对此释怀?
2014这一季,我开始在越来越多的比赛中为那些队伍共情。似乎渐渐能感受到双方队员在激烈拼抢之中波动的情绪的我,也愈来愈确定这些认真比赛之人,每个都值得坐在屏幕前大吃免费精神食粮的我们尊重。而,当这层共情和之前那种对当事人如履薄冰紧张感的微妙触动彼此发酵——不知是否有“最先听说并认识的”这种补正,也不知算不算带进了落差感or反差萌的加成——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但在屏幕前观看决赛的我,居然开始隐隐觉得,有了本来自己想象不到的少许偏向。
不过与此相应的是,几乎在看到决赛队伍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这次幸运E还只得是幸运E。
并不是前两次都输给苦主的惯性推理,也并不是被之前那个7:1给震住了,只是不知不觉把这个队伍一路如履薄冰、万分艰辛、付出了损兵折将代价才爬过来的历程看得太过清楚,直觉和某种基于机械的判断告诉我,比起对面德国队那样的意气风发越打越顺,他们似乎更像是会倒在终点前的那一方。
当然这也说不准——万一呢?也许呢?万一事情就偏不如我感觉的那样,万一就真有某种奇迹、或者说变数,发生了呢?
变数果然没有发生,在我所经历的印象里,倒霉的阿根廷第三次输在了德国手上。这次的结局来得似乎波澜不惊,甚至显得有些枯燥,既不像第一次的印象那样拉锯不断最后输在点球,也不像第二次那样被惊涛骇浪4:0大败,只像是个再理所当然不过的发展,加时赛,仍旧留有换人名额和余力的德国队换上一名满血队友送出绝杀,就这样为2014这一季的故事画上了句点。
Caster和他的队友们击败了幸运E,欢天喜地捧回了圣杯。
我奇怪地忘不掉那支幸运E的队伍最后的遗憾神伤。手捧金球奖的梅西的满脸黯然、没能上场的天使红着眼眶、以及,或许……真正让我颇难释怀的,是那份肉眼不可见却分明已经浓烈得要溢出屏幕的、负着千斤之重倒在终点前的压力和失落。
我那时候想,或许属于这支队伍——带着梅西这名队员的阿根廷国家队——的故事,这就已经是最终章了。
就像葡萄牙没能在C罗时代捧起世界杯一样,阿根廷在梅西时代也注定和冠军失之交臂。一个时代里,最成绩杰出的球员却无法拥有最难获得的团队荣誉,这很正常、甚至可以说很公平。有那么点不同的或许只是,由于有两颗星星的战绩和那个几乎是高调钦定拍肩的前任王者在前,梅西和阿根廷相比之下注定会背负更高的期待——也是更重的负担。这可以说是外界一相情愿的加诸,但同时却又不仅止于此。毕竟,即便都知晓客观事实摆在眼前无法撼动,人却依旧还是会屡屡让这样的客观影响自己的主观,不管自己是不是真能做到,总会无可厚非天经地义地想着去努力一把、去尝试一把、去争一把、去拼搏一把……想方设法呕心沥血地,想要能改变点什么。
只是,想要改变,不等于真能改变。
很多人说,现实不可能像故事那样完美,但,那也是他们对故事的期待不知不觉间带上了更多浪漫天真的滤镜。全世界的故事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命题:某人追寻着某物,最后得到了,或者没得到。两者虽然可以说天壤之别,但它们就是平行存在的两个选项,从来没有必选哪个之说——尤其当写作者并非世间任何一位作者,而是人力真正不可及的命运和因果。
没得到。
这应该就是,由它书写的这个故事的结局了。
那之后,看到老师在群里不止一次带着惋惜地说“哎,我阿这次又没能拿美洲杯”,我还是每每都想,故事真的早已结束了。它停在与冠军一步之遥的那一刻,停在与既是渴望又是负担的辉煌擦肩而过的那一刻,在那之后,一切都是多少只会带着几分同色唏嘘的番外篇。
故事主角的成就和努力无人可以否认,但若要从一个外界一相情愿脑补和构建出的艺术剧本的角度来看,那些种种都只属于舞台之下、属于剧情之外,俗里俗气的观众眼里看到以及能够看得到的,就只会是这么一个不完满的遗憾的故事。看戏的人类都渴望更多的梦想和浪漫,但如此微不足道的人类所能看得到的区域中,又何尝容易上演这么一出战胜现实的戏码?无论命运、无论现实、无论因果的客观与无情,包括始终在故事中心挣扎努力的当事人自己,都没有丝毫义务替无关紧要的外人去满足这样的希冀。
……我真的万万想不到,故事竟然没有结束。
======================================
================================================
最初从耳闻到带着纯粹的凑热闹心态开始观看W CUP,是在2006——准确说,是始于黄sir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激情解说在死宅论坛从热议到几乎吵翻天的一连串话题。
那时比起Q群,死宅们更热爱在论坛里刷版聊直播感想。事实上我也是只是因为这事漫不经心地在电视上断断续续看了前期几场,间或跟关注热门话题消息似的翻翻80%都看不懂的W CUP专栏,再外加那场以任何人做梦都想不到的超展开作为结尾的决赛。
能记住的东西其实不多。除了以上那些,只记住了包括冲突人物在内寥寥无几的几位球员的名字——包括知道了原来FF9的主角名除了跟着片假念为吉坦之外还可以读为齐达内——然后,看到了黄sir喊到声嘶力竭的意大利队最终夺冠,那时心里暗暗感慨,虽然引起了那么大的波折,但算是天不怕地不怕地真·为爱发电最终还如愿以偿的他,姑且不亏。
那时候,我所切身认知的拼搏胜利这么二次元的词汇,也还基本只存在于同样的二次元里。我看得出屏幕中球员对冠军的渴望,但在接触极浅的时候,对打入进球的印象深刻似乎还隐隐不如惊天铁头功的表情包。
到了2010,大家开始在Q群里正式边追边刷,还出现了wb这东西,连带看到的各种直播、粉圈、或者事实上和比赛本身关系甚浅的外围八卦撕逼自然也多了许多,逐渐知道的人名和关键词也开始成倍增长——虽说因为时差还是只看了包括决赛在内的少数几场,并且除了看章鱼的神预测,依旧对队伍强弱和冠军热门这种概念基本两眼一抹黑。
似乎也是从那一次开始,自作聪明地把这四年一度的大赛戏称为“四年番”,理由是这就像个四年才固定更新一次的番剧,因为集数众多、剧情载量十足、超展开和名场面无数并且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任何人能预知结果等等特征,所以每次更新都大受欢迎,观众不管老粉新粉路人粉都如痴如醉,即便从头到尾骂骂咧咧也都还是会口嫌体正直地接着看下去。
现在想来,或许是个阴错阳差多种意义上的精准总结。
别说当年,就算是至今对这个圈子的了解也依旧没有超越吃瓜围观级别。可或许也是因为此,有些事物的存在感注定了怎么都抹不掉,毕竟谈到熊猫球这个话题必然会提到贝利和老马,必然会提到十几年前开始的圈内双骄,必然会提到巴西和阿根廷。
作为把两耳不闻窗外事贯彻到极致的土象星座死宅+三次元文盲,第一次在足球意义上知道阿根廷这个国家,还是中学时第一次听班上老师聊到足球(应该是98那届刚结束不久后)说起他最喜欢的球队,那时甚至还不知道这个国家是老马的故乡。直到也是2010年,在美群唠嗑聊天时老师首次提到自己很喜欢梅西……嗯?又是一名阿根廷国家队队员。
其实我还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人,甚至没机会看到他长啥样。因为那时虽然第二天就进入德国VS阿根廷的那场比赛,我却坐在桌子前忘了是打游戏摸鱼画画写文还是在做啥,只通过wb上德国粉丝团的嚎叫欢呼和即兴而发的友谊式同情知道了,阿根廷队输了,还输得贼惨。
那时我的第一念头和无数典型的不知事者一样:???不是说这人很牛吗,还是传说中比他更牛的老马带队,咋这么就输了还输成这德行呢?
这不是我第一次知道阿根廷队的比赛结果。2006年在家长的极力推荐下开始看的第一场比赛就刚巧是阿根廷VS德国——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幸运地第一次看大半场直播就看到了点球,却不幸看到其中一个队从领先到扳平到加时赛到点球又输了……诶?我为什么要说又?
总而言之,这阴错阳差的前后两场下来,外加上面一大堆先行印象的铺垫,阿根廷这支队伍和梅西这个人在我心里留下的初步印象是——
“哦,还真够倒霉的。”
2010那一年,依旧只看了包括决赛在内的寥寥数场。但,我开始渐渐忘不掉一些惊心动魄的单刀追逐或者门前神扑,开始忘不掉最后加时绝杀进球的瞬间大晚上邻里四面同时爆发出的欢呼,开始忘不掉颁奖仪式上亚军脸上的失落、冠军队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那种犹如全人类都在观看盛典一般的,理所当然的喜庆氛围。
好像那一刻我也真的替他们高兴了起来,也好像开始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
越来越多地关注“四年番”,是从2014开始。前期比较友好的直播时间段让我有机会追了淘汰赛的大半程,不知是年龄的渐涨还是注定的某种蜕变,我开始懂得了去关注赛场上进球之外的其他剧情发展,比如一次次的抢断过人拦截,比如一次次进球前后的配合,比如无数个找到机会的时刻,观众席上的沸腾和欢呼……
而刚好也就是这一次,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高涨的期待呼声的那个“倒霉队”,居然每次都算像是有惊无险地过关。而除了每次解说都不忘记重点照顾激情呼唤的“梅西!梅西!”,我还很快记住了那个个子瘦高还有着“天使”外号的球员,因为他进球之后受伤倒地,倒地之后处理半天坚持爬起来再跑,但最终还是被伤痛押回替补席的一系列操作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我应该从现在再到将来都不可能会有“主队”这种感情级别的队伍(天朝男足就更别提了,我只会真心实意祝福他们赶快滚回家玩儿蛋)。但不得不承认,看这个幸运E队伍比赛时确实会不时产生一种奇特的触动,或许勉强可以说是所谓的“反差萌”——反差之处在于,这是个【在我的主观理解中】被赋予了极高的期待值,却一直缺乏足够匹配的运气的团队。机遇和逆境都能造就人也能毁了人,在这种落差极大的两种枷锁的拉扯下,身处期待焦点的这些队员会怎么做,怎么处理,最后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我仍旧看不懂大部分动作、攻防和细节,但在这一季的观看中,我似乎很奇特地开始感受得到那些参赛队伍的情绪、疲累和挣扎。从一开始的积极争抢到越来越蹒跚的步伐,从顺风前进到步步死守再到逆境绝望,我好像偶尔能够看出或者说感受到那些队员在跑动之中的心境。巴西在7:1那场里的错愕和崩溃、荷兰的不服输和背水抗争、德国的意气风发和众志成城,以及阿根廷一路走来的步步为营、如履薄冰。
——直到这最新的一季,看到西班牙教练采访中那席话,我才确认了当时的直觉居然没错。
他说,他们(阿根廷的队员)都太紧张了。
当时我的感觉则是,这支队伍以他们的核心人物为首,每走一步都像是在钢丝上那样战战兢兢。
并不是他们自己非要想不开,或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所谓“不懂得调整心态”。作为梅西这样一个来自全世界距离阿根廷最远国家的CCAV解说都会忍不住日常赞叹吹一番的核心人物,现代媒体平台之下,当事人背负的期待事实上比当年的老马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说好听了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如果这种所谓“责任”与太多太多的不可控因素绑定、根本不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甚至哪怕去控制的事,那这种一相情愿的期待,就毫无疑问成了无法卸下也不可能放下的负担。
俱乐部的成就举世瞩目,偏偏最有话题性的国家队的大赛竞技连连几次折戟,如同我这种路人可以半开玩笑半是真心地说一句“大概就是在这方面幸运E嘛,算了吧”,但不管是“真爱粉”还是当事人,有多少人可以真的对此释怀?
2014这一季,我开始在越来越多的比赛中为那些队伍共情。似乎渐渐能感受到双方队员在激烈拼抢之中波动的情绪的我,也愈来愈确定这些认真比赛之人,每个都值得坐在屏幕前大吃免费精神食粮的我们尊重。而,当这层共情和之前那种对当事人如履薄冰紧张感的微妙触动彼此发酵——不知是否有“最先听说并认识的”这种补正,也不知算不算带进了落差感or反差萌的加成——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但在屏幕前观看决赛的我,居然开始隐隐觉得,有了本来自己想象不到的少许偏向。
不过与此相应的是,几乎在看到决赛队伍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这次幸运E还只得是幸运E。
并不是前两次都输给苦主的惯性推理,也并不是被之前那个7:1给震住了,只是不知不觉把这个队伍一路如履薄冰、万分艰辛、付出了损兵折将代价才爬过来的历程看得太过清楚,直觉和某种基于机械的判断告诉我,比起对面德国队那样的意气风发越打越顺,他们似乎更像是会倒在终点前的那一方。
当然这也说不准——万一呢?也许呢?万一事情就偏不如我感觉的那样,万一就真有某种奇迹、或者说变数,发生了呢?
变数果然没有发生,在我所经历的印象里,倒霉的阿根廷第三次输在了德国手上。这次的结局来得似乎波澜不惊,甚至显得有些枯燥,既不像第一次的印象那样拉锯不断最后输在点球,也不像第二次那样被惊涛骇浪4:0大败,只像是个再理所当然不过的发展,加时赛,仍旧留有换人名额和余力的德国队换上一名满血队友送出绝杀,就这样为2014这一季的故事画上了句点。
Caster和他的队友们击败了幸运E,欢天喜地捧回了圣杯。
我奇怪地忘不掉那支幸运E的队伍最后的遗憾神伤。手捧金球奖的梅西的满脸黯然、没能上场的天使红着眼眶、以及,或许……真正让我颇难释怀的,是那份肉眼不可见却分明已经浓烈得要溢出屏幕的、负着千斤之重倒在终点前的压力和失落。
我那时候想,或许属于这支队伍——带着梅西这名队员的阿根廷国家队——的故事,这就已经是最终章了。
就像葡萄牙没能在C罗时代捧起世界杯一样,阿根廷在梅西时代也注定和冠军失之交臂。一个时代里,最成绩杰出的球员却无法拥有最难获得的团队荣誉,这很正常、甚至可以说很公平。有那么点不同的或许只是,由于有两颗星星的战绩和那个几乎是高调钦定拍肩的前任王者在前,梅西和阿根廷相比之下注定会背负更高的期待——也是更重的负担。这可以说是外界一相情愿的加诸,但同时却又不仅止于此。毕竟,即便都知晓客观事实摆在眼前无法撼动,人却依旧还是会屡屡让这样的客观影响自己的主观,不管自己是不是真能做到,总会无可厚非天经地义地想着去努力一把、去尝试一把、去争一把、去拼搏一把……想方设法呕心沥血地,想要能改变点什么。
只是,想要改变,不等于真能改变。
很多人说,现实不可能像故事那样完美,但,那也是他们对故事的期待不知不觉间带上了更多浪漫天真的滤镜。全世界的故事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命题:某人追寻着某物,最后得到了,或者没得到。两者虽然可以说天壤之别,但它们就是平行存在的两个选项,从来没有必选哪个之说——尤其当写作者并非世间任何一位作者,而是人力真正不可及的命运和因果。
没得到。
这应该就是,由它书写的这个故事的结局了。
那之后,看到老师在群里不止一次带着惋惜地说“哎,我阿这次又没能拿美洲杯”,我还是每每都想,故事真的早已结束了。它停在与冠军一步之遥的那一刻,停在与既是渴望又是负担的辉煌擦肩而过的那一刻,在那之后,一切都是多少只会带着几分同色唏嘘的番外篇。
故事主角的成就和努力无人可以否认,但若要从一个外界一相情愿脑补和构建出的艺术剧本的角度来看,那些种种都只属于舞台之下、属于剧情之外,俗里俗气的观众眼里看到以及能够看得到的,就只会是这么一个不完满的遗憾的故事。看戏的人类都渴望更多的梦想和浪漫,但如此微不足道的人类所能看得到的区域中,又何尝容易上演这么一出战胜现实的戏码?无论命运、无论现实、无论因果的客观与无情,包括始终在故事中心挣扎努力的当事人自己,都没有丝毫义务替无关紧要的外人去满足这样的希冀。
……我真的万万想不到,故事竟然没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