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家最关注的,一定是新冠感染快速上升,该储备哪些药物。网上也陆续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药品建议目录,尤其是近日,一些官方平台也开始发布一些疫情期间家庭常备药物,尤其是如果不幸感染后对症治疗的药物。
在这些药物建议目录中,除了一些发烧感冒常见药物外,一个大家可能不是那么熟悉的药物进入到实验中,针对发热及腹泻对症治疗的药物-口服补液盐Ⅲ。
中国学者在权威杂志《Gut》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新冠病毒感染肠道的可能性,提醒大家在疫情期间一定要警惕异常的腹泻情况。
研究者首先从分子机制的角度探讨了新冠病毒感染肠道的可能性。现在已经确定,一些人体细胞表面表达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是新冠病毒以及之前引起非典的SARS-CoV病毒感染细胞的重要受体。简而言之,就是表面这个ACE2越多的细胞,比如肺部组织的细胞,就越容易被病毒感染。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小肠上皮细胞中也发现了极为丰富的ACE2的表达,这就说明小肠上皮细胞很可能也是新冠病毒攻击的对象。研究者随即提出,在2002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中,有20%~25%的确诊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说明除了肺部之外,肠道确实很有可能是这类冠状病毒攻击人体的另一目标。
研究者回顾分析了新冠疫情爆发后的数据显示,有高达33%的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
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永华教授研究推荐的口服补液盐用于新冠肺炎,具有抗缺氧、抗酸、抗炎、增加内脏血流灌注和保护多器官功能等作用,可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综合支持治疗中发挥作用。
有研究资料表明,发热患儿采用口服补液盐Ⅲ辅助治疗,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而且改善了患儿的CRP、PCT水平。
由于发热消耗、摄入不足和退热发汗等因素,机体普遍处于一种脱水状态。
当机体在发热时,摄入足量的水分有助于发汗散热,控制体温,有效地补充机体丧失的水分,而普通的饮用水不含电解质,不能形成渗透压,不能起到快速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的作用。
口服补液盐Ⅲ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电解质和丢失的水分,能够保持钠、水和其他电解质之间的平衡,恢复机体需要的电解质和循环容量,从而降低脱水导致的代谢性影响,恢复患儿的体力。
世界卫生组织分别于1975年、1984年、2002年推出了口服补液盐迭代配方,即口服补液盐Ⅰ、口服补液盐Ⅱ、口服补液盐Ⅲ。它们的成分略有不同,剂量稍有差异,渗透压、张力也随之改变。口服补液盐的推出,极大地挽救了世界上贫困地区的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等死亡率。
自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ORS)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病所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以来,已使因腹泻而导致的病死率大大降低,尤其在第三世界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所以ORS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医学上的一大贡献。由于前2代口服补液盐均为高钠盐浓度,有时可导致患儿出现高钠血症。而非霍乱腹泻,尤其病毒性肠炎粪便中钠浓度较低。2002年推出的,低渗透压、1/2张的ORS溶液Ⅲ更好地适宜此类型的腹泻。对轻中度腹泻脱水者,不仅能够有效起到补液补充电解质作用,减少了静脉补液,还能减少患者的大便量,缩短病程,减少高钠血症的可能;其味酸甜,患儿更易接受。
在这些药物建议目录中,除了一些发烧感冒常见药物外,一个大家可能不是那么熟悉的药物进入到实验中,针对发热及腹泻对症治疗的药物-口服补液盐Ⅲ。
中国学者在权威杂志《Gut》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新冠病毒感染肠道的可能性,提醒大家在疫情期间一定要警惕异常的腹泻情况。
研究者首先从分子机制的角度探讨了新冠病毒感染肠道的可能性。现在已经确定,一些人体细胞表面表达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是新冠病毒以及之前引起非典的SARS-CoV病毒感染细胞的重要受体。简而言之,就是表面这个ACE2越多的细胞,比如肺部组织的细胞,就越容易被病毒感染。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小肠上皮细胞中也发现了极为丰富的ACE2的表达,这就说明小肠上皮细胞很可能也是新冠病毒攻击的对象。研究者随即提出,在2002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中,有20%~25%的确诊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说明除了肺部之外,肠道确实很有可能是这类冠状病毒攻击人体的另一目标。
研究者回顾分析了新冠疫情爆发后的数据显示,有高达33%的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
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永华教授研究推荐的口服补液盐用于新冠肺炎,具有抗缺氧、抗酸、抗炎、增加内脏血流灌注和保护多器官功能等作用,可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综合支持治疗中发挥作用。
有研究资料表明,发热患儿采用口服补液盐Ⅲ辅助治疗,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而且改善了患儿的CRP、PCT水平。
由于发热消耗、摄入不足和退热发汗等因素,机体普遍处于一种脱水状态。
当机体在发热时,摄入足量的水分有助于发汗散热,控制体温,有效地补充机体丧失的水分,而普通的饮用水不含电解质,不能形成渗透压,不能起到快速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的作用。
口服补液盐Ⅲ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电解质和丢失的水分,能够保持钠、水和其他电解质之间的平衡,恢复机体需要的电解质和循环容量,从而降低脱水导致的代谢性影响,恢复患儿的体力。
世界卫生组织分别于1975年、1984年、2002年推出了口服补液盐迭代配方,即口服补液盐Ⅰ、口服补液盐Ⅱ、口服补液盐Ⅲ。它们的成分略有不同,剂量稍有差异,渗透压、张力也随之改变。口服补液盐的推出,极大地挽救了世界上贫困地区的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等死亡率。
自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ORS)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病所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以来,已使因腹泻而导致的病死率大大降低,尤其在第三世界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所以ORS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医学上的一大贡献。由于前2代口服补液盐均为高钠盐浓度,有时可导致患儿出现高钠血症。而非霍乱腹泻,尤其病毒性肠炎粪便中钠浓度较低。2002年推出的,低渗透压、1/2张的ORS溶液Ⅲ更好地适宜此类型的腹泻。对轻中度腹泻脱水者,不仅能够有效起到补液补充电解质作用,减少了静脉补液,还能减少患者的大便量,缩短病程,减少高钠血症的可能;其味酸甜,患儿更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