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研究,泛家居老板经营内参,经理人每日读物,经销商店长生意参谋,导购实用攻略
最近数年里,家居卖场满租现象明显减少,一些中小商场甚至因为出租率过低,而不得已转型,甚至关停。
据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家居建材市场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建材家居市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2021年里,卖场出租率70%以上的占比92%,出租率90%以上的占比65%。
如果把出租率提高到95%以上,能够达到的家居卖场或许不足50%。以满租考量,其占比无疑极小。
大材研究注意到,在几次回复公开提问时,富森美均有提到,自营建材与家具卖场长期处于满租状态。对比之下,尤其是放到近三年充满变数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战绩更显可贵。
90%出租率卖场占比65%,以及龙头卖场满租现象的出现,至少释放两大重要信息:
其一,家居卖场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龙头卖场所占市场份额继续提升,中小卖场的施展空间进一步缩小,预示着流通渠道的集中度进一步上升。
其二,经历多轮洗牌,龙头卖场成功建立起适应新环境的竞争能力。但必须重视的是,能力大考的步伐并不会停下。
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即使头部品牌,也必须紧跟节奏、把握趋势,实现能力迭代。
两极分化加剧
早在2019年时,家居建材市场已处于过饱和状态,2020年延续了这一形势。
据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的数据,规模在4万平方米以上的建材家居市场,总体面积的变化大概是:
2012年末超过1亿平方米,2015年末超过1.4亿平方米,2017年末超过1.75亿平方米,2019年末突破2亿平方米,2020年继续增长,已超2.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25%。
8年多时间,增加了超1亿平方米,那么,消费需求是否增加了这么多?自然不是。
同样来自中国建材流通协会的统计,2012年时,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的销售总额为12467亿元。到2020年时,受疫情冲击,这个数字下降到了7624.17亿元。
僧多粥少,这就导致部分卖场投入运营后,生意并不如想象的好,甚至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淘汰出局。至少近三年里,陆续有数十起家居卖场闭店的消息,甚至波及到一些实力较强的连锁龙头。
《陶瓷信息》一篇文章里提到,从2018年4月到2020年初,两年时间就有30多个家居建材市场,因拆迁、搬迁、关停、转型升级等原因退出历史舞台。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些被淘汰的家居建材市场中,地方公司占较高比例,其竞争优势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整体规模较小,经营场所普遍陈旧,场内规划杂乱,经营方式传统,引流能力较弱,入驻的一线品牌较少,未能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从来不打招呼。那些舞台依然广阔的市场,它们同样是抛弃一部分人,然后又把机遇给了另一部分人。
这种现象,淋漓尽致地体现于家居流通行业,一边是关停破产,另一边则是稳健增长。
身处过度饱和的市场,那些处于头部区间的连锁龙头们,还是很能打,例如成都的富森美,西安的大明宫,杭州的第六空间,江苏的弘阳,上海的喜盈门,以及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欧亚达等。
在原有连锁网络基础上,这些头部力量正借助委管商场小步扩张,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派出管理团队,输出商户资源,配套成熟的经营体系,打开一个又一个新市场的局面。
一种可能性是,未来的所有省会城市、地级市与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城市,普遍会被这些连锁品牌占据。即使扩张稳健的富森美,近几年已增加泸州店、自贡店、眉山店、郫都店等委管商场。
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背书能力与引流、服务优势,中产家庭与高收入阶层普遍会被这些知名卖场拦截。而留给中小市场的份额,无疑会大打折扣。
对于流通渠道出现的变局,外界也保持了高度关注。尤其是对家居卖场的购物体验、引流能力、空置率等关键经营指标,不乏多方讨论。
一些声音认为,房地产市场遇冷,电商分流,将导致商户的业绩下滑,进而影响家居卖场的出租率。
仅2022年里,就陆续有投资者向上市家居流通企业提出相关问题,例如6月时,有投资者向富森美提问,今年受房地产行业萧条影响,贵公司应该不可能再保持“满租状态”,目前的空置率多少?未来是否考虑过通过降低租金维持满租率或者较高出租率?
富森美给出的答案,或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在回复中,富森美透露,自营卖场均位于成都中心城区的核心商圈,口岸位置优越、配套环境成熟、交通方便快捷;且常年深耕本地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誉,长年处于满租状态。
过度饱和的红海市场,两极分化的走势,充满变数的消费环境,并没有影响领头羊们的表现。
之所以形成如此局面,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例如战略的成功、运营能力的出色、影响力的超越、口碑的碾压、主流品牌商户们的认可等。
最近数年里,家居卖场满租现象明显减少,一些中小商场甚至因为出租率过低,而不得已转型,甚至关停。
据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家居建材市场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建材家居市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2021年里,卖场出租率70%以上的占比92%,出租率90%以上的占比65%。
如果把出租率提高到95%以上,能够达到的家居卖场或许不足50%。以满租考量,其占比无疑极小。
大材研究注意到,在几次回复公开提问时,富森美均有提到,自营建材与家具卖场长期处于满租状态。对比之下,尤其是放到近三年充满变数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战绩更显可贵。
90%出租率卖场占比65%,以及龙头卖场满租现象的出现,至少释放两大重要信息:
其一,家居卖场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龙头卖场所占市场份额继续提升,中小卖场的施展空间进一步缩小,预示着流通渠道的集中度进一步上升。
其二,经历多轮洗牌,龙头卖场成功建立起适应新环境的竞争能力。但必须重视的是,能力大考的步伐并不会停下。
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即使头部品牌,也必须紧跟节奏、把握趋势,实现能力迭代。
两极分化加剧
早在2019年时,家居建材市场已处于过饱和状态,2020年延续了这一形势。
据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的数据,规模在4万平方米以上的建材家居市场,总体面积的变化大概是:
2012年末超过1亿平方米,2015年末超过1.4亿平方米,2017年末超过1.75亿平方米,2019年末突破2亿平方米,2020年继续增长,已超2.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25%。
8年多时间,增加了超1亿平方米,那么,消费需求是否增加了这么多?自然不是。
同样来自中国建材流通协会的统计,2012年时,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的销售总额为12467亿元。到2020年时,受疫情冲击,这个数字下降到了7624.17亿元。
僧多粥少,这就导致部分卖场投入运营后,生意并不如想象的好,甚至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淘汰出局。至少近三年里,陆续有数十起家居卖场闭店的消息,甚至波及到一些实力较强的连锁龙头。
《陶瓷信息》一篇文章里提到,从2018年4月到2020年初,两年时间就有30多个家居建材市场,因拆迁、搬迁、关停、转型升级等原因退出历史舞台。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些被淘汰的家居建材市场中,地方公司占较高比例,其竞争优势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整体规模较小,经营场所普遍陈旧,场内规划杂乱,经营方式传统,引流能力较弱,入驻的一线品牌较少,未能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从来不打招呼。那些舞台依然广阔的市场,它们同样是抛弃一部分人,然后又把机遇给了另一部分人。
这种现象,淋漓尽致地体现于家居流通行业,一边是关停破产,另一边则是稳健增长。
身处过度饱和的市场,那些处于头部区间的连锁龙头们,还是很能打,例如成都的富森美,西安的大明宫,杭州的第六空间,江苏的弘阳,上海的喜盈门,以及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欧亚达等。
在原有连锁网络基础上,这些头部力量正借助委管商场小步扩张,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派出管理团队,输出商户资源,配套成熟的经营体系,打开一个又一个新市场的局面。
一种可能性是,未来的所有省会城市、地级市与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城市,普遍会被这些连锁品牌占据。即使扩张稳健的富森美,近几年已增加泸州店、自贡店、眉山店、郫都店等委管商场。
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背书能力与引流、服务优势,中产家庭与高收入阶层普遍会被这些知名卖场拦截。而留给中小市场的份额,无疑会大打折扣。
对于流通渠道出现的变局,外界也保持了高度关注。尤其是对家居卖场的购物体验、引流能力、空置率等关键经营指标,不乏多方讨论。
一些声音认为,房地产市场遇冷,电商分流,将导致商户的业绩下滑,进而影响家居卖场的出租率。
仅2022年里,就陆续有投资者向上市家居流通企业提出相关问题,例如6月时,有投资者向富森美提问,今年受房地产行业萧条影响,贵公司应该不可能再保持“满租状态”,目前的空置率多少?未来是否考虑过通过降低租金维持满租率或者较高出租率?
富森美给出的答案,或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在回复中,富森美透露,自营卖场均位于成都中心城区的核心商圈,口岸位置优越、配套环境成熟、交通方便快捷;且常年深耕本地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誉,长年处于满租状态。
过度饱和的红海市场,两极分化的走势,充满变数的消费环境,并没有影响领头羊们的表现。
之所以形成如此局面,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例如战略的成功、运营能力的出色、影响力的超越、口碑的碾压、主流品牌商户们的认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