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新诗,摘自曾善本编《情感的流淌:名家诗歌·中国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2,第318页)
家驮在身上像一只蜗牛,
弓了背,弓了手杖,弓了腿,
倦行人挨近来问树下人
(闲看流水里流云的):
“请教北安村打哪儿走?”
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
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
又后悔不曾开倦行人的话匣
像家里的小弟弟检查
远方归来的哥哥的行箧。
—————————————————————————
也许先生本意并不重在“异乡人”而在“倦行人”,但诗里对异乡人的心理描绘还是挺能让我联想到小极所讲的“异乡人”。
“骄傲于被问路”似乎是现代社会彼此交互、客者融入他乡的必然结果,但他当真“懂得水里的微笑”了吗?未必。甚至不可能完全懂。隔阂一直都会存在,只是有的人选择了放任自己无视它,有的人则像小极一样始终保留着对“家”的眷恋和对自己所处异乡的“距离感”。
“距离感”,似乎不同于“疏离感”,因为身为异乡人的小极,同样能够在重庆这个对他来说是“异乡”的地方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他身边很多时候是热热闹闹的——当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真诚、信任、坚定、随和。
我的想法是,距离感比起疏离,更偏于游离。游离者表面不缺朋友,热闹始终;实际身处异乡时,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份孤独在,驱不散,赶不走。张极大概也是这样,他把能向外界交付的真心都交付了,但这将只是他所有真心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隐藏得很好,是旁人永远无法真实触碰的,更内外的“我”。
“游离”所带来的,是钝感。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张极身上的一个特质。就像《道旁》里异乡人最初便“不曾开倦行人的话匣”,或许是不自觉的竖起一道屏障,在钝感力消失、回过神之后,才将将感到后悔吧。当然,我相信,小极在生活方面应该很少有后悔的事,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之一。

家驮在身上像一只蜗牛,
弓了背,弓了手杖,弓了腿,
倦行人挨近来问树下人
(闲看流水里流云的):
“请教北安村打哪儿走?”
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
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
又后悔不曾开倦行人的话匣
像家里的小弟弟检查
远方归来的哥哥的行箧。
—————————————————————————
也许先生本意并不重在“异乡人”而在“倦行人”,但诗里对异乡人的心理描绘还是挺能让我联想到小极所讲的“异乡人”。
“骄傲于被问路”似乎是现代社会彼此交互、客者融入他乡的必然结果,但他当真“懂得水里的微笑”了吗?未必。甚至不可能完全懂。隔阂一直都会存在,只是有的人选择了放任自己无视它,有的人则像小极一样始终保留着对“家”的眷恋和对自己所处异乡的“距离感”。
“距离感”,似乎不同于“疏离感”,因为身为异乡人的小极,同样能够在重庆这个对他来说是“异乡”的地方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他身边很多时候是热热闹闹的——当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真诚、信任、坚定、随和。
我的想法是,距离感比起疏离,更偏于游离。游离者表面不缺朋友,热闹始终;实际身处异乡时,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份孤独在,驱不散,赶不走。张极大概也是这样,他把能向外界交付的真心都交付了,但这将只是他所有真心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隐藏得很好,是旁人永远无法真实触碰的,更内外的“我”。
“游离”所带来的,是钝感。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张极身上的一个特质。就像《道旁》里异乡人最初便“不曾开倦行人的话匣”,或许是不自觉的竖起一道屏障,在钝感力消失、回过神之后,才将将感到后悔吧。当然,我相信,小极在生活方面应该很少有后悔的事,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