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血液循环主要靠心脏和辅搏器的搏动以及膈膜和肌肉的运动来完成。
1 心脏搏动 就是心室相随地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节律性搏动。昆虫心脏的搏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phase of systole)、舒张期(phase of diastole)和休止期(phase of diastasis)3个阶段。昆虫心脏搏动的速率因昆虫的种类、性别、发育阶段、代谢强弱、环境因子和化学毒物的影响而有变化。此外,昆虫血浆中Na+、K+离子浓度也影响着心脏搏动的速率。当血浆中Na+较高时,能提高心脏的搏动率,减小搏动的幅度;但若在无K+的情况下,一小时以后,心脏即停止搏动。
2 血液循环 当心脏舒张时,背血窦中的血液经心门进入心脏;当心室收缩时,由于瓣膜作用,阻止血液倒流入血腔,把血液推向前方,心脏内的血液经动脉压向头部,在虫体的前端形成一个较高的压力,使血液一部分在血腔内向后端流动,另一部分即分别在翅和触角基部辅搏动器的协助下,迫使血液分别从翅的前缘和触角的腹面吸入,再分别从翅的后缘和触角的背面抽出,回到背血管内,形成翅和触角内的血液循环;在血腔内由头端向后流动的那股血流,一部分经围脏窦和腹窦内的组织器官后流回心脏,形成围脏窦内的血液循环;另一部分在足基部辅搏动器的协助下,经足的腹面流入,从足的背面流出,回到围脏窦,再进入背血管循环,形成足内的血液循环。

昆虫血液的流动速率主要取决心脏和辅搏动器。一般来说,在背血管内血液流动速率较快,在腹血窦内比较缓慢,且可能时流时停,在一些附肢内甚至有时完全停止。杀虫剂能影响昆虫血液的循环速率,如除虫菊和烟碱能使心脏搏动减慢,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可使心脏搏动加快,1605可使心脏搏动节律紊乱。
昆虫的血液兼具有脊椎动物的血液和淋巴液的功能。
1 物质运输和营养贮存 昆虫的血液能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组织器官代谢的产物、腺体分泌的内激素等物质运输到有关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或进行中间代谢,将其转化,贮藏起来,以调节控制昆虫的生长和发育。
2 免疫作用 多数昆虫血淋巴中的血细胞有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也就是将体内异物和侵入的单细胞病原体摄进细胞质内并将其消化的过程,主要由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完成。当单细胞病原体大量侵入时,昆虫的血细胞就发生成瘤作用(nodule formation),首先是囊血细胞或粒血细胞与病原体接触后破裂,诱导病原体周围的血液凝结成凝血块,将病原体固定在血块内,随后由血细胞破裂释放的异源凝集素诱使浆血细胞附着到凝血块周围并形成外鞘包被病原体,被包被的病原体在血细胞分泌的酚和酚氧化酶的作用下,逐渐黑化(melanization)死亡。当较大的难以吞噬的多细胞外物,如线虫和寄生蜂的卵等侵入血腔时,就会发生包被作用(encystment),其过程与成瘤作用相似,但浆血细胞在病原体外面形成三层细胞的厚鞘。
昆虫血浆中含有溶菌酶(lysozyme)或裂解蛋白,它们分别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将病原体细胞溶解(lysis),保护虫体免受外物的侵害。
3 解毒作用 毒物进入血腔后,能与血液中的凝血素和非专一性酯酶结合,使毒物分解,或被血细胞吞噬,达到解毒的效果。杀虫剂对昆虫毒性的高低常与当时虫体内血细胞总数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当血细胞数量减少时,昆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往往提高。
4 机械作用 昆虫的血液可以传输由身体某一部位收缩产生的压力,帮助昆虫脱皮、羽化、展翅、展喙和气管通风作用。
同学们要掌握昆虫排泄系统的主要排泄器官及其主要功能、昆虫排泄系统的排泄机理,以及名词术语马氏管(Malpighian tube)、脂肪体(fat body)和围心细胞(pericardial cell)的定义。
教学重点:主要排泄器官马氏管的基本结构及其排泄机能。
教学难点:排泄器官的排泄机制。
昆虫的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是指排除体内废物的构造,包括马氏管、直肠、体壁、脂肪体、围心细胞和下唇肾等。昆虫排泄器官的主要功能是排弃代谢废物,维持体内盐类和水分的平衡,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