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
是那个时代最让人向往的地方
问:现在请谈谈你写《曹操》的倾向性。
答:历史小说的倾向性有个前提,那就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事实判断一定要先于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又包括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同意吗?
问:同意,请往下说。
答:东汉末年毫无疑问是乱世。然而正因为乱,就给了很多人以机会,包括乘势而起的天下枭雄,也包括追随辅佐他们的。这里面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谁跟谁,比如关羽死忠刘备,周瑜死忠孙权,都是自选的。自由选择,是那个时代最让人向往的地方。
问:那又怎么样呢?
答:就没有人敷衍了事,个个都尽显风采。反过来也一样。枭雄们在选择部将和谋士时,也不会挑差劲的,哪怕蛮不讲理如董卓,心胸狭窄如袁绍。当然,董卓并不是莽汉,毋宁说智勇双全。袁绍亦非小人,反倒是风度翩翩。他们最终失败,除了因为曹操太厉害,也因为董卓不能适应文官政治,袁绍听不进不同意见。总之他们都不孬,也不怂。这就是事实判断。
问:这个判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意义?
答:就能把战争和权斗写得荡气回肠。
冷兵器时代的决战
其实就是打群架
问:这本书里战争场面多吗?
答:不多,但比较全。有骑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也有将领和将领的单挑,还有水战,都是根据文献记载再合理想象的。比如赤壁之战中的第一战,《三国志·周瑜传》中只有一句话:
初一交战,公(曹操)军败退,引次江北。
怎么打的,怎么败的,都没记载,可不只能想象。
问:凭空想吗?
答:那哪儿成!根据当时舰艇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去想。
问:场面最大的是哪次?
答:汴水之战。这是曹操的首战,而且打了败仗,自己还中了箭。曹洪让马就是在这回。不过,正史记载董卓派出的是徐荣,我改成了吕布。徐荣谁认识?这些地方不必较真。小说嘛!可以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问:写得最简单的呢?
答:官渡之战。前期的酝酿和决策时间很长,后续情节也复杂。但是决战很简单:曹操佯攻他处,带兵到袁绍后营。等到前营受到攻击,他把偷来的幕府大旗一举,喊声:袁绍被擒,帅旗在此,那边就溃不成军,落荒而逃了。
问:这不合理吧?
答:哈哈!实话告诉你,冷兵器时代的决战,其实就是打群架,比的是斗志,尤其是统帅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说的夺帅,指的就是帅旗。帅旗被敌人夺走,战士就斗志全无,只能作鸟兽散。
我这本书中
没有一个人物是猥琐的
问:战争原本充满阳刚之气,权斗就不能吧?
答:也能。我这本书里的权力斗争,同时也是路线斗争。比方说,人事制度应该唯才是举,还是要看门第?曹操成为魏王之后,要不要代汉?围绕这两个焦点展开斗争,即便用了阴谋,格调也不会太低。此其一。
问:二呢?
答:两汉原本就是大气磅礴的时代。鬼鬼祟祟、肮脏下流的权斗,主要发生在明清两代,宋都不这样,你去看《水浒传》就知道。所以,我这本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猥琐的,不管他是正派、反派、什么派。
那个时代,有坏人、恶人、狠人,没有猥琐的。
这是一种审美判断。
问:贾诩,好像有点自私,也很滑头吧?
答:自私,滑头,但不猥琐。表面上看,他没什么坚定的立场。谁请他出谋划策,他就为谁谋划。帮过董卓,也帮过刘协;帮过张绣,也帮过曹操。但这不是投机取巧,是坚守谋士的职业道德。而且,他还有“贾诩三原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先保自己,再帮别人;好话未必说尽,坏事不可做绝。这样的人,怎么会猥琐?他是凉州荒野上孤独的狼,不是国库地窖里的老鼠。
问:郗虑,怎么样?
答:更不猥琐。比如他杀边让:
边让当然想不到,自己竟会被绑架。他更想不到,绑架他的人竟是郗虑。此刻,在这隐秘的墙角,他的头罩被揭开,清楚地看见郗虑面无表情地背着手,浑身上下都是阴森森的杀气。
“郗虑,你把我绑到这里,想干什么?”边让说。
“当然是杀了你。”郗虑冷冰冰地。
“你敢!这是谋杀。”
“那又怎样?”
“光天化日,没有王法了?”
“莫非先生喜欢被当作罪犯公开处决?”
“你好歹也是士人,为什么要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因为士人并不完全相同。”郗虑凛然说道,“有豪门之士,也有寒门之士。袁本初他们,就是维护豪门的。只有曹兖州,才能让寒士翻身出头。此其一。又有浮夸之士,也有实干之士,此其二。若只是自命清高,口出狂言,倒也罢了。如果碍事,必当除之。”
“那你总应该知道,士可杀不可辱。”边让说。
“当然,所以才不让你上刑场。到那儿得跪着,现在请坐!”
边让整理了衣冠,两腿张开坐在石墩上,满脸傲然。
“麻利点,不要让先生太痛苦。”郗虑命令卫士。
这可以叫狠毒,叫冷血,但不猥琐。
再说一遍,是否猥琐,是审美判断。

是那个时代最让人向往的地方
问:现在请谈谈你写《曹操》的倾向性。
答:历史小说的倾向性有个前提,那就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事实判断一定要先于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又包括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同意吗?
问:同意,请往下说。
答:东汉末年毫无疑问是乱世。然而正因为乱,就给了很多人以机会,包括乘势而起的天下枭雄,也包括追随辅佐他们的。这里面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谁跟谁,比如关羽死忠刘备,周瑜死忠孙权,都是自选的。自由选择,是那个时代最让人向往的地方。
问:那又怎么样呢?
答:就没有人敷衍了事,个个都尽显风采。反过来也一样。枭雄们在选择部将和谋士时,也不会挑差劲的,哪怕蛮不讲理如董卓,心胸狭窄如袁绍。当然,董卓并不是莽汉,毋宁说智勇双全。袁绍亦非小人,反倒是风度翩翩。他们最终失败,除了因为曹操太厉害,也因为董卓不能适应文官政治,袁绍听不进不同意见。总之他们都不孬,也不怂。这就是事实判断。
问:这个判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意义?
答:就能把战争和权斗写得荡气回肠。
冷兵器时代的决战
其实就是打群架
问:这本书里战争场面多吗?
答:不多,但比较全。有骑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也有将领和将领的单挑,还有水战,都是根据文献记载再合理想象的。比如赤壁之战中的第一战,《三国志·周瑜传》中只有一句话:
初一交战,公(曹操)军败退,引次江北。
怎么打的,怎么败的,都没记载,可不只能想象。
问:凭空想吗?
答:那哪儿成!根据当时舰艇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去想。
问:场面最大的是哪次?
答:汴水之战。这是曹操的首战,而且打了败仗,自己还中了箭。曹洪让马就是在这回。不过,正史记载董卓派出的是徐荣,我改成了吕布。徐荣谁认识?这些地方不必较真。小说嘛!可以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问:写得最简单的呢?
答:官渡之战。前期的酝酿和决策时间很长,后续情节也复杂。但是决战很简单:曹操佯攻他处,带兵到袁绍后营。等到前营受到攻击,他把偷来的幕府大旗一举,喊声:袁绍被擒,帅旗在此,那边就溃不成军,落荒而逃了。
问:这不合理吧?
答:哈哈!实话告诉你,冷兵器时代的决战,其实就是打群架,比的是斗志,尤其是统帅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说的夺帅,指的就是帅旗。帅旗被敌人夺走,战士就斗志全无,只能作鸟兽散。
我这本书中
没有一个人物是猥琐的
问:战争原本充满阳刚之气,权斗就不能吧?
答:也能。我这本书里的权力斗争,同时也是路线斗争。比方说,人事制度应该唯才是举,还是要看门第?曹操成为魏王之后,要不要代汉?围绕这两个焦点展开斗争,即便用了阴谋,格调也不会太低。此其一。
问:二呢?
答:两汉原本就是大气磅礴的时代。鬼鬼祟祟、肮脏下流的权斗,主要发生在明清两代,宋都不这样,你去看《水浒传》就知道。所以,我这本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猥琐的,不管他是正派、反派、什么派。
那个时代,有坏人、恶人、狠人,没有猥琐的。
这是一种审美判断。
问:贾诩,好像有点自私,也很滑头吧?
答:自私,滑头,但不猥琐。表面上看,他没什么坚定的立场。谁请他出谋划策,他就为谁谋划。帮过董卓,也帮过刘协;帮过张绣,也帮过曹操。但这不是投机取巧,是坚守谋士的职业道德。而且,他还有“贾诩三原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先保自己,再帮别人;好话未必说尽,坏事不可做绝。这样的人,怎么会猥琐?他是凉州荒野上孤独的狼,不是国库地窖里的老鼠。
问:郗虑,怎么样?
答:更不猥琐。比如他杀边让:
边让当然想不到,自己竟会被绑架。他更想不到,绑架他的人竟是郗虑。此刻,在这隐秘的墙角,他的头罩被揭开,清楚地看见郗虑面无表情地背着手,浑身上下都是阴森森的杀气。
“郗虑,你把我绑到这里,想干什么?”边让说。
“当然是杀了你。”郗虑冷冰冰地。
“你敢!这是谋杀。”
“那又怎样?”
“光天化日,没有王法了?”
“莫非先生喜欢被当作罪犯公开处决?”
“你好歹也是士人,为什么要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因为士人并不完全相同。”郗虑凛然说道,“有豪门之士,也有寒门之士。袁本初他们,就是维护豪门的。只有曹兖州,才能让寒士翻身出头。此其一。又有浮夸之士,也有实干之士,此其二。若只是自命清高,口出狂言,倒也罢了。如果碍事,必当除之。”
“那你总应该知道,士可杀不可辱。”边让说。
“当然,所以才不让你上刑场。到那儿得跪着,现在请坐!”
边让整理了衣冠,两腿张开坐在石墩上,满脸傲然。
“麻利点,不要让先生太痛苦。”郗虑命令卫士。
这可以叫狠毒,叫冷血,但不猥琐。
再说一遍,是否猥琐,是审美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