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猛在2021年为纪念Vega Pro套胶(国内俗称的银V)诞生十周年,推出了Vega Pro套胶的特别版本——Vega X套胶(国内俗称的天V)。
搜遍了全网都没找到一个关于银V和天V的对比详细测评,干脆直接两款套胶都入手,自己做一个测评。本来买的两张都是MAX厚度,但商家却发了一张2.0的天V过来。考虑到天V是用来打反手的,就不换了,直接贴上测评(测评中会考虑到天V的海绵厚度只有2.0而作出一些相对的调整)。
以下测评中两款套胶简称 V(银V,黑色)和 X(天V,红色)。
1、先来看看V和X的包装上面的简介。上面的图是V,下面的图是X


可以看到,V强调的主要是:旋转、力量、以及安全区域;而X强调的主要是:安全、快速、精准。这几个词语非常关键,我们先记下来,在后面的详细测评讲解中会紧紧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去展开。
2、下面是X的面胶细节,附上一张蝴蝶Dignics05的面胶细节,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3、X的海绵气孔细节。乌漆嘛黑的一片也看不出来一些什么 哈哈

4、V和X的面胶细节对比。可以明显看出X的面胶更加鲜亮、更加润泽,颗粒感和果冻感十足;相反V的面胶就显得 较为暗哑。


5、V和X的齿粒对比。可以看出V的齿粒排列比X更稀疏。虽然两者的齿粒形状都是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但X的齿粒
的下端(连接海绵的部分)明显更加粗壮,导致整个视觉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矩形(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在后面 的详细测评中也会重点提到)。

6、尽管这张X的海绵只是2.0的厚度,但在涂上了2层红双喜15号无机胶水之后居然达到了73.5克的重量。除去1.5 克左右胶水的重量,仍然重达72克;在贴上板面尺寸为 158x181 的 奥恰洛夫ALC之后的重量为50.7克。




下面进入正式测评环节。
正如V的包装上面的介绍,V设计初衷主要追求的是 旋转、力量、安全区域。V诞生于40mm赛璐珞时代,那个时候V确实是一个很牛的存在。无论 旋转、力量、弧线、容错性、控制、以及耐用度,在外套里面均都属于较为上乘的。在一两百块钱这个区间的外套中,V可以说是一款非常综合全面套胶,有着相当高的性价比,因此也受到了国内不少乒乓球爱好者的青睐。
在进入40+时代之后,一直到如今的40+ABS时代,40+球带来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球的速度下降,另一个是更难打出有质量(力量)的球。 而对于球的旋转强度来说,对于外套的影响却好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夸张,原因是虽然球的体积增大了,但同时速度也变慢了,球停留在球拍上的时间以及让我们去摩擦加转的时间也相应变长了。至于有很多小伙伴们说:不对喔,我一直都在打狂飙,感觉球的旋转和二跳好像真的变弱了喔!...... 那究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乒乓球反胶套胶的制造旋转的原理都基本相同,就是利用击球时通过来球的能量冲击让面胶变形,然后依靠面胶下面的齿粒的形变做功拨动面胶,最终使面胶达到拉扯来球并加转的效果。看到这里有许多小伙伴又会问:那为什么狂飙能通过薄摩擦(俗称的挂球,或者叫拉薄皮)把球蹭得很转呢?难道拉转不是靠面胶的粘性吗??? 首先说明的是,薄摩擦、挂球、拉薄皮,这些并非是狂飙这一类粘性胶皮的专利,用外套同样也可以蹭得很转很转。我们总觉得自己拉球拉得很轻、拉得很薄,球就应该只会停留在面胶的表面而不会陷进去打到里面的齿粒,其实这是不对的,小伙伴们可以把自己的球拍放在桌面上,用自己的手指轻轻按压在胶面上然后滑动,感受一下是否可以摸到下面的颗粒。我们总认为自己拉球的时候蹭得很薄,力量就很轻,但相对于套胶来说,其实这样的触球力量就像我们的手指,已经足以把球”顶“进去套胶里面,触动面胶下面的齿粒,从而让齿粒做功,把球拉扯出旋转。 如果有哪位小伙伴打过表面已经完全氧化没有了粘性的狂飙,就会知道要想让狂飙吃住球,就必须使劲往前撞;就算想拉薄皮去摩擦,都要略往前发力把球顶着去摩擦才能保证吃住球。
由此可见粘性显然并不是能够摩擦住球的主要因素也不是唯一因素。粘性最主要的作用更多的是把球”停“住或者说是把球”卡“住,以及配合齿粒和面胶,共同做功去制造出多变的旋转和弧线。面胶在经过硫化处理、表面拥有了粘性之后,胶面也会跟着相对变硬,在搓球、摆短、以及挂球的时候,套胶更容易形成一个更稳定的平面,可以把球瞬间”停“住或者”卡“,使球不容易乱冒,大大增强容错性和控制性,使我们更容易加转以及拉出自己想要的旋转和弧线。
而外套不同,外套的海绵普遍弹性和通透性好,只要面胶能够提供足够的韧性和强度,通过面胶的韧性去收缩抓球并配合海绵的弹性,即能打出速度快、旋转强、又有力量的球。 用狂飙,需要发力去拉扯球,具体就是通过膨胀剂把海绵灌开以及把面胶拉扯开了之后,先通过身体往前发力把球撞进去之后,再顶着球去发力拉扯,把旋转扯出来。扯出来的球旋转强烈、质量重、二跳前冲猛烈、伴随着诡异的弧线。若海绵和面胶没有灌开的话就会感觉整块套胶发死、吃球不够深、击球感不舒服、自然也就难以拉出高质量的球。虽然狂飙的优点如此突出,但缺点也同样突出——由于狂飙需要通过拉扯打出质量,因此用狂飙你首先不能纯撞击。狂飙纯撞击的话没弧线没速度打过去的球也没二跳;所以若想用狂飙打出质量,你就必须用很大的动作(相对外套而言)很大的发力,甚至整个身体的力量都要用上;并且你不能一看到球过来了伸手就去打,你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站位,去找球的下降期的落点位置,然后合着来球往下坠的那股力量,这个时候你才能自己发力把球拉扯过去。
因此狂飙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需要较大动作才能打出质量、节奏和衔接相对较慢、无法打出一些很突然的速度变化、对基本功的要求高、对身体消耗也大。
所以,说了这么一大堆之后,到底想说些什么呢?
回归我们上面的话题——现在40+ABS时代,感觉狂飙拉出来的球旋转变弱了,包括我们国内的解说员在解说比赛的时候也是曾经多次提及这个问题。狂飙以往的那种强劲的二跳以及诡异的弧线随着旋转的减弱之后开始变得略显直来直去,过去的球也越来越不够”贼“了,但你却说对于外套的影响没那么夸张???
其实这种旋转减弱的情况是因为在进入40+时代之后球的速度变慢,红双喜为了提升出球速度而把狂飙的粘性减弱了。反正粘性不需要太强,保留到还能摩擦住球的程度就好!然后就是通过灌油,把海绵和面胶一撑开,让面胶和海绵有了张力和韧性之后就跟外套的性质一样,当作外套那样打。但问题是,狂飙依然是狂飙,外套通过面胶和海绵的一体性的配合收缩抓球,然后小动作寸劲发力即能打出质量,这个是狂飙无法比拟,要知道狂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产物了。 这个时候有小伙伴又会说:狂飙的单板质量还有它的容错性在目前依然很好啊,无论专业还是业余,也一样非常合适啊! 就是得灌个胶灌个油,麻烦一点点而已嘛! 我承认,灌爆了油之后的狂飙,单板质量依然是势不可挡,但是灌油需要面临套胶寿命大幅度缩短的问题,你不仅要买掏钱套胶,还得掏钱买油之类的;而且现在粘性降低之后的狂飙(尤其是蓝海棉国狂),胶面极其容易氧化,就算灌油没有让套胶报废,那娇贵的胶面也足以让整张套胶很快就退休。所以最后总结的是:40+ABS球的旋转下降,最受影响的更多的是我们狂飙套胶的用户。
上面说了那么多主要为了闸明40+ABS对于套胶的旋转的影响。
然后我们继续讨论V和X的对比。通过两者的齿粒的对比可以发现,V的齿粒的下端(连接海绵的一端)要比上端(连接面胶的一端)更细。不难看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面胶在触球的时候,齿粒更容易倾倒形变,从而增大面胶包裹球的面积以及通过齿粒的形变恢复去拉扯胶面,从而把球加转,达到旋转强的目的;然后又通过较为厚重的面胶,保证在小力量触球的时候(例如摆短、搓球)不容易触及齿粒以及海绵引发弹性,保证了小力量触球时的稳定性和控制性;又通过硬海绵的搭配,让使用者在发力打透了面胶的情况下,提供强硬的支撑,从而让使用者拉扯出旋转和力量,达到旋转以及力量的目的。原理跟狂飙很相似,但两者无论从面胶还是海绵的出发角度来说,又相差甚远。
至于安全区域,实际上就是让面胶和齿粒的形变再配合面胶的摩擦力,让使用者在发力拉扯的时候更容易出旋转,从而让弧线始终保持弯曲,保证上枱以及保证容错性,而并不会因为发力,弧线就马上变得直来直去,失误增多。
在试打环节中V的表现也确实如此,弯曲的高弧线是最大特点。尽管已经是赛璐珞时代的产物,但V的旋转放在现今依然相当不错,在外套里仍然可以排得上中等偏上水准。但如今毕竟已经是40+,V的齿粒设计让它容易产生形变以及旋转的同时,也牺牲了不少的手感精准性以及出球指向性,导致打起来的手感糊糊的,哪怕放在手感如此清晰通透的奥恰ALC上面也是如此;出去的球的弧线也略显飘忽,有时候打出去的球是否会出界、落点如何,这些心里面都感觉略显没数。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正手对练的时候,我连续发力拉五六板,其中就会大概率出现一球是过去的旋转、落点、还有二跳都是略显飘忽的,不仅我自己心里面没有数,就连对面接球的那个人心里面也没数;有时候看着球好像都要出界了,但突然又掉了下来砸在球枱边缘的白线上,而且二跳还非常不规则,对面压根对不上点...... 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这种出球的飘忽感或者叫不扎实感,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虚弹“。
其实个人认为V的这种虚弹还好,也不算特别虚,是在完全可控制范围内的那种虚弹。尤其是发大力的时候,就不要一下子把整张套胶都打穿,就是打到那种难以控制的虚弹差不多要爆发出来了的时候就马上收住,然后发力蹭、发力加转,就好了。
下面会接着更新天V的详细测评以及最后跟银V的对比和总结,请各位先不要插楼 哈~
搜遍了全网都没找到一个关于银V和天V的对比详细测评,干脆直接两款套胶都入手,自己做一个测评。本来买的两张都是MAX厚度,但商家却发了一张2.0的天V过来。考虑到天V是用来打反手的,就不换了,直接贴上测评(测评中会考虑到天V的海绵厚度只有2.0而作出一些相对的调整)。
以下测评中两款套胶简称 V(银V,黑色)和 X(天V,红色)。
1、先来看看V和X的包装上面的简介。上面的图是V,下面的图是X


可以看到,V强调的主要是:旋转、力量、以及安全区域;而X强调的主要是:安全、快速、精准。这几个词语非常关键,我们先记下来,在后面的详细测评讲解中会紧紧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去展开。
2、下面是X的面胶细节,附上一张蝴蝶Dignics05的面胶细节,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3、X的海绵气孔细节。乌漆嘛黑的一片也看不出来一些什么 哈哈

4、V和X的面胶细节对比。可以明显看出X的面胶更加鲜亮、更加润泽,颗粒感和果冻感十足;相反V的面胶就显得 较为暗哑。


5、V和X的齿粒对比。可以看出V的齿粒排列比X更稀疏。虽然两者的齿粒形状都是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但X的齿粒
的下端(连接海绵的部分)明显更加粗壮,导致整个视觉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矩形(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在后面 的详细测评中也会重点提到)。

6、尽管这张X的海绵只是2.0的厚度,但在涂上了2层红双喜15号无机胶水之后居然达到了73.5克的重量。除去1.5 克左右胶水的重量,仍然重达72克;在贴上板面尺寸为 158x181 的 奥恰洛夫ALC之后的重量为50.7克。




下面进入正式测评环节。
正如V的包装上面的介绍,V设计初衷主要追求的是 旋转、力量、安全区域。V诞生于40mm赛璐珞时代,那个时候V确实是一个很牛的存在。无论 旋转、力量、弧线、容错性、控制、以及耐用度,在外套里面均都属于较为上乘的。在一两百块钱这个区间的外套中,V可以说是一款非常综合全面套胶,有着相当高的性价比,因此也受到了国内不少乒乓球爱好者的青睐。
在进入40+时代之后,一直到如今的40+ABS时代,40+球带来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球的速度下降,另一个是更难打出有质量(力量)的球。 而对于球的旋转强度来说,对于外套的影响却好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夸张,原因是虽然球的体积增大了,但同时速度也变慢了,球停留在球拍上的时间以及让我们去摩擦加转的时间也相应变长了。至于有很多小伙伴们说:不对喔,我一直都在打狂飙,感觉球的旋转和二跳好像真的变弱了喔!...... 那究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乒乓球反胶套胶的制造旋转的原理都基本相同,就是利用击球时通过来球的能量冲击让面胶变形,然后依靠面胶下面的齿粒的形变做功拨动面胶,最终使面胶达到拉扯来球并加转的效果。看到这里有许多小伙伴又会问:那为什么狂飙能通过薄摩擦(俗称的挂球,或者叫拉薄皮)把球蹭得很转呢?难道拉转不是靠面胶的粘性吗??? 首先说明的是,薄摩擦、挂球、拉薄皮,这些并非是狂飙这一类粘性胶皮的专利,用外套同样也可以蹭得很转很转。我们总觉得自己拉球拉得很轻、拉得很薄,球就应该只会停留在面胶的表面而不会陷进去打到里面的齿粒,其实这是不对的,小伙伴们可以把自己的球拍放在桌面上,用自己的手指轻轻按压在胶面上然后滑动,感受一下是否可以摸到下面的颗粒。我们总认为自己拉球的时候蹭得很薄,力量就很轻,但相对于套胶来说,其实这样的触球力量就像我们的手指,已经足以把球”顶“进去套胶里面,触动面胶下面的齿粒,从而让齿粒做功,把球拉扯出旋转。 如果有哪位小伙伴打过表面已经完全氧化没有了粘性的狂飙,就会知道要想让狂飙吃住球,就必须使劲往前撞;就算想拉薄皮去摩擦,都要略往前发力把球顶着去摩擦才能保证吃住球。
由此可见粘性显然并不是能够摩擦住球的主要因素也不是唯一因素。粘性最主要的作用更多的是把球”停“住或者说是把球”卡“住,以及配合齿粒和面胶,共同做功去制造出多变的旋转和弧线。面胶在经过硫化处理、表面拥有了粘性之后,胶面也会跟着相对变硬,在搓球、摆短、以及挂球的时候,套胶更容易形成一个更稳定的平面,可以把球瞬间”停“住或者”卡“,使球不容易乱冒,大大增强容错性和控制性,使我们更容易加转以及拉出自己想要的旋转和弧线。
而外套不同,外套的海绵普遍弹性和通透性好,只要面胶能够提供足够的韧性和强度,通过面胶的韧性去收缩抓球并配合海绵的弹性,即能打出速度快、旋转强、又有力量的球。 用狂飙,需要发力去拉扯球,具体就是通过膨胀剂把海绵灌开以及把面胶拉扯开了之后,先通过身体往前发力把球撞进去之后,再顶着球去发力拉扯,把旋转扯出来。扯出来的球旋转强烈、质量重、二跳前冲猛烈、伴随着诡异的弧线。若海绵和面胶没有灌开的话就会感觉整块套胶发死、吃球不够深、击球感不舒服、自然也就难以拉出高质量的球。虽然狂飙的优点如此突出,但缺点也同样突出——由于狂飙需要通过拉扯打出质量,因此用狂飙你首先不能纯撞击。狂飙纯撞击的话没弧线没速度打过去的球也没二跳;所以若想用狂飙打出质量,你就必须用很大的动作(相对外套而言)很大的发力,甚至整个身体的力量都要用上;并且你不能一看到球过来了伸手就去打,你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站位,去找球的下降期的落点位置,然后合着来球往下坠的那股力量,这个时候你才能自己发力把球拉扯过去。
因此狂飙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需要较大动作才能打出质量、节奏和衔接相对较慢、无法打出一些很突然的速度变化、对基本功的要求高、对身体消耗也大。
所以,说了这么一大堆之后,到底想说些什么呢?
回归我们上面的话题——现在40+ABS时代,感觉狂飙拉出来的球旋转变弱了,包括我们国内的解说员在解说比赛的时候也是曾经多次提及这个问题。狂飙以往的那种强劲的二跳以及诡异的弧线随着旋转的减弱之后开始变得略显直来直去,过去的球也越来越不够”贼“了,但你却说对于外套的影响没那么夸张???
其实这种旋转减弱的情况是因为在进入40+时代之后球的速度变慢,红双喜为了提升出球速度而把狂飙的粘性减弱了。反正粘性不需要太强,保留到还能摩擦住球的程度就好!然后就是通过灌油,把海绵和面胶一撑开,让面胶和海绵有了张力和韧性之后就跟外套的性质一样,当作外套那样打。但问题是,狂飙依然是狂飙,外套通过面胶和海绵的一体性的配合收缩抓球,然后小动作寸劲发力即能打出质量,这个是狂飙无法比拟,要知道狂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产物了。 这个时候有小伙伴又会说:狂飙的单板质量还有它的容错性在目前依然很好啊,无论专业还是业余,也一样非常合适啊! 就是得灌个胶灌个油,麻烦一点点而已嘛! 我承认,灌爆了油之后的狂飙,单板质量依然是势不可挡,但是灌油需要面临套胶寿命大幅度缩短的问题,你不仅要买掏钱套胶,还得掏钱买油之类的;而且现在粘性降低之后的狂飙(尤其是蓝海棉国狂),胶面极其容易氧化,就算灌油没有让套胶报废,那娇贵的胶面也足以让整张套胶很快就退休。所以最后总结的是:40+ABS球的旋转下降,最受影响的更多的是我们狂飙套胶的用户。
上面说了那么多主要为了闸明40+ABS对于套胶的旋转的影响。
然后我们继续讨论V和X的对比。通过两者的齿粒的对比可以发现,V的齿粒的下端(连接海绵的一端)要比上端(连接面胶的一端)更细。不难看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面胶在触球的时候,齿粒更容易倾倒形变,从而增大面胶包裹球的面积以及通过齿粒的形变恢复去拉扯胶面,从而把球加转,达到旋转强的目的;然后又通过较为厚重的面胶,保证在小力量触球的时候(例如摆短、搓球)不容易触及齿粒以及海绵引发弹性,保证了小力量触球时的稳定性和控制性;又通过硬海绵的搭配,让使用者在发力打透了面胶的情况下,提供强硬的支撑,从而让使用者拉扯出旋转和力量,达到旋转以及力量的目的。原理跟狂飙很相似,但两者无论从面胶还是海绵的出发角度来说,又相差甚远。
至于安全区域,实际上就是让面胶和齿粒的形变再配合面胶的摩擦力,让使用者在发力拉扯的时候更容易出旋转,从而让弧线始终保持弯曲,保证上枱以及保证容错性,而并不会因为发力,弧线就马上变得直来直去,失误增多。
在试打环节中V的表现也确实如此,弯曲的高弧线是最大特点。尽管已经是赛璐珞时代的产物,但V的旋转放在现今依然相当不错,在外套里仍然可以排得上中等偏上水准。但如今毕竟已经是40+,V的齿粒设计让它容易产生形变以及旋转的同时,也牺牲了不少的手感精准性以及出球指向性,导致打起来的手感糊糊的,哪怕放在手感如此清晰通透的奥恰ALC上面也是如此;出去的球的弧线也略显飘忽,有时候打出去的球是否会出界、落点如何,这些心里面都感觉略显没数。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正手对练的时候,我连续发力拉五六板,其中就会大概率出现一球是过去的旋转、落点、还有二跳都是略显飘忽的,不仅我自己心里面没有数,就连对面接球的那个人心里面也没数;有时候看着球好像都要出界了,但突然又掉了下来砸在球枱边缘的白线上,而且二跳还非常不规则,对面压根对不上点...... 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这种出球的飘忽感或者叫不扎实感,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虚弹“。
其实个人认为V的这种虚弹还好,也不算特别虚,是在完全可控制范围内的那种虚弹。尤其是发大力的时候,就不要一下子把整张套胶都打穿,就是打到那种难以控制的虚弹差不多要爆发出来了的时候就马上收住,然后发力蹭、发力加转,就好了。
下面会接着更新天V的详细测评以及最后跟银V的对比和总结,请各位先不要插楼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