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24贴子:411,744
  • 13回复贴,共1

薛家院与蘅芜苑的地理方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薛家院与蘅芜苑的地理方位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2-11-28 09:09回复
    关于薛家是贾府之外的独立宅院,再补充一个地理方位方面的实证
    关于薛家早在第18回就已经搬离贾府,此后一直居住于贾府之外的独立宅院,再补充一个地理方位上的原文实证:
    原文之一: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甲戌侧批:补明,使观者如身临足到。】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甲戌侧批:园中诸景,最要紧是水,亦必写明方妙。余最鄙近之修造园亭者,徒以顽石土堆为佳,不知引泉一道。甚至丹青,唯知乱作山石树木,不知画泉之法,亦是恨事。脂砚斋。】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第16回)
    原文之二: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众人咤异:“这股水又是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庚辰侧批:于怡红总一园之看,是书中大立意。】从那墙下出去。”众人听了,都道:“神妙之极!”(第17回)
    ——大观园虽然是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带有行宫性质的苑囿,产权上属于荣国府,但将原宁国府后花园——会芳园也囊括了进去。而且以上两段原文已经充分说明,大观园已经向东延伸到宁国府的东北角,将整个宁国府北部从西到东都占全了:
    第一,所谓“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说明原会芳园、现大观园的水源(即沁芳闸)是位于宁国府东北角的“北拐角墙下”。为何是宁国府东北角,而不是宁国府西北角?因为在修建大观园的过程中,已经把界断宁荣二宅的小巷给拆除了。也就是说,位于小巷两侧的原荣国府东北角和原宁国府西北角,都已经被拆掉了,现在整个贾府只剩下两个“北拐角墙”,即荣国府西北角和宁国府东北角。而作者的行文恰恰是先提及拆除小巷,再提及这个“北拐角墙”。这时候,原宁国府西北角的拐角墙已经不存在了,此处只剩下一字型的北界墙。如果作者说的水源地是指这个位置,为何不改个名字,还叫它“北拐角墙”?足见,这个“北拐角墙”只能是指目前还存在的宁国府东北角!
    第二,所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这个“闸”就是指大观园的水源闸口,即沁芳闸。活水进入大观园以后,首先达到的是位于大观园东北部的蘅芜苑之萝港石洞,然后在东北山坳里穿行,流到稻香村。这也同样说明沁芳闸一定是位于大观园的东北角,也就是在宁国府东北角的“北拐角墙下”。因为假设“北拐角墙”是指原宁国府西北角,活水进来以后就应该首先流经大观园正北或北部偏西的位置,而不会是首先到达大观园东北部。所以,这也说明原会芳园、现大观园的东界,一直向东延伸到宁国府的东北角,把整个宁国府北部都从西到东都占全了。
    众所周知,薛家是位于整个贾府的“东北上”方位,大观园有东南角门与薛家相通,专供薛姨妈、宝钗等女眷往来(第78回宝钗的原话是:“我在园里,东南上小角门子就常开着,原是为我走的,保不住出入的人就图省路也从那里走,又没人盘查”)。既然大观园的东界已经延伸到宁国府东北角的“北拐角墙下”,把整个宁国府北部都从西到东都占全了,而薛家又在大观园以东,那当然只能说明薛家是贾府之外的独立宅院,比宁国府的位置还要更靠东!所以,事实很清楚,薛姨妈一家早在第18回就已经搬离贾府,此后一直居住在位于贾府外部“东北上”方位的独立宅院中。拥林派所恶意捏造的所谓“薛家赖在贾府不走”云云,纯属谎言谬论。事实上,真正一直到死都赖在贾府不走的恰恰是林黛玉,而不是宝钗和薛家!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2-11-28 09:10
    回复


      IP属地:广东3楼2022-11-28 19:54
      回复
        未完待续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11-28 20:34
        回复


          IP属地:四川5楼2022-11-30 18:32
          收起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2-11-30 18:38
            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1:34:38
              先看看图,有空我再专门写文章具体说明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1:40:40
              大观园主要是由原荣国府东大院和原宁国府会芳园两部分构成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2:58:04
              薛府是在大观园东面,蘅芜苑是在大观园东北部,如果大观园是开东北角门则距离最近,但因为有大主山阻挡,宝钗不便于经常翻山,所以走东南角门最方便。这样一来,宝钗每次都要路过怡红院附近,因此第34回林黛玉守在怡红院附近东张西望,见宝钗进园,便嘲笑宝钗脸上有泪痕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3:08:39
              会芳园的结构就是东山西水,大观园的基本布局不变,也还是东山西水。会芳园的水源闸口是在东北角的北拐角墙下,大观园修建后,这里改叫沁芳闸桥。会芳园的水流叫若耶之溪,大观园改叫沁芳溪。会芳园的大主山在东南部,东北部是一个山坳,若耶之溪从一个石洞里穿流进一个背阴的谷地。大观园建成后,这个石洞被命名为萝港,这个背阴的谷地被命名为蓼汀花溆。蘅芜苑就在蓼汀花溆的北岸高地上,连接大主山余脉。蓼汀花溆的南岸有凹晶溪馆,南岸山脊上是凸碧山庄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3:16:34
              会芳园横贯整个宁国府北部,但西部一带一直向南延伸至宁国府西南角,这里有通街大门。这个西南一角有天香楼、凝曦轩、逗蜂轩、丛绿堂等建筑群。而北部主体部分,西北有临水之轩,东南有依山之榭。大观园建成后,会芳园北部主体部分被囊括进大观园,但西南一角仍然保留给宁国府。庚辰本提及这部分,则写作“彙芳园”。“彙”与“会”相通,“彙芳园”其实还是“会芳园”,可以理解为大观园建成后会芳园的剩余部分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3:21:29
              会芳园的通街大门是第69回贾琏为了给尤二姐出殡而开的,但在第13回秦可卿出殡时也走了这个通街大门。这里时序有颠倒,因为早稿中第13回死的是贾敬,二尤故事紧接在贾敬死后,秦可卿之死却是在第75回,秦可卿本来死在尤二姐之后。今稿把秦可卿之死改在第13回,变成死在尤二姐之前了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3:26:53
              贾赦在今稿中是贾母长子,却在荣国府东南角另院居住,跟荣国府其余部分隔断。但早稿中,贾赦却是宁国府的人,乃是贾敬的胞弟。连带贾琏、王熙凤也都是宁国府的人。早稿的贾赦院在宁国府西南部,西边隔墙就是彙芳园,所以山石树木都从彙芳园中隔断过来。今稿把贾赦院移动到荣国府东南角,但仍然说这里的山石树木从荣国府一座花园隔断过来,这实际上是早稿遗痕。因为按今稿的位置,贾赦院的西墙外应该是荣国府的正南中轴线,不该有花园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3:33:34
              最有意思的是梨香院,按今稿叙述,这里先是荣国公暮年养静之院,然后是薛家居住,修建大观园以后给女伶们居住,尤二姐死后停灵也在此处。尤二姐死后停灵到梨香院,这本身已经比较怪了,更奇怪的是贾琏嫌后街出灵不好看,于是在对着梨香院的正墙上开了一个通街大门。但按今稿,梨香院南面就是大观园,有大观园的南北界墙挡着,再往南又有贾赦院的北墙阻挡,如何能是正墙上开个大门就能通街?所以,梨香院的位置必定是被作者改动过。我认为,梨香院在早稿中的位置,原本是在宁国府西北角,位于会芳园之内。向南正好就对着彙芳园的天香楼建筑群,贾琏在天香楼建筑群以南的正墙上开个门,尤二姐出殡就可以从梨香院到彙芳园走一个南北向的直线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3:45:35
              为什么梨香院原本是在会芳园的西北角?为什么尤二姐死后会停灵在梨香院?因为早稿中,尤二姐、尤三姐很可能并不是尤氏的妹妹,而是两个女伶。她们也不是贾府的女伶,而是薛家带来的家庭戏班子中的女伶。梨香院就是专门用来安置薛家女伶的地方,最初与荣公暮年养静之院并不是同一个地方,但距离很近。按早稿,薛家是住在荣国府东北角的荣公暮年养静之院,薛家带来的家班则被安置在会芳园西北角的梨香院。两处都有后门通后街,因此薛蟠、宝钗从居所来往梨香院十分方便,宝钗的冷香丸也是埋在梨香院的梨树下。尤二姐后来给薛蟠赠给贾琏做妾,又被王熙凤害死,死后自然停灵在尤二姐生前居住过的梨香院。今稿改变了二尤的身份,梨香院后来改给大观园十二官居住,薛家戏班的另一个家伶——椿龄,也改名叫龄官,算到了十二官之中。但梨香院与宝钗的多重关联是曹雪芹不愿意割舍的,所以把梨香院移动到了荣国府东北角,索性与荣公暮年养静之院合并。这就造成了第18回薛家必须搬家,给十二官腾地方的局面。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13:51:28
              梨香院谐音“离相愿”,对应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出家的“虽离别亦能自安”。而且,梨花喻雪,本来就是古诗文中的常态。梨香院又与梨园相通,与戏剧行当关联。而梨园祖师爷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梨园的祖师奶奶就是杨贵妃。杨贵妃死后的埋玉之所也是马嵬坡的梨树下。梨香院与宝钗、与杨妃、与女伶都有密不可分的意象联系。而且宝钗又恰恰是最博知于戏文的女性。所以梨香院最初的定位就应该是安置薛家女伶之所。



              IP属地:四川7楼2022-12-03 18:42
              收起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2-12-03 18:48
                回复
                  再说林黛玉芙蓉签的批判反思意义1
                  《红楼梦》第63回写群芳抽取花名签。其中,林黛玉抽得的是芙蓉签。签上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另一面则是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曹雪芹用这句“莫怨东风当自嗟”来评判林黛玉的一生,明显是在强调黛玉的悲剧纯属咎由自取,带有非常强烈的批判、反思意味。很显然,正因为林黛玉太过于重名重利,热衷于“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之类的世俗荣耀,才导致了二玉最终的分道扬镳。黛玉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她自己过重的名位心所致。故此,她没资格怨怪别人,只能检讨反思她自己。又由于林黛玉在书中象征了作者昔日那个追逐世俗名位的阴暗自我,所以曹雪芹对黛玉的这一批判反思,其实也是在检讨、反思他自己。《红楼梦》也正通过对黛玉形象的批判,揭示了一味重名重利、情痴情迷,对于人性的戕害。
                  拥林派自然很愿意承认脂评本《红楼梦》的本意是要批判、反思林黛玉的。由于“莫怨东风当自嗟”最早是语出宋代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之二》(以下简称《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所以,过去拥林派红学在解析林黛玉的芙蓉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把焦点转移到“红颜胜人多薄命”这一句之上,而恰恰回避掉曹雪芹所引用的那句“莫怨东风当自嗟”。意谓《红楼梦》不是在批判和否定黛玉,而是在夸赞黛玉是“红颜胜人”,才貌胜过其他女子。比如,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的初版,就认为“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本身不重要,只是因为隐藏上句“红颜胜人多薄命”。但这种刻意转移焦点的解读,其错误却是一望可知的。因为欧阳修的《明妃曲》其实跟芙蓉花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红楼梦》中的这句“莫怨东风当自嗟”并不是直接引用自欧阳修的《明妃曲》,而是直接取自明代朱朴《集句拟少陵秋兴八首之五》(以下简称《集句》)。而且曹雪芹引用这句“莫怨东风当自嗟”来评价林黛玉,也是有意针对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以下简称《下第后》)中的“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一句予以反用!
                  按,花名签又叫“占花名”。依照《红楼梦》第63回所写,每位女子都被比喻为某种特定的花,花名签上的题诗也一定是围绕着这种花来的。比如,宝钗牡丹签题曰:“任是无情也动人”,就是语出唐代罗隐的《牡丹花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探春的杏花签题曰:“日边红杏倚云栽”,则语出唐代高蟾《下第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李纨的老梅签题曰:“竹篱茅舍自甘心”,语出宋代王淇《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湘云的海棠签题曰:“只恐夜深花睡去”,语出宋代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麝月荼蘼签题曰:“开到荼蘼花事了”,语出宋代王淇《春暮游小园》:“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香菱并蒂花签题曰:“连理枝头花正开”,语出宋代朱淑真《落花》:“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袭人桃花签题曰:“桃红又是一年春”,语出宋代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原诗都与花名签上标注的特定品种的花卉相关,要么是在标题上直接点出,要么就是在诗句中直接挑明。稍微含蓄一点的,也是借“并蒂”与“连理”的寓意相通而发生关联。但欧阳修的《明妃曲》却跟黛玉所抽得的芙蓉花毫不相干。其全文如下: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欧阳修《明妃曲》从标题到内容,都与林黛玉所抽取的芙蓉花完全沾不上边。足见,《红楼梦》中的这句“莫怨东风当自嗟”,绝对不是直接从欧阳修《明妃曲》引用过来的,而一定是取自将“莫怨东风当自嗟”与芙蓉花联系起来的前人作品。这就是明代朱朴的《集句》。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2-12-05 18:16
                  回复
                    再说林黛玉芙蓉签的批判反思意义2
                    朱朴《集句》全文如下:
                    海燕西飞白日斜,城头落日起悲笳。
                    归鸿欲度千门雪,奉使虚随八月槎。
                    钟鼎山林各天性,凤笙龙管是谁家。
                    芙蓉生在秋江上,莫怨东风当自嗟。
                    所谓“集句”,即“谓辑前人诗句以成篇什”,也就是将前人不同作品中的诗句截取出来,重新排列组合成一首新作品。这是古人常玩的一种风雅游戏,需要对古诗词非常熟悉,才能玩得起。朱朴《集句》也是这么一首截取前人诗句,进行重新组合的新作品。其中,“莫怨东风当自嗟”是取自欧阳修的《明妃曲》,而“芙蓉生在秋江上”则是取自高蟾《下第后》。后者全文如下: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下第后》是他在科举考试失利后写给礼部侍郎高湜的一首干谒诗。因为唐代科举取士漏洞很多,皇亲国戚、权贵子弟很容易凭关系、走后门而被优先录取。所以,高蟾将这些幸运儿比作了“天上碧桃”、“日边红杏”,羡慕他们有捷径可走。而相比之下,高蟾自己就只能凭个人本事,慢慢等待机遇。但高蟾表示,自己只是羡慕前者,并不怨恨这种不公。所以,高蟾又自比为秋天开的木芙蓉,承认自己命中注定是无法春光先占的,只能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那么,高蟾这朵秋江“芙蓉”何时才能绽放呢?言下之意,自然是全靠高侍郎您的提携了。因此,在高蟾《下第后》中,所谓“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具体的意思就是说他还对经济仕途抱有很高的热望,不会怨恨别人捷足先登。
                    而到了朱朴《集句》中,“芙蓉生在秋江上”与“莫怨东风当自嗟”两句被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对高蟾原诗“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的有意反用,变成了对“芙蓉”的一种告诫和讽刺:既然你不过是一朵秋江芙蓉,又何苦跟别人一起争夺名位、抢占春光呢?别再抱怨人家挤兑了你,还是检讨、反省一下你自己吧。事实上,朱朴《集句》就是围绕着“仕”与“隐”、“穷”与“达”这个主题来截取前人诗句的。比如,“海燕西飞白日斜”,语出唐代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归鸿欲度千门雪”,语出唐代李颀《寄司勋卢员外》:“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奉使虚随八月槎”,语出唐代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钟鼎山林各天性”,语出唐代杜甫《清明二首》:“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凤笙龙管是谁家”,语出元代赵孟頫《溪上》:“锦缆牙樯非昨梦,凤笙龙管是谁家。”这些诗句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就是眼看着别人飞黄腾达、春风得意,享不尽荣华富贵,作诗人自己却颠沛流离、命乖运蹇,全然是受苦受穷的命数。所以到了末句“芙蓉生在秋江上,莫怨东风当自嗟”,其实也就是警示自己:趁早死了名利这条心吧,你命当如此,怨恨别人根本没用!这样来看,朱朴《集句》用欧阳修的“莫怨东风当自嗟”替换了高蟾的“不向东风怨未开”,就等于是很巧妙地把高蟾原诗的意思正好给翻转过来了。高蟾原诗是干谒诗,作诗人是渴望凭借跟权贵拉关系而进身上位的。朱朴《集句》则变成自我讽劝,告诫自己内心的“芙蓉”:你还想追求名位吗?拉倒吧!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22-12-05 18:16
                    回复
                      再说林黛玉芙蓉签的批判反思意义3
                      很显然,欧阳修《明妃曲》本身是跟芙蓉花毫不相干的,能将“莫怨东风当自嗟”与芙蓉花挂钩的,正是朱朴《集句》中的这句“芙蓉生在秋江上,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话也恰恰是对高蟾《下第后》中所谓“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的有意反用。而《红楼梦》中的这句“莫怨东风当自嗟”,明显是受朱朴《集句》的启发,也是对高蟾“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的有意反用。曹雪芹可从来没有强调林黛玉“红颜胜人多薄命”的意思,恰恰相反,曹雪芹是意在告诫黛玉不应该重名重利、渴求世俗名位,以至于让二玉之情最终破灭。所以,《红楼梦》“莫怨东风当自嗟”来评判林黛玉的一生,根本就不是对黛玉的赞美和夸耀,而实是对黛玉的批判与反思!拥林派试图绕开“莫怨东风当自嗟”,把焦点转移到“红颜胜人多薄命”上面去,很明显是走错了方向、弄反了文意!
                      实际上,曹雪芹自己对高蟾《下第后》也是非常熟悉,很喜欢化用和反用的。比如,第63回探春杏花签上的“日边红杏倚云栽”,就是出自高蟾此诗。第40回湘云《牙牌令》中也引用了这句“日边红杏倚云栽”。第5回《虚花悟》中提及元春、探春后来皆短寿而亡:“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亦是化用自“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天上夭桃盛”,具体指元春做了皇妃。“云中杏蕊多”,具体指探春后来做了王妃。因为元春、探春皆短命,没有“把秋捱过”,所以是:“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又是对“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形成了反用。正因为曹雪芹自己就非常喜欢化用和反用高蟾《下第后》,所以他顺着朱朴《集句》的跟脚,借用欧阳修的“莫怨东风当自嗟”,对“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也进行了一次反用,从而对林黛玉的名位心给予了深切的批判反思和自我检讨。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22-12-05 18:18
                      回复


                        IP属地:四川12楼2022-12-08 0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