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的神秘父子
在历史系的课堂里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头发稀疏的中年人用轮椅推着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子走到了教室最左边的第一排。父亲弯下腰伸出双手将儿子从轮椅上拉起来,父亲慢慢地后退,儿子一摇一摆蹭到座位旁,将双手放在父亲的掌心里,父亲的另一只手将椅子放下。儿子深深地吸了口气。上百斤的重量重重地压在了椅子上。待儿子坐下,父亲也坐在了他的旁边,然后习惯性地用手捋了捋头顶滑下来的银丝。同样款式的眼镜,同样朴素的上衣,同样专注的目光。一瓶水,两个本,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一天的复旦生活。
“庄索远是谁?”
“你指的是每次都和他爸爸一起来上课的那个坐轮椅的男生吧。知道那个人。”
“毕竟他的身体情况比较特殊,行动也不方便,而且每次课都和爸爸一起来,而且每次都坐在教室入口第一排的最左边,所以比较显眼啊。”
“在现在这个重视经济的时代里,很少有人这么关心学术问题了,他一个残疾人能这样做,很震撼我,和他对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几个历史系的同学和记者这样谈论着父子俩。
“这种精神我自己都很钦佩,很感动。我也和他们聊了一下,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不是考大学,就是凭兴趣。做父亲也不容易,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他完全可以选择做别的工作,去赚钱什么的。他们是有追求的。”历史系的黄洋老师这样告诉青年的记者。
上学是我童年的梦,教育让我成长
由于母亲的过度操劳,小索远整整提前了两个月降临这个世间。作为虔诚的基督徒,索远的父母还是非常感谢上帝送给了他们这个过早来到世上的男孩。但上帝却让这小小的生命过早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生死挣扎。两次病危,两次抢救,小小的生命算是保住了,但损坏了的脑部神经却无法治愈了。
“家、医院、亲戚家” 三点一线,便成为索远简单的童年生活。
“非常简单。”索远反复强调着。
“这孩子又来了”索远调皮地学着当年医生的口气。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听开私人诊所的祖父讲历史故事,但在小索远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
“我是渴望上学的。”10岁之前连一天幼儿园托儿所都没去过的索远很想推开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十岁十周岁。”他反复强调着。
索远曾经这样问过祖父:“他们为什么整天背着包,每天这个时间他们出去干什么?”祖父回答:“去上学。”
“上学是什么?”
“上学是老师帮你上课。”
“那上课又是什么?”
祖父只能这样搪塞索远:“等以后有机会你就知道了。”
即便是今天回忆起当年上学,记者依稀能从他的脸上看见当年小索远的欢欣鼓舞。
“第一天上学,妈妈让我和其他小朋友那样,把铅笔盒拿出来,我就把铅笔盒拿出来。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完我,让同学们照顾我。回到座位上后,老师开始讲课。我当时真的什么都不懂,大概只有三岁的智商,老师一开始讲课,我就笑,从头到尾笑个不停,你知道吗我以为老师实在讲滑稽。”庄索远回忆着第一天上学时的尴尬记忆。
“刚开始上学的我,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非常的霸道,我说要这个,别的同学就要把那拿过来。虽然我比他们都大五岁多,但我却像个小弟弟。”
由于行动的不便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活在温室里的索远异常的幼稚与单纯,脑子里连纪律的概念都没有,更不要提什么人情世故。有些老师脾气好体谅着他。可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师却难以容忍索远的“胡闹”。
一位教美术的老老师曾经问索远:“让父亲查查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把上课看成是在听滑稽戏的孩子当然不会在乎这就话,接着哈哈大笑。老师接着又说:“我看你脑子真的有问题。”
从一开始的听打铃会哭,到后来的专注听讲,从一开始的把头藏在桌子底下,到后来的写字朗读,从一开始的因“三八线”问题被女生揪头发,到后来的交到谈天说地的好朋友,教育给索远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让他从孤独走向开朗,从幼稚走向成熟。
索远还有不服输的一面:作课堂作业大概是最让索远头痛的事。 “别人十分钟做完了,我一节课做不完,课间休息还在做。”“我是个死脑筋的孩子。”老师已经帮他减了量,可他还按原量做。“那时候就觉得不累。真是个死脑筋。”他这样“批评”着自己。
在索远的记忆中他和其他人的不同就是“他们能上体育课,仅此而已”,如果不上学,整个人会。
我们拜访了父子二人的家,他们的家就在父亲学校的教工宿舍里。公厨房和厕所两家人共用,吃饭的房间挂着索远最早的作品。索远的房间里最引人的莫过于堆满了的书籍,俨然一个小型的历史资料室,书桌上的最外边是每天都需要翻看的书,世界通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罗多德的历史等等。书桌的右边的书架上摆满了中外的美术史的书籍。在他的书房里,我们看到了堆满半间房间的画板。另外的半间房子被一张定做的超大型画桌占据着,上面堆满了画纸、画笔、颜料。
在历史系的课堂里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头发稀疏的中年人用轮椅推着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子走到了教室最左边的第一排。父亲弯下腰伸出双手将儿子从轮椅上拉起来,父亲慢慢地后退,儿子一摇一摆蹭到座位旁,将双手放在父亲的掌心里,父亲的另一只手将椅子放下。儿子深深地吸了口气。上百斤的重量重重地压在了椅子上。待儿子坐下,父亲也坐在了他的旁边,然后习惯性地用手捋了捋头顶滑下来的银丝。同样款式的眼镜,同样朴素的上衣,同样专注的目光。一瓶水,两个本,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一天的复旦生活。
“庄索远是谁?”
“你指的是每次都和他爸爸一起来上课的那个坐轮椅的男生吧。知道那个人。”
“毕竟他的身体情况比较特殊,行动也不方便,而且每次课都和爸爸一起来,而且每次都坐在教室入口第一排的最左边,所以比较显眼啊。”
“在现在这个重视经济的时代里,很少有人这么关心学术问题了,他一个残疾人能这样做,很震撼我,和他对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几个历史系的同学和记者这样谈论着父子俩。
“这种精神我自己都很钦佩,很感动。我也和他们聊了一下,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不是考大学,就是凭兴趣。做父亲也不容易,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他完全可以选择做别的工作,去赚钱什么的。他们是有追求的。”历史系的黄洋老师这样告诉青年的记者。
上学是我童年的梦,教育让我成长
由于母亲的过度操劳,小索远整整提前了两个月降临这个世间。作为虔诚的基督徒,索远的父母还是非常感谢上帝送给了他们这个过早来到世上的男孩。但上帝却让这小小的生命过早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生死挣扎。两次病危,两次抢救,小小的生命算是保住了,但损坏了的脑部神经却无法治愈了。
“家、医院、亲戚家” 三点一线,便成为索远简单的童年生活。
“非常简单。”索远反复强调着。
“这孩子又来了”索远调皮地学着当年医生的口气。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听开私人诊所的祖父讲历史故事,但在小索远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
“我是渴望上学的。”10岁之前连一天幼儿园托儿所都没去过的索远很想推开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十岁十周岁。”他反复强调着。
索远曾经这样问过祖父:“他们为什么整天背着包,每天这个时间他们出去干什么?”祖父回答:“去上学。”
“上学是什么?”
“上学是老师帮你上课。”
“那上课又是什么?”
祖父只能这样搪塞索远:“等以后有机会你就知道了。”
即便是今天回忆起当年上学,记者依稀能从他的脸上看见当年小索远的欢欣鼓舞。
“第一天上学,妈妈让我和其他小朋友那样,把铅笔盒拿出来,我就把铅笔盒拿出来。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完我,让同学们照顾我。回到座位上后,老师开始讲课。我当时真的什么都不懂,大概只有三岁的智商,老师一开始讲课,我就笑,从头到尾笑个不停,你知道吗我以为老师实在讲滑稽。”庄索远回忆着第一天上学时的尴尬记忆。
“刚开始上学的我,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非常的霸道,我说要这个,别的同学就要把那拿过来。虽然我比他们都大五岁多,但我却像个小弟弟。”
由于行动的不便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活在温室里的索远异常的幼稚与单纯,脑子里连纪律的概念都没有,更不要提什么人情世故。有些老师脾气好体谅着他。可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师却难以容忍索远的“胡闹”。
一位教美术的老老师曾经问索远:“让父亲查查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把上课看成是在听滑稽戏的孩子当然不会在乎这就话,接着哈哈大笑。老师接着又说:“我看你脑子真的有问题。”
从一开始的听打铃会哭,到后来的专注听讲,从一开始的把头藏在桌子底下,到后来的写字朗读,从一开始的因“三八线”问题被女生揪头发,到后来的交到谈天说地的好朋友,教育给索远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让他从孤独走向开朗,从幼稚走向成熟。
索远还有不服输的一面:作课堂作业大概是最让索远头痛的事。 “别人十分钟做完了,我一节课做不完,课间休息还在做。”“我是个死脑筋的孩子。”老师已经帮他减了量,可他还按原量做。“那时候就觉得不累。真是个死脑筋。”他这样“批评”着自己。
在索远的记忆中他和其他人的不同就是“他们能上体育课,仅此而已”,如果不上学,整个人会。
我们拜访了父子二人的家,他们的家就在父亲学校的教工宿舍里。公厨房和厕所两家人共用,吃饭的房间挂着索远最早的作品。索远的房间里最引人的莫过于堆满了的书籍,俨然一个小型的历史资料室,书桌上的最外边是每天都需要翻看的书,世界通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罗多德的历史等等。书桌的右边的书架上摆满了中外的美术史的书籍。在他的书房里,我们看到了堆满半间房间的画板。另外的半间房子被一张定做的超大型画桌占据着,上面堆满了画纸、画笔、颜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