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衍军,男,山东泗水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91年9月-1993年6月,在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现济宁学院)中文系就读。
1996年9月-1998年7月,在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中文本科。
1998年9月-2001年7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导师董绍克教授。2001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1年9月-2004年7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导师施其生教授。2004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3年8月-1996年8月,在山东泗水中册中学担任中学语文老师。
2004年7月-至今,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工作。
科研项目
1、2015年暨南大学第17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汉语言(旅游文化)课程体系优化及教师梯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JG2015111,在研。
2、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代以来北方方言能性结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2BYY088,在研。
3、2011年上海市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科研项目:山东方言语音词汇库建设,已结项。
4、2011年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青年项目:元代以来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C740108,已结项。
5、2011年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元代以来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研究,经费卡号:12611325,已结项。
6、2006-2008年,完成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材语言面貌研究”,项目批准号:E060106-01,已结项。
7、2004-2008年,完成暨南大学引进人才项目:《醒世姻缘传》专题研究,项目批准号:51104645,已结项。
8、2012年暨南大学第十三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暨南大学“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平台的高级汉语课程建设实践,在研。
9、2012年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华文教育中《文化词汇》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研究,已结项。
10、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汇学》教材编写及配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09SKLY26,2009年9月,已结项。
11、2010年,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高级汉语》,经费卡号:51041021,已结项。
12、2011年,暨南大学网络优质示范课《高级汉语II》,在研。
13、2005-2008年,暨南大学第七批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中国民俗》教材及配套多媒体教学软件,项目批准号:51011516。已结项。
主要著作
1.《中国民俗文化》(第一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凡42万字,2011年6月。
3.《汉语文化词汇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泗水方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国外境外国际会议和校外学术演讲
1. 2008年9月,在杭州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浙江财经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日本汉字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从方俗词看《醒世姻缘传》今刊行本的校注问题。
2. 2009年8月,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元明清山东戏曲疑难词语考释。
3. 2009年10,在河南开封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和河南大学共同主办的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第五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泗水方言的“来”。
4.2009年11月,在广州参加首届濒危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山东泗水方言pf类声母的历时和共时考察。
5. 2010年10月,在成都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会”,发表学术论文:清代三部白话小说方俗词补释。
6.2012年12月,在芜湖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安徽省语言学会协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能性述补结构试析。
7. 2013年11月,参加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外汉语精读教材中的文化词汇研究——以六套精读教材为例.
8. 2013年12月,在广州参加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和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泗水方言同音字表。
获奖情况
1. 2010年,被评为暨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 2009-2010学年度,被评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优秀教师。
3. 2012-2013年度,被评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先进个人”。
4.2014年,被评为暨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王衍军,男,山东泗水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91年9月-1993年6月,在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现济宁学院)中文系就读。
1996年9月-1998年7月,在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中文本科。
1998年9月-2001年7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导师董绍克教授。2001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1年9月-2004年7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导师施其生教授。2004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3年8月-1996年8月,在山东泗水中册中学担任中学语文老师。
2004年7月-至今,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工作。
科研项目
1、2015年暨南大学第17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汉语言(旅游文化)课程体系优化及教师梯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JG2015111,在研。
2、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代以来北方方言能性结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2BYY088,在研。
3、2011年上海市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科研项目:山东方言语音词汇库建设,已结项。
4、2011年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青年项目:元代以来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C740108,已结项。
5、2011年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元代以来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研究,经费卡号:12611325,已结项。
6、2006-2008年,完成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材语言面貌研究”,项目批准号:E060106-01,已结项。
7、2004-2008年,完成暨南大学引进人才项目:《醒世姻缘传》专题研究,项目批准号:51104645,已结项。
8、2012年暨南大学第十三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暨南大学“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平台的高级汉语课程建设实践,在研。
9、2012年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华文教育中《文化词汇》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研究,已结项。
10、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汇学》教材编写及配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09SKLY26,2009年9月,已结项。
11、2010年,暨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高级汉语》,经费卡号:51041021,已结项。
12、2011年,暨南大学网络优质示范课《高级汉语II》,在研。
13、2005-2008年,暨南大学第七批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中国民俗》教材及配套多媒体教学软件,项目批准号:51011516。已结项。
主要著作
1.《中国民俗文化》(第一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凡42万字,2011年6月。
3.《汉语文化词汇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泗水方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国外境外国际会议和校外学术演讲
1. 2008年9月,在杭州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浙江财经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日本汉字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从方俗词看《醒世姻缘传》今刊行本的校注问题。
2. 2009年8月,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元明清山东戏曲疑难词语考释。
3. 2009年10,在河南开封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和河南大学共同主办的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第五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泗水方言的“来”。
4.2009年11月,在广州参加首届濒危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山东泗水方言pf类声母的历时和共时考察。
5. 2010年10月,在成都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会”,发表学术论文:清代三部白话小说方俗词补释。
6.2012年12月,在芜湖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安徽省语言学会协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能性述补结构试析。
7. 2013年11月,参加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外汉语精读教材中的文化词汇研究——以六套精读教材为例.
8. 2013年12月,在广州参加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和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泗水方言同音字表。
获奖情况
1. 2010年,被评为暨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 2009-2010学年度,被评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优秀教师。
3. 2012-2013年度,被评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先进个人”。
4.2014年,被评为暨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