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的可证伪性
摘 要:在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的关于伪科学讨论中,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再次成为热点。这就掀起对于科学和伪科学的分界标准——可证伪性的争辩。所以本文就科学的证伪性的提出过程,与形而上学的问题,过人之处和其局限性做出一点见解。
关键词:可证伪性 科学 形而上学 伪科学 分界标准 可证实性
在科学里面要证明一种东西是错的往往较容易,但要证明是对的却很多时候都不可能。所以这就要求一个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一、科学的可证伪性的提出
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普遍的认为科学之所以与伪科学或者形而上学不一样是在于的检验方法。他们在创立一个新的理论时或之后,总试图去寻找一些事实经验去论证或支持,这样看来,无疑之中,就会普遍认为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就是得到事实经验的支持和证实。
但是,卡尔·波普尔则不诚然,伪科学也成为科学,在没有科学与伪科学之分,因为经验论证可以作为划界标准,这显然有问题的。所以,他提出自己的疑问。
首先,他提出科学的理论不可能被经验证实的。他认为,科学的理论是一个普遍有效的全称陈述,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具体地点,他们只能是一种特定的个别陈述。他在《猜想与反驳》中有提到一个例子,每一次观察都只能证实这里的或那里的,这一只或那一只天鹅是白的,无论进行过多少次观察,即使一次反例都没有,也不能保证将来永远不会在什么地方发现一只不是白色的天鹅,这是一无穷的追究。所以,“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普遍陈述,是不能被实验事实所证实的,既然科学理论都是这样的陈述,因此波普得出结论,科学理论逻辑上不可能为经验所证实。
其次,波普指出,虽然科学理论不能被经验证实,但是能被经验证伪。因为虽然大量的个别陈述的正确不能证实普遍陈述,但是否定一个个别陈述就足以否定相应的普遍陈述。不论看见过多少个白天鹅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是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就驳倒(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普遍陈述。波普把这种情形称为关于普遍陈述的证实和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称,并以比作为他提出可证伪性划界标准的主要的依据。
综其结果,波普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问题的关键,反驳出事实的经验可证实性,也是一种对于理论的一种证伪,是其本身的一种可证伪性所在。
一、科学与形而上学问题
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界标准,在波普提出的可证伪论,科学判断标志自己的与形而上学判断相区分的是科学判断具有可证伪性,而形而上学判断不具有可证伪性。科学的问题是可证伪的,不可证实,形而上学的问题则是不可驳倒的。下面分析一些例子:
①星期五总不放晴;
②金属都导电;
③所有的单身汉是未婚的
④在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
我们来看看①,只要我们能找出一个星期五是晴天的,那么这个断言就可被反驳,也就是它被反驳,是科学的;再看②,②中汞是金属,但却绝缘体,从这推翻这个断言。但如果我说加一个前提或修饰语,例如“大部分的金属都能导电”,那是一个你无论如何也证实不了它是错的,只能说它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再看③,单身汉当然是未婚,这不是废话吗,这是不可证伪的。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陈述,我们要按照老师的话去复习,我们就一定能不挂科。这个陈述是无法证伪的,如果我们真的不挂科,那么是我们听了老师的话:但是假如我们挂了,那是我们没有按照老师的话去复习。无论如何,这个陈述总是正确的。这句话不具有可证伪性,所以不是科学的陈述,又如只要消灭犹太人或资产阶级,日耳曼人或无产阶级就能实现欧洲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这都不是科学的陈述,不能当成是科学问题。但是,这个陈述又未必不正确的。不正确的陈述不等于是一个不科学的问题。科学只是个中性词。
摘 要:在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的关于伪科学讨论中,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再次成为热点。这就掀起对于科学和伪科学的分界标准——可证伪性的争辩。所以本文就科学的证伪性的提出过程,与形而上学的问题,过人之处和其局限性做出一点见解。
关键词:可证伪性 科学 形而上学 伪科学 分界标准 可证实性
在科学里面要证明一种东西是错的往往较容易,但要证明是对的却很多时候都不可能。所以这就要求一个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一、科学的可证伪性的提出
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普遍的认为科学之所以与伪科学或者形而上学不一样是在于的检验方法。他们在创立一个新的理论时或之后,总试图去寻找一些事实经验去论证或支持,这样看来,无疑之中,就会普遍认为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就是得到事实经验的支持和证实。
但是,卡尔·波普尔则不诚然,伪科学也成为科学,在没有科学与伪科学之分,因为经验论证可以作为划界标准,这显然有问题的。所以,他提出自己的疑问。
首先,他提出科学的理论不可能被经验证实的。他认为,科学的理论是一个普遍有效的全称陈述,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具体地点,他们只能是一种特定的个别陈述。他在《猜想与反驳》中有提到一个例子,每一次观察都只能证实这里的或那里的,这一只或那一只天鹅是白的,无论进行过多少次观察,即使一次反例都没有,也不能保证将来永远不会在什么地方发现一只不是白色的天鹅,这是一无穷的追究。所以,“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普遍陈述,是不能被实验事实所证实的,既然科学理论都是这样的陈述,因此波普得出结论,科学理论逻辑上不可能为经验所证实。
其次,波普指出,虽然科学理论不能被经验证实,但是能被经验证伪。因为虽然大量的个别陈述的正确不能证实普遍陈述,但是否定一个个别陈述就足以否定相应的普遍陈述。不论看见过多少个白天鹅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是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就驳倒(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普遍陈述。波普把这种情形称为关于普遍陈述的证实和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称,并以比作为他提出可证伪性划界标准的主要的依据。
综其结果,波普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问题的关键,反驳出事实的经验可证实性,也是一种对于理论的一种证伪,是其本身的一种可证伪性所在。
一、科学与形而上学问题
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界标准,在波普提出的可证伪论,科学判断标志自己的与形而上学判断相区分的是科学判断具有可证伪性,而形而上学判断不具有可证伪性。科学的问题是可证伪的,不可证实,形而上学的问题则是不可驳倒的。下面分析一些例子:
①星期五总不放晴;
②金属都导电;
③所有的单身汉是未婚的
④在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
我们来看看①,只要我们能找出一个星期五是晴天的,那么这个断言就可被反驳,也就是它被反驳,是科学的;再看②,②中汞是金属,但却绝缘体,从这推翻这个断言。但如果我说加一个前提或修饰语,例如“大部分的金属都能导电”,那是一个你无论如何也证实不了它是错的,只能说它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再看③,单身汉当然是未婚,这不是废话吗,这是不可证伪的。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陈述,我们要按照老师的话去复习,我们就一定能不挂科。这个陈述是无法证伪的,如果我们真的不挂科,那么是我们听了老师的话:但是假如我们挂了,那是我们没有按照老师的话去复习。无论如何,这个陈述总是正确的。这句话不具有可证伪性,所以不是科学的陈述,又如只要消灭犹太人或资产阶级,日耳曼人或无产阶级就能实现欧洲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这都不是科学的陈述,不能当成是科学问题。但是,这个陈述又未必不正确的。不正确的陈述不等于是一个不科学的问题。科学只是个中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