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村上组吧 关注:91贴子:14,367

猜想与反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一篇转载开始……


IP属地:北京1楼2010-06-29 10:31回复
    浅谈科学的可证伪性
    摘   要:在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的关于伪科学讨论中,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再次成为热点。这就掀起对于科学和伪科学的分界标准——可证伪性的争辩。所以本文就科学的证伪性的提出过程,与形而上学的问题,过人之处和其局限性做出一点见解。
    关键词:可证伪性 科学   形而上学 伪科学 分界标准 可证实性
    在科学里面要证明一种东西是错的往往较容易,但要证明是对的却很多时候都不可能。所以这就要求一个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一、科学的可证伪性的提出
    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普遍的认为科学之所以与伪科学或者形而上学不一样是在于的检验方法。他们在创立一个新的理论时或之后,总试图去寻找一些事实经验去论证或支持,这样看来,无疑之中,就会普遍认为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就是得到事实经验的支持和证实。
    但是,卡尔·波普尔则不诚然,伪科学也成为科学,在没有科学与伪科学之分,因为经验论证可以作为划界标准,这显然有问题的。所以,他提出自己的疑问。
    首先,他提出科学的理论不可能被经验证实的。他认为,科学的理论是一个普遍有效的全称陈述,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具体地点,他们只能是一种特定的个别陈述。他在《猜想与反驳》中有提到一个例子,每一次观察都只能证实这里的或那里的,这一只或那一只天鹅是白的,无论进行过多少次观察,即使一次反例都没有,也不能保证将来永远不会在什么地方发现一只不是白色的天鹅,这是一无穷的追究。所以,“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普遍陈述,是不能被实验事实所证实的,既然科学理论都是这样的陈述,因此波普得出结论,科学理论逻辑上不可能为经验所证实。
    其次,波普指出,虽然科学理论不能被经验证实,但是能被经验证伪。因为虽然大量的个别陈述的正确不能证实普遍陈述,但是否定一个个别陈述就足以否定相应的普遍陈述。不论看见过多少个白天鹅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是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就驳倒(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普遍陈述。波普把这种情形称为关于普遍陈述的证实和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称,并以比作为他提出可证伪性划界标准的主要的依据。
    综其结果,波普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问题的关键,反驳出事实的经验可证实性,也是一种对于理论的一种证伪,是其本身的一种可证伪性所在。
    一、科学与形而上学问题
    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分界标准,在波普提出的可证伪论,科学判断标志自己的与形而上学判断相区分的是科学判断具有可证伪性,而形而上学判断不具有可证伪性。科学的问题是可证伪的,不可证实,形而上学的问题则是不可驳倒的。下面分析一些例子:
    ①星期五总不放晴;
    ②金属都导电;
    ③所有的单身汉是未婚的
    ④在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
    我们来看看①,只要我们能找出一个星期五是晴天的,那么这个断言就可被反驳,也就是它被反驳,是科学的;再看②,②中汞是金属,但却绝缘体,从这推翻这个断言。但如果我说加一个前提或修饰语,例如“大部分的金属都能导电”,那是一个你无论如何也证实不了它是错的,只能说它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再看③,单身汉当然是未婚,这不是废话吗,这是不可证伪的。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陈述,我们要按照老师的话去复习,我们就一定能不挂科。这个陈述是无法证伪的,如果我们真的不挂科,那么是我们听了老师的话:但是假如我们挂了,那是我们没有按照老师的话去复习。无论如何,这个陈述总是正确的。这句话不具有可证伪性,所以不是科学的陈述,又如只要消灭犹太人或资产阶级,日耳曼人或无产阶级就能实现欧洲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这都不是科学的陈述,不能当成是科学问题。但是,这个陈述又未必不正确的。不正确的陈述不等于是一个不科学的问题。科学只是个中性词。
    


    IP属地:北京2楼2010-06-29 10:32
    回复
      2025-05-17 23:47:19
      广告
      转载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两个:
      英格兰第二个进球如果没有被判无效就不会以1:4输掉比赛

      即使英格兰第二个进球被判有效也无法战胜德国
      都是既不可证伪,亦不可证实的命题。
      在某种程度的科学观上毫无讨论的价值。


      IP属地:北京4楼2010-06-29 10:36
      回复
        忘记说了不知道我转载的是谁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因为权限关系我只能看到百度快照里面的内容,作者信息的链接没办法点,所以再拜谢过,在这里用掉了。


        IP属地:北京5楼2010-06-29 10:38
        回复
          然后恐怕对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必须追溯到原始文献,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
          不过我没心思把它看完。
          不知道转载的作者看完没有。


          IP属地:北京6楼2010-06-29 10:43
          回复
            一两天面壁的结果如果只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总觉得难以接受。
            可我自己想说的话却组织不起来。
            或者说想法根本就是一坨混乱。
            那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攒齐了几十年来的最强阵容然后惨败。
            他喵的这问题不科学不予讨论。
            暂时完毕。


            IP属地:北京7楼2010-06-29 10:49
            回复
              貌似XX是很受了点刺激……貌似……


              IP属地:北京8楼2010-06-29 21:23
              回复
                《猜想与反驳》的第一章归结出九个命题:
                1.不存在终极的知识源泉。每个源泉、每个提示都是值得欢迎的;每个源泉、每个提示都有待于批判考察。除历史学领域以外,我们通常都是考察事实本身,而不是考察我们信息的来源。
                2,真正的认识论问题不是关于源泉的问题;我们要问的倒是所作的断定是否真——就是说,它是否同事实一致我们试图尽可能地通过考察或检验这个断定本身来查明这一点;这种考察或检验或者直接对断定本身进行,或者对其推论进行。
                3.对于这种考察,一切形式的论证都可能是恰当的。一个典型的程序是考察我们的理论是否同我们的观察相一致。不过,我们也可以考察比如我们的历史源泉是否相互一致和内在一致。
                4.量上和质上都最重要的知识源泉——除了先天知识而外——是传统。我们的知识大都是通过事例、通过别人讲述、通过读书、通过学习怎样进行批判、学习怎样容纳和接受批判、怎样尊重真理而获得的。
                5.我们知识的源泉大都是传统,这一事实表明反传统主义是无益的。但是,切不可认为这个事实支持一种传统主义的态度,因为我们的每一点传统知识(甚至我们的先天知识)都可加以批判考察并且都可能被推翻。然而,没有传统,就不可能有知识。
                6.知识不可能从无——从白板——开始,也不可能从观察开始。知识的进步主要在于对先前知识的修改。虽然我们有时(例如在考古学中)可能通过一次偶然的观察而进步,但发现的意义一般都取决于它修改我们以往理论的力量。
                7.悲观主义的和乐观主义的认识论差不多同样错误。柏拉图的悲观主义的洞穴说是真实的,而他的乐观主义的回想说则不然(虽然我们应当承认,像一切其他动物乃至一切植物一样,一切人都具有先天知识)。不过,虽然现象世界的确仅仅是我们的洞穴的墙上的那些阴影的世界,我们却全都一刻不停地超越它;虽然像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真理隐藏在深处,但我们能够探索深处。不存在可供我们依据的真理标准,这一事实支持悲观主义。但是,我们具有这样的标准:如果幸运的话,它们允许我们认识错误和谬误。清晰性和明确性不是真理的标准,但隐晦和含混之类的东西却可能象征错误。同样,连贯性不能确立真理,但是不连贯性和不一致性却能确立谬误。当认识到了它们,我们自己的错误便提供暗淡的红光,帮助我们在洞穴的黑暗中摸索出路。
                8.观察和理性都不是权威。理智的直觉和想象极端重要,但它们并不可靠:它们可能非常清晰地向我们显示事物,但他们也可能把我们引向错误。它们作为我们理论的主要源泉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理论大都是虚假的。观察、推理甚至直觉和想象的最重要功能,是帮助我们批判考察那些大胆的猜想,我们凭借这些猜想探索未知。
                9.对一个问题的每一种解决都引出新的未解决的问题;原初的问题越是深刻,它的解决越是大胆,就越是这样。我们学到的关于这世界的知识越多,我们的学识越深刻,我们对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的认识以及对我们的无知的认识就将越是自觉、具体,越有发言权。因为,这实际上是我们无知的主要源泉——事实上我们的知识只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无知必定是无限的。


                IP属地:北京9楼2010-07-01 11:55
                回复
                  2025-05-17 23:41:19
                  广告
                  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揭示本质,或者说是制定游戏规则。
                  然后也许非主流的用户在看到5.的时候眉头会抽一下= =


                  IP属地:北京10楼2010-07-01 12:01
                  回复
                    回到主题。
                    波普尔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据说)是讨论科学与伪科学的判定问题,那么作为实例,他把三种理论划归伪科学一类……
                         1919年夏天,我开始对这三种理论愈来愈感到不满——即对马克思的历史学说、精神分析学和个体心理学;我对它们自称的科学地位也开始怀疑。我的问题开头大约是这样的简单形式:“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和个体心理学的毛病在哪里?为什么它们同物理学理论、同牛顿理论、特别是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么不一样?”
                         为了使这种不同更加明显,我将解释说,当时我们里面很少有人会说我们相信爱因斯坦的引力论是真理。这表明,当时我不放心的并不是因为我怀疑另外那三种学说不是真理,而是另外一些理由。然而也不是由于我仅仅觉得理论物理学比社会学或心理学类型的学说更加精确。因此,使我不放心的既不是真理的问题(至少不是那个时期的真理问题),也不是精确性或可测量性问题。毋宁说,我觉得这另外三种学说虽然装作是科学,事实上却像原始神话而不像科学;它们更像占星术而不像天文学。
                         我发现,我的朋友中赞赏马克思、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人,对这些理论的许多共同点尤其是它们明显的解释力具有深刻印象。这些理论看来简直能够解释它们所涉及领域中所发生的一切。研究其中任何一种,似乎都会产生一种理智上的皈依或启示,让你们看到尚未入门的人所看不到的新真理。一旦你们这样打开了眼界,便会看到确证事例无所不在:世界充满了对这一理论的证实。发生的每事每物总是在确证它。因此,它的真理性看来昭然若揭;凡是不相信的人显然都是不想看到明显的真理;他们之所以拒绝看,或者是因为它违反他们的阶级利益,或者因为他们所受压抑还“未经分析”,亟待治疗。
                         我以为,这个情境中最有特征的因素就是不竭的确证和观察(它们“证实”这些理论)之流;它们的追随者都始终强调这一点。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打开一张报纸,必定会在每一版上都看到确证他对历史的解释的证据;不仅在新闻中,而且还会在版面安排上发现这一点——这暴露了报纸的阶级偏见——当然还特别在报纸所没有说出的弦外之音中发现。弗洛伊德分析家强调说,他们的理论总是为他们的“临床观察”所证实。至于阿德勒, 我由于个人经验而对他印象深刻。1919年有一次我向他报告一个病例,我觉得这个病例似乎并不特别符合于阿德勤学说,可是他却感到不难用他的自卑感理论来加以分析,虽然他甚至没有见过这个孩子。我略感吃惊,问他怎么会这样有把握。他回答说:“因为我有上千次的经验”;因此我不得不说:“我料想,由于这个新病例,你现在有了一千零一次经验。”
                         我在想,他以前的观察可能并不比这个新的观察更可靠多少;可是每个观察都用“以前的经验”加以解释,同时本身又成了补充的确证。我问自己,它确证了什么呢?无非是可以用这理论解释一个病例而已。但是我想这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每个可以想到的病例都能用阿德勒理论或者同样用弗洛伊德理论加以解释。我可以用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类行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为了淹死一个小孩而把他推入水中;另一个人为了拯救这个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可以同样容易地解释这两个事例。按照弗洛伊德,第一个人受到了压抑(比如他的恋母情绪的某种成分),而第二个人则已达到升华。按照阿德勒,第一个人具有自卑感(因而可能产生了自我证明自己敢于犯罪的要求),第二个人也是这样(他的要求是自我证明敢于救这个孩子)。我不能设想,有什么人类行为不能用这两种理论来解释的。在这些理论的赞赏者看来,正是这个事实——它们总是适用,总是得到证实——构成了支持它们的最有力的论据。我开始明白,事实上,这个表面上的长处正是它们的短处。
                    


                    IP属地:北京11楼2010-07-01 12:07
                    回复
                      于是有了这句话:
                      所有这些可总括起来说,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所以名人名言,大多数是不算数的= =
                      好了我引用这么多就是为了甩出上面这句话。
                      暂时完毕第二次。


                      IP属地:北京13楼2010-07-01 12:10
                      回复
                        然后第三次开始。
                        在谈到“批判理性主义”的时候波普尔给出了康德的一种观点(这几个家伙谁是谁我可搞不清楚= =):
                        “我们不必接受一个权威的命令作为伦理学的基础,不管是如何赞赏它。因为,每当我们面临一个权威的命令时,都要我们去批判地判断,遵从它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这权威可能有权强加它的命令,而我们则可能无力抗拒。【但是,如果我们有选择的确实力量,那么最终的责任还在我们身上。】是否遵从一个命令,是否服从一种权威,都要我们自己来批判决定。”
                        给了我使用“同感”来表达的机会的,或者说是被我找到了有利用价值的,就是这句:【但是,如果我们有选择的确实力量,那么最终的责任还在我们身上。】
                        所以推崇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唾弃什么,就请负责。
                        额,这么说来我是个相当不负责任的家伙= =
                        


                        IP属地:北京14楼2010-07-01 13:32
                        回复
                          这么出色的文章……不知道有几个人从头到尾认真读完过= =


                          15楼2010-11-23 20:38
                          回复
                            黑天鹅效应……恩,以前粗浅的了解过,他日必找来原著详尽阅读~~嘿嘿= =


                            16楼2010-11-23 20:42
                            回复
                              2025-05-17 23:35:19
                              广告
                              本来就应该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吧.哪里有看了一些书就能找到世事规律那么容易的事呢.


                              来自掌上百度18楼2011-09-25 2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