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有什么法度、秩序?
《古代汉语字典》【纲】:法度、秩序。
《成语词典》【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五种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泛指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
【封建家长制】
经济专制是封建家长制的基础。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封建礼制中规定:家庭财产,不论房产、地产,都属于家长名下,家长享有对这些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家庭的全部收入,均归为家长。
思想专制由经济专制派生,并与之相统一,也都是封建孝道的基本要求在封建社会,家庭成员必须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以家长的是非为是非。家庭其他成员均无言论、思想自由。
尊卑关系是整个封建礼教、孝道、家长制的前提。
在封建家长制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子(女)是无权自己决定其配偶的。
违义三纲君父夫,不义五常片冒全。
君父夫纲臣子妻,一人格一人格内?(一愚昧一愚昧内?一文盲一文盲内?一法盲一法盲内?)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古人有言“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
《字典》
聪:听觉灵敏。听力敏锐。明辨是非,明智。
明:能够看清楚事物。清楚,明白,明了,明确。
耳聪目明,“简称”聪明。听不懂、看不懂,是不是耳不聪、目不明?
初三语文《怀疑与学问》,选自《通俗论集》。
作者:历史学家顾颉刚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
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的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辨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