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的东西,缘起是首先给我自己一个清晰的思路。
===============================================
近日北京奥运会的颁奖制服与公众见面,尽管之前已经有了汉服落选的心理准备,但真正等到方案发布之际,说自己不失落是假的。我想应该思考一下这件事背后的问题,其中有自己过去未意识到的,也有意识到了却没有长久坚持的东西,我也希望就此抛砖引玉,寻求更多立志发扬民族文化、振兴国家的朋友,找到突破从“同道活动”到“民族生活”这一瓶颈的具体措施。
这次汉服与奥运颁奖礼服失之交臂,其根本原因是汉服于民间之普及度依然很低。如果设计师在构思时能毫不犹豫地将汉服作为不二之选,这时的大环境应该是民众已将汉服作为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并将其视为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载体。因此,这是我们继续向下分析时必须清楚的问题。
接着来看我们对这件事的心理反应,应该说大部分人都非常失望,而这种失望是建立在我们巨大的期望上的。一些朋友认为,我们此前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只要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广泛宣传,使汉服成为奥运礼服,民众就会马上接受汉服,这将是事半功倍的。
可以看出,在上述剖析中,这种期望自然有其不合理性,但不合理之中必有合理因素,当然任何合理因素都是有条件、有限度的。那么这种合理因素是什么?我认为,三百多年的内忧外患,既使我们与民族文化产生了隔阂,也同样让新时代的我们,在与世界频繁交往中,逐渐发现这种隔阂,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眷恋亦愈加深厚。正是这种深厚的眷恋,使得短短几年内,曾被禁断的汉服能够重新焕发出活力,此即合理因素。然而每个人的接受程度各异,我们自然可以立刻理解汉服之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但还有很多人尚未达到深刻理解的层次。因此,再拿出我们小圈子里“眷恋之情愈深,愈能接受汉服”的观点,去分析更为庞大复杂的全体民众时,就是由合理走向不合理了。
可见,合理因素呈现出不太合理的状况,是源于大环境与我们理想模型之间的差距。如何使这种合理因素起到积极作用,溪山琴况先生《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一文(以下简称《生活纵深》)已经指明了方向,我们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把手头的事情长久而扎实地坚持下去。不管是奥运会,还是其他大型活动,我们当然要努力为汉服争取机会,但是大家抱着一劳永逸的心态,在短时间内把全部精力与希望投入到可取不可靠的事务中去,却忽略将汉服所代表之汉民族文化融入大众生活这一项基本、长期的使命,就有可能在事后造成更大的失落。
就目前来看,汉服活动的同道色彩依然占据主体地位,然而不可否认,很多朋友正努力以新的形式让汉服、让汉族文化跨出学术小圈子,以自信、平和、关注民生的姿态走入社会大家庭。近期广州举办的读书会,即是“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的一个例子:它一改过去网友内部交流的形式,将汉族文化与社区活动相联系,让普通群众也能欣然参与,这既让更多同胞分享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为群众的社区生活增添了更多人文色彩。读书会无疑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形式,相信我们也会凭借智慧,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使汉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重新回到历史的轨道,并自此发展下去。
在汉族文化回归社会的同时,与民众的交流亦十分关键。采用程式化的全面讲解,比如上来就谈汉服形制、汉服发展等问题,时刻担心大众被误导,这不一定就能奏效。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知识结构与阅历,找准切入点来打动心灵。比如面对青年学生,我们需要强调振兴国家的使命感——文化的复兴与民族自信是息息相关的;面对家人和其他长者,我们则要采用关爱的方式,用汉族传统礼仪与道德在家庭、社区营造出和谐的人文气氛;面对追求时尚的上班一族,我们可以先以汉服之美感、汉礼之典雅让他们形成对提升生活品味的渴求,进而再慢慢讲解文化内涵。
===============================================
近日北京奥运会的颁奖制服与公众见面,尽管之前已经有了汉服落选的心理准备,但真正等到方案发布之际,说自己不失落是假的。我想应该思考一下这件事背后的问题,其中有自己过去未意识到的,也有意识到了却没有长久坚持的东西,我也希望就此抛砖引玉,寻求更多立志发扬民族文化、振兴国家的朋友,找到突破从“同道活动”到“民族生活”这一瓶颈的具体措施。
这次汉服与奥运颁奖礼服失之交臂,其根本原因是汉服于民间之普及度依然很低。如果设计师在构思时能毫不犹豫地将汉服作为不二之选,这时的大环境应该是民众已将汉服作为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并将其视为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载体。因此,这是我们继续向下分析时必须清楚的问题。
接着来看我们对这件事的心理反应,应该说大部分人都非常失望,而这种失望是建立在我们巨大的期望上的。一些朋友认为,我们此前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只要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广泛宣传,使汉服成为奥运礼服,民众就会马上接受汉服,这将是事半功倍的。
可以看出,在上述剖析中,这种期望自然有其不合理性,但不合理之中必有合理因素,当然任何合理因素都是有条件、有限度的。那么这种合理因素是什么?我认为,三百多年的内忧外患,既使我们与民族文化产生了隔阂,也同样让新时代的我们,在与世界频繁交往中,逐渐发现这种隔阂,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眷恋亦愈加深厚。正是这种深厚的眷恋,使得短短几年内,曾被禁断的汉服能够重新焕发出活力,此即合理因素。然而每个人的接受程度各异,我们自然可以立刻理解汉服之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但还有很多人尚未达到深刻理解的层次。因此,再拿出我们小圈子里“眷恋之情愈深,愈能接受汉服”的观点,去分析更为庞大复杂的全体民众时,就是由合理走向不合理了。
可见,合理因素呈现出不太合理的状况,是源于大环境与我们理想模型之间的差距。如何使这种合理因素起到积极作用,溪山琴况先生《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一文(以下简称《生活纵深》)已经指明了方向,我们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把手头的事情长久而扎实地坚持下去。不管是奥运会,还是其他大型活动,我们当然要努力为汉服争取机会,但是大家抱着一劳永逸的心态,在短时间内把全部精力与希望投入到可取不可靠的事务中去,却忽略将汉服所代表之汉民族文化融入大众生活这一项基本、长期的使命,就有可能在事后造成更大的失落。
就目前来看,汉服活动的同道色彩依然占据主体地位,然而不可否认,很多朋友正努力以新的形式让汉服、让汉族文化跨出学术小圈子,以自信、平和、关注民生的姿态走入社会大家庭。近期广州举办的读书会,即是“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的一个例子:它一改过去网友内部交流的形式,将汉族文化与社区活动相联系,让普通群众也能欣然参与,这既让更多同胞分享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为群众的社区生活增添了更多人文色彩。读书会无疑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形式,相信我们也会凭借智慧,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使汉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重新回到历史的轨道,并自此发展下去。
在汉族文化回归社会的同时,与民众的交流亦十分关键。采用程式化的全面讲解,比如上来就谈汉服形制、汉服发展等问题,时刻担心大众被误导,这不一定就能奏效。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知识结构与阅历,找准切入点来打动心灵。比如面对青年学生,我们需要强调振兴国家的使命感——文化的复兴与民族自信是息息相关的;面对家人和其他长者,我们则要采用关爱的方式,用汉族传统礼仪与道德在家庭、社区营造出和谐的人文气氛;面对追求时尚的上班一族,我们可以先以汉服之美感、汉礼之典雅让他们形成对提升生活品味的渴求,进而再慢慢讲解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