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看见中成长,在看见中治愈
马勒曾经在《婴儿的心理出生》一书中说道:
“婴儿的生物出生与他的心理出生并不是在同一时刻。
前者是突然的、能看到的、可控制的形式出现,后者则是一个缓慢的内心释放过程。”
心理的成长便是“一个缓慢的内心释放过程”。
婴儿在出生时,没有“我”的概念,伴随着旺盛的生命力。
巨大的能量慢慢释放出来,他需要一面镜子去确认自己的能量。
在此时,妈妈是他的镜子,他可以通过和妈妈的互动,妈妈给他的反应,知道“我是谁”。
长大之后,我们实际上在和周围人互动时,都会通过无数个侧面确认“我是谁”。
只是,在被恋人看见的过程中,他们能给予我们更多好的反馈,向我们的灵魂注入更多的积极品质。
如果说,小时候妈妈给我们注入的是被接纳、价值感和肯定,这种积极的反馈为我们形成了人格的底层,那么恋人便是在给我们注入的积极品质则是一种“修正”。
电影《遇见你之后》中,家境优渥,热爱自由,喜欢到世界各地冒险的威尔。
因为一场可怕的车祸,四肢瘫痪,意味着他下半生就要在轮椅上度过。
前后半生的差距过大,让威尔没有办法好好面对自己的人生。
但个性大大咧咧的小露却帮助摆烂的威尔直面惨淡的人生。
当威尔一次次放弃自己可以选择的权利的时候。
是小露鼓励威尔“再试试”、“为什么不可以”,帮助威尔去面对。
在小露的陪伴下,威尔渐渐又找到瘫痪之前快乐的感觉。
Nathaniel Brandon教授认为“自我是个过程,因为意识本身就是个过程,是流动的,是头脑孕育的内容。”
那么,好的恋人就是在无数个瞬间注入好的品质。
修正我们的方向,一次次地让我们知道“我是谁”。
在这个过程当中,治愈也会一点点发生。
在小红书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位哺乳期的妈妈,神情沮丧地回了家。
丈夫看到后,关切地问道:“怎么了?”
妈妈垂头丧气地说:“漏奶了。我去吸过奶的,但是还是在漏奶。“
丈夫深吸一口气:“嗯”鼓励她继续说下去,
“胸前湿了一片,可是我下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胸前都湿了。”
当妻子说完这些时,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她被接纳了。
她回家了,她所有的不堪都有一个安放的地方。
丈夫说道:“哎,媳妇儿辛苦了,走,今天想吃什么?我请你。”
妈妈:“烤羊排。”
丈夫:“走!”
那位妈妈脸上的阴霾顿时一扫而去,转阴为晴了。
视频从始至终没有拍到过丈夫,他们之间没有肉麻的话语。
他也没有做出成本非常高昂的举动,比如买奢侈品包包之类。
但是妻子被治愈了。
这个过程是这样发生的:看见,倾听,理解,接纳。
丈夫可以看见妻子的沮丧,可以知道她因为漏奶发生的尴尬与凌乱。
猜测到她内心世界的发生,在此时,他们的内心就是连接在一起的。
有些时候,两个人的惺惺相惜,并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不一定要有奢侈的代价。
而是我懂你的落魄,我懂你内心世界的发生。
就会让对方有一种“我和你在一起的感觉”。
这也是满足了对方的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