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22吧 关注:82贴子:3,415
  • 0回复贴,共1

关于薛家是贾府之外的独立宅院,再补充一个地理方位方面的实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薛家是贾府之外的独立宅院,再补充一个地理方位方面的实证
关于薛家早在第18回就已经搬离贾府,此后一直居住于贾府之外的独立宅院,再补充一个地理方位上的原文实证:
原文之一: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甲戌侧批:补明,使观者如身临足到。】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甲戌侧批:园中诸景,最要紧是水,亦必写明方妙。余最鄙近之修造园亭者,徒以顽石土堆为佳,不知引泉一道。甚至丹青,唯知乱作山石树木,不知画泉之法,亦是恨事。脂砚斋。】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第16回)
原文之二: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众人咤异:“这股水又是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庚辰侧批:于怡红总一园之看,是书中大立意。】从那墙下出去。”众人听了,都道:“神妙之极!”(第17回)
——大观园虽然是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带有行宫性质的苑囿,产权上属于荣国府,但将原宁国府后花园——会芳园也囊括了进去。而且以上两段原文已经充分说明,大观园已经向东延伸到宁国府的东北角,将整个宁国府北部从西到东都占全了:
第一,所谓“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说明原会芳园、现大观园的水源(即沁芳闸)是位于宁国府东北角的“北拐角墙下”。为何是宁国府东北角,而不是宁国府西北角?因为在修建大观园的过程中,已经把界断宁荣二宅的小巷给拆除了。也就是说,位于小巷两侧的原荣国府东北角和原宁国府西北角,都已经被拆掉了,现在整个贾府只剩下两个“北拐角墙”,即荣国府西北角和宁国府东北角。而作者的行文恰恰是先提及拆除小巷,再提及这个“北拐角墙”。这时候,原宁国府西北角的拐角墙已经不存在了,此处只剩下一字型的北界墙。如果作者说的水源地是指这个位置,为何不改个名字,还叫它“北拐角墙”?足见,这个“北拐角墙”只能是指目前还存在的宁国府东北角!
第二,所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这个“闸”就是指大观园的水源闸口,即沁芳闸。活水进入大观园以后,首先达到的是位于大观园东北部的蘅芜苑之萝港石洞,然后在东北山坳里穿行,流到稻香村。这也同样说明沁芳闸一定是位于大观园的东北角,也就是在宁国府东北角的“北拐角墙下”。因为假设“北拐角墙”是指原宁国府西北角,活水进来以后就应该首先流经大观园正北或北部偏西的位置,而不会是首先到达大观园东北部。所以,这也说明原会芳园、现大观园的东界,一直向东延伸到宁国府的东北角,把整个宁国府北部都从西到东都占全了。
众所周知,薛家是位于整个贾府的“东北上”方位,大观园有东南角门与薛家相通,专供薛姨妈、宝钗等女眷往来(第78回宝钗的原话是:“我在园里,东南上小角门子就常开着,原是为我走的,保不住出入的人就图省路也从那里走,又没人盘查”)。既然大观园的东界已经延伸到宁国府东北角的“北拐角墙下”,把整个宁国府北部都从西到东都占全了,而薛家又在大观园以东,那当然只能说明薛家是贾府之外的独立宅院,比宁国府的位置还要更靠东!所以,事实很清楚,薛姨妈一家早在第18回就已经搬离贾府,此后一直居住在位于贾府外部“东北上”方位的独立宅院中。拥林派所恶意捏造的所谓“薛家赖在贾府不走”云云,纯属谎言谬论。事实上,真正一直到死都赖在贾府不走的恰恰是林黛玉,而不是宝钗和薛家!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2-10-18 21: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