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档案》(以下简称《束》)一书问世之前,在一部分浙江大学老校友和治物理学史的小学术圈子里,有一个关于束星北先生的历史悬案———他究竟是否做过爱因斯坦的研究助手?对这一问题,不管是否定或肯定,有关人等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静悄悄地表述各自的意见,没有展开过充分的辩论,没有张扬,更没有炒作。在这悬案内外,含着人们对束先生的尊重和对其遭遇的同情,也罩着一层层需待求解的疑惑。
悬案之缘起
笔者知有束星北先生,始于1979年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那篇回忆录《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以下简称《爱》)。出于好奇和癖好,我保存下了这份剪报资料。据束氏本人忆述,他于1928年5月在德国柏林大学拜访了爱因斯坦,经过一番谈话之后,爱因斯坦决定设法聘请束星北做他的研究助手,每月给他120马克的薪水,时间是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上半年。《爱》文中述及他与爱氏讨论学术问题,协助其工作,到其家中做客。
《爱》文发表之后,曾被一些报刊转载,也陆续被一些文章引用,当然,引人注意的亮点都在束星北与爱因斯坦的关系上。至于束星北本人的身世,一般读者长期不甚了了。
束星北是1983年去世的,江苏省邗江县政协为缅怀乡贤,计划在1993年用《邗江文史资料》出一期纪念束星北的专辑。为此,他们向束氏生前友好、门生故旧广泛征集文章。这个集子中,有多篇文章都把束星北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忆述当作既成事实而予以引述,惟独许良英于此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最初使许良英起疑的,是束星北的履历表。他查核了由束氏本人分别填写于1954、1964、1965、1983年的四份履历表,发现其中有关1928年下半年到1929年上半年的经历,全都没有涉及柏林大学,这与束星北的回忆严重不符。又经过进一步仔细考证,他发现了束氏回忆文章中表述内容的许多破绽。我们摘其要点对照排列如下。
1979年3月9日刊发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
1943年12月17日束星北致爱因斯坦信
●关于束在爱氏身边工作的时间
束回忆:1928年下半年到1929年上半年,他在爱氏身边工作了一年。
许考证:束于1928年10月已到爱丁堡大学攻读。
●关于在爱氏身边工作的助手
束回忆:只有束一人。许考证:1928-1929年间,爱氏身边有4位研究助手,都是很有造诣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没有束星北。
●关于束帮助爱氏做的工作
束回忆:束帮爱氏查过资料,进行过计算,帮他改过学生的卷子。
许考证:爱氏在柏林大学兼教授只是名誉职,未在校中正式开设课程,不存在只对本科生才会有的批改作业问题。当时束连大学本科物理系的课程还没有读完,不可能在“计算”上对正在探索“统一场论”的爱氏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关于束星北大学毕业的时间
束回忆:1928年毕业于美国干萨斯大学。许考证:1930年1月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许良英当年是束星北的及门弟子,1942年毕业于浙大。他十分敬佩和尊重束老师,在解放初期政治审查中曾经保护过束老师。是他,最早撰写了较为全面介绍束星北生平业绩的文章(“束星北先生传略”,载《浙江大学在遵义》),在客观描实的笔触中倾注了对束师的一片真情。对于束星北回忆爱因斯坦的文章,他起初也还是相信的,在那篇传略中,也提到了束氏“在柏林时,曾慕名拜访爱因斯坦”。
然而,许良英又是一位极有原则的人。其研究领域是科学史,且以爱因斯坦为主攻。他敬重束老师,但当束老师与爱因斯坦相偕闯入科学史研究尤其是闯入爱因斯坦研究的视野时,尊师之情并不能遮蔽他作为科学史家来审视这份新史料的眼光。此时许良英的选择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得出了“此文漏洞很多,根本不可信”的结论(许良英1992年12月信件,《邗江文史资料》第六辑《物理学家束星北》)。
悄然的争议与当然的结论
悬案之缘起
笔者知有束星北先生,始于1979年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那篇回忆录《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以下简称《爱》)。出于好奇和癖好,我保存下了这份剪报资料。据束氏本人忆述,他于1928年5月在德国柏林大学拜访了爱因斯坦,经过一番谈话之后,爱因斯坦决定设法聘请束星北做他的研究助手,每月给他120马克的薪水,时间是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上半年。《爱》文中述及他与爱氏讨论学术问题,协助其工作,到其家中做客。
《爱》文发表之后,曾被一些报刊转载,也陆续被一些文章引用,当然,引人注意的亮点都在束星北与爱因斯坦的关系上。至于束星北本人的身世,一般读者长期不甚了了。
束星北是1983年去世的,江苏省邗江县政协为缅怀乡贤,计划在1993年用《邗江文史资料》出一期纪念束星北的专辑。为此,他们向束氏生前友好、门生故旧广泛征集文章。这个集子中,有多篇文章都把束星北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忆述当作既成事实而予以引述,惟独许良英于此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最初使许良英起疑的,是束星北的履历表。他查核了由束氏本人分别填写于1954、1964、1965、1983年的四份履历表,发现其中有关1928年下半年到1929年上半年的经历,全都没有涉及柏林大学,这与束星北的回忆严重不符。又经过进一步仔细考证,他发现了束氏回忆文章中表述内容的许多破绽。我们摘其要点对照排列如下。
1979年3月9日刊发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
1943年12月17日束星北致爱因斯坦信
●关于束在爱氏身边工作的时间
束回忆:1928年下半年到1929年上半年,他在爱氏身边工作了一年。
许考证:束于1928年10月已到爱丁堡大学攻读。
●关于在爱氏身边工作的助手
束回忆:只有束一人。许考证:1928-1929年间,爱氏身边有4位研究助手,都是很有造诣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没有束星北。
●关于束帮助爱氏做的工作
束回忆:束帮爱氏查过资料,进行过计算,帮他改过学生的卷子。
许考证:爱氏在柏林大学兼教授只是名誉职,未在校中正式开设课程,不存在只对本科生才会有的批改作业问题。当时束连大学本科物理系的课程还没有读完,不可能在“计算”上对正在探索“统一场论”的爱氏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关于束星北大学毕业的时间
束回忆:1928年毕业于美国干萨斯大学。许考证:1930年1月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许良英当年是束星北的及门弟子,1942年毕业于浙大。他十分敬佩和尊重束老师,在解放初期政治审查中曾经保护过束老师。是他,最早撰写了较为全面介绍束星北生平业绩的文章(“束星北先生传略”,载《浙江大学在遵义》),在客观描实的笔触中倾注了对束师的一片真情。对于束星北回忆爱因斯坦的文章,他起初也还是相信的,在那篇传略中,也提到了束氏“在柏林时,曾慕名拜访爱因斯坦”。
然而,许良英又是一位极有原则的人。其研究领域是科学史,且以爱因斯坦为主攻。他敬重束老师,但当束老师与爱因斯坦相偕闯入科学史研究尤其是闯入爱因斯坦研究的视野时,尊师之情并不能遮蔽他作为科学史家来审视这份新史料的眼光。此时许良英的选择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得出了“此文漏洞很多,根本不可信”的结论(许良英1992年12月信件,《邗江文史资料》第六辑《物理学家束星北》)。
悄然的争议与当然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