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关于作品完成后最后的修饰与短篇小说的写法
主讲:长谷川未央
其实在写完文之后的修缮对于你这篇作品的完成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虽然我经常跳过这个部分,导致这个人正在很悲愤的进行对去年那篇同人的重写工作,而这个工作仍然很漫长,这个人甚至还在修改第二章。
但这并不影响我作为你们的老师,并用居高临下的姿态鄙视着你们。
谁让你们,除了阿蒲千岛,谁都不写东西。
嗳让我们回到重点。
说完了伏笔的设置,也评完了小日本的写作艺术魅力,那就让咱们看看咱中国的古人是怎么写作的。
我没说古文啊,看你们一个个紧张的样儿,相信我我连楚辞都没看,离骚还只看了一半,诗经还在看下册,山海经虽然看完了但我还没开始理解呢,所以别急我们说不到古文的,这次咱们讲诗,近体诗。
不是现代诗是近体诗,通俗来讲就是五言七律之类的诗,不要问我为什么会扯到这个话题上来,我只是想要套用一下苏轼对于王维作品的描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已。
没错,接下来劳资要跟你们强调的是作品的画面感。
在之前我有讲过从你的文章中扯出伏笔独段陈列不可行,这是因为一句话一段一般都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初三的时候各位的语文老师肯定会跟你们死命的提过渡句的用法,当然很有可能她初一就跟你们提过了,初三的时候再强调,这个承上启下是如何如何的重要之类的,但我们没写议论文,也没写散文,更没写说明文,我们的句子独立成段不仅仅是为了要承上启下,更是为了将你写的文章的核心呈现出来。
简要来说就是你文章的中心。
嗳你们有做过中心句的练习吗?
算了不讲这个,你们肯定晓得你们在写的东西名为小说,但纵观名家,独立成段这样的写法在这类书中很少见,但这东西在现在的网络同人当中却很通用,而且经常出现文艺段落分批成派的使用叠短句,虽然她们写的东西经常狗屁不通,但关于这点请去骂GJM同志,他应该承担作为谋害青少年小朋友写作能力的罪魁祸首的责任。
其实七堇年也害人不浅,她自己晓得那些生僻字是什么意思,但偏偏又没有注解,每次看她的文都要让人翻字典,这也形成了一种“我写你看不懂的字我就是有水平”的奇怪思想,搞得如今伪文艺风行,当然这也并非七堇年愿意看到的现象,可惜这种现象的产生八成就跟她有关系,这又能怪谁呢?
但我们作为乡下人,应该拿出我们文盲的尊严,我就看不懂你写的东西怎么地了,鲁迅先生推广白话文小说的意图就是为了让文章能够深入老百姓内心,而今尔等又将这些本已通俗的文字再搬回八股文的朝代,我真怀疑你的大脑机制还停留在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期。
我有点激动,好我们回到原本的话题来。
之前的刘氏凑字法对于你们的凑字以及语言锻炼水平在使用了一定时间之后一定有效,如果你在使用这个方法之前再去翻翻叶圣陶之类的近代名家的书籍定能对于你的描写有所帮助,然后我们就要说一下删字减字的问题了。
并不是所有文章都以长为美,如果你写的作品足够长却抓不住重点,通篇的描写在乍一看之下会显得你很有水平,但在读完之后却又觉得你啰嗦,而这样的你如果生在明朝就已经被朱元璋拖出去凌迟处死了。
有充分的描写的同时也需要简洁明了的构思才能体现出你整篇文章的完整性,我不知道在座各位上美术课有没有学过素描,如果学过的话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跟你提过构图的重要性,这也同样相当于我们的写作构思。如果布局不好,那就有可能使你整一幅画成为废品。但这一点在文学上就显得抽象许多,毕竟你在完成整部作品之前是看不见你的作品结构的,而当你看见你的作品结构之后不满意,往往会采取一种方式,那就是重写。
虽然说重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帮助你的文章在之后的通顺性,但这种东西经常会很浪费时间,而且万一你第一次重写不满意,第二次仍然不满意,如果你不是杜拉拉这样吃苦能干的老黄牛,你早该放弃这篇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