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一位爱在贴吧发贴的小姐妹,把艾梦萌的新歌《爱之弥》歌词传了给我,并希望我能够写上几句歌评之类的文字。
以我的文字修为与学识,歌评我是不敢写的,也没有能力写。但是,如果是作为朋友之间的谈侃,不管对错的海阔天空几句,则哪怕是自己再怎样不济,或者再怎样忙,也是很难推托得了的。因为一是这歌太有风味了,这西域风味可以说是到了迷人的地步,不侃几句,觉得不过瘾;二是当初已经应诺了的,总得要兑现。
于是,就借着吃晚饭及稍作休息之际,细细地把歌和词听了、看了好几遍,终于能够敲成了这些文字。
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歌词是属于难得一见的好歌词
首先,歌名就很典雅、古朴,还有几分神秘感,很抢眼球。
《爱之弥》,“弥”字的意思,我似乎见过在《诗经》上有“ 新台有泚, 河水弥弥”的句子,那是当着溢满解吧?当然,在别的地方,也许还可以当作密布、极致、飞布啥的来用的。那么,这个歌名的“弥”字当如何解?三个字连起来后又是什么意思?我想只有在听完、看完再细细品味之后,才会有所理解。
最精彩的就是它的歌词,我是先看到歌词然后才听到歌的。让我惊叹的是这歌词很美,而且不是一般的美,是很少能见到的,而且极容易让人怦然心动的美。
歌词中的鸣沙山、玉门关地名,充满着故事传奇及神秘色彩;而千年石山、石窟、飞天画面等字眼,所寓示的就是古西域那些著名的古文化遗迹,并将这种神秘感提升而更令人向往和遐想;至于那大西北的风光,通过“流动的山川”、“千年的孤寂”等字眼,更是让人联想到它的神奇、旷远、壮观和旖旎。
诗以言志,歌以抒情。歌词如此的美,可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去感叹大漠风光的,也不是为了让人们去回味古诗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或者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和意境的,更不是为了让人们去鉴赏、赞叹那世界文化珍品的莫高窟壁画的。
那么,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也就是这首歌它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认为,这些在歌句里写的是很清楚了的。那就是“唤醒沙漠的精灵”,或许这“精灵”已经化作了沉寂千年的壁画,并在那壁画中已经是成仙成佛。既然是成仙成佛了,当然也就超脱了人世间的情感爱眷,也就变成了无灵魂无情感的玄虚。
既然如此,为啥歌中的主人翁为什么还要再“唤醒”它?哪怕是“回头看我一眼”,也算是“挽回了一千年”啦!因为她对他已经是“爱之弥”,也就是爱到犹如“让人自由呼吸的空气”,即最重要,最深切,最极点了呀!
当然,这首歌并非是专门讴歌男女爱情的,这只不过是一种寓意、拟人。而歌词中的那个“他”,或许会有人理解为是传说中的某位特定人物,但更应该的是指古西域的艺术精华,尤其是它的音乐和舞蹈吧?因为看过敦煌壁画的人。没有不把那舞姿和听不见的音乐视之为天乐的。
说到这里,“来自我法力我解了弥”这句里边的“我解了弥”是什么意思,应该也是不太难理解的啦。
总之,于诗情画意中,烘托着一个对古文艺歌舞艺术的美的极度眷恋,而且不仅烘托得有血有肉,还活灵活现。这就是这歌词最大的成功之所在。
第二个感受就是:情景词韵完美交溶。
这个歌从编曲、配乐到演唱,与歌词歌意很搭。几方面的配合,真的惟妙惟肖,如行云流水,似天衣无缝。
歌曲有着浓郁的西域音乐色彩,且与歌词相互响应,相互衬托,相互辉映。
众所周知,古西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古代的印度、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等等的民族、人种,不断地向这个地域输入自己的文化;而中国内地的文化,也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灌注到这里,多种文化相溶相撞之后,才孕育出的五彩斑谰的文化,即古西域文化。
这首歌的演绎可以大概认为由序歌、主歌、副歌、衔接段落、尾声这几部分组成。
序歌一响起,那独具韵味的旋律,乐器、和声,就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间隧道,又来到了千余年前的热闹的城市、商镇,以及那充满着热闹和神奇色调的鸣沙山、月牙泉,还有那曾经让若干诗人感慨长叹过的玉门关。
我不知道配乐中是否真的胡笳、琵琶、羌笛、箜篌、五弦、笛、铜鼓、铜钹、贝等乐器,或者是用上了多少种类?但是,由于歌曲本身就很有那种古西域风味,以及相应的器乐,再加上艾梦萌她那很有张力和魅力的歌声,就足以让人赏心悦目,让人拍案叫绝。
我听主歌部分,感觉到艾梦萌的演绎就很到位,该抑就抑,该扬就扬,而且妩媚中有刚强,奔放中蕴沉稳,把这歌的意境和想表达的主题表达得准确完美。再听她唱的副歌部分,则是在前述的主歌唱法中,不仅是将歌词的某些句子间隔作了适当调整,而且还加重了轻快的成份,使得整首歌听来更淋漓尽致。
而衔接段落和尾声,那古西域风味则更是浓醇。由于有了这样魅力独具的环节,相信大家听后,更感觉其酣畅淋漓,感觉其情景词韵交溶之完美,我就不多说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首歌应该定义为属于印度风格更准确,但我个人却觉得,没有必要这样拘泥。毕竟从歌词上看,应该是以古西域,特别是以莫高窟的敦煌飞天壁画为背景为内容的。再者,说它完全是印度风格的,似乎也不很准确。因为所谓丝绸之路,所谓古西域文化(包括莫高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集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于一身的灿烂古文化,而并非哪某一家所能完全代表的。
这首歌或许印度风格成份较多些,但是说它就完全是印度风格的歌,甚至由此而延伸到要求在演绎时,无论声音唱法舞姿,都必须完全以印度风格为准绳,哪就没有多少意思啦。
啊,花了两个多小时,总算半懂半不懂的侃了两个感觉。
但愿如果看我的所写,不会耽误大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