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最大的危机,叫做35岁。
大厂员工一到35岁,就要面临被裁员的命运。这几乎成为大众的一种共识,是每年都要被讨论的话题,也是爆款文章制造年龄焦虑时信手拈来的素材。
35岁,从一个人的正常成长履历来说,本应是积累了足够经验,渐渐走向成熟、大有作为的年龄。然而,在我们今天的印象里,35岁却成了职业生涯的审判之年。
有人质疑这些公司的用人方式,以消耗员工的青春为基础,自嘲“我们终将老去,但永远有人年轻”,但也有人认为,被淘汰的人都是能力不足的人,要让自己保持竞争力,就要永远保持学习心态,拥抱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才不会被淘汰。
大厂员工一到35岁,就要面临被裁员的命运。这几乎成为大众的一种共识,是每年都要被讨论的话题,也是爆款文章制造年龄焦虑时信手拈来的素材。
35岁,从一个人的正常成长履历来说,本应是积累了足够经验,渐渐走向成熟、大有作为的年龄。然而,在我们今天的印象里,35岁却成了职业生涯的审判之年。
有人质疑这些公司的用人方式,以消耗员工的青春为基础,自嘲“我们终将老去,但永远有人年轻”,但也有人认为,被淘汰的人都是能力不足的人,要让自己保持竞争力,就要永远保持学习心态,拥抱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才不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