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醉吧 关注:29贴子:2,680

回复:老心,禾子进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已经和陆吧告别过了。你们继续什么狗屁原型,荣格,审美,语言。拜拜。等我养牛成功,喂饱你们。


16楼2010-07-04 11:09
回复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初探陆毅诠释的诸葛亮
        听着陆毅的《告白》,看着照片上年轻的演员,读着别人对于他的评价,很久很久了,还是无法与叱咤风云的诸葛亮融为一体。
       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道我的文章能不能写下去,我更不知道我的文章能不能写好。每次遇到这种时候,感觉另一个我在召唤。
       原本我心中有两个诸葛亮:一是陈寿笔下《三国志》中那个简洁的丞相;二是《三国演义》里那个出神入化的、有血有肉的军师孔明;现在第三个诸葛亮随着新三国剧情的发展脑海中有了一个和前两者似曾相识的诸葛亮,这个武侯不仅有前二者兼备的品质,更有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或许就是我能够接受新版诸葛亮的原因吧。
        这就留给我一个问题:这个诸葛亮还是留在印象中的他吗?的确似曾相识却又陌生连连,那么找到一个他们之间的平衡点就是关键。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个诸葛亮的脱颖而出带给了我无数的新鲜感,随之而来的还有欣喜。这就好比地球上五亿年前生物大爆炸那般,所以生物都齐生生地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让我们眼花缭乱以至于无所适从。这个比喻或许不确切,但我要说的真是这个道理,新版的诸葛亮带来了很多新生的、与众不同的新感受,既不是文学作品里那个呼风唤雨的孔明,也不是京剧舞台上那个兵临城下仍充满自信地,看着城下退兵的司马懿露出微笑的武侯,展现在我眼前的已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画面再现,而是像那片映入台阶的碧草层层展开它的碧绿,闪现出魅力的灵魂,抒写着人性的真谛。
         任何一种表演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壤,电视剧也一样,表演艺术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有血有肉、活生生地人物形象,那么这一形象是否具有审美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是否体现生活内容,评价生活原则,揭示人生哲理,使观众从演员所创作的角色中获得审美的价值和满足,这就给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角色必须一方面贴近生活,且高于生活,另一方面更要符合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需求还应包括无论是已远去的古代文化,还是外国元素。也就是说演员不可“千角一面”,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角色而是演员本人的现象,演员必须将角色化为自我后,进而再次将自我转化为角色的表演过程,这期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揭示生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很幸运,在新版三国中陆毅诠释的诸葛亮便是----“化角色为自我,化自我为角色”的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一。
    


    17楼2010-07-06 00:25
    回复
      2025-07-12 20:37:45
      广告
           三,准确、合理地语言表现能力
           影视是镜像艺术,也是语言艺术。焦菊隐先生曾说:“有行动的语言可以突出人物性格,有行动的语言可以突出人物关系,有行动的语言可以引起观众丰富的联想。”足见语言动作的重要性。只有当演员成为角色,用角色的思想来思想,用角色的体验来体验,真实,准确地表现人物,才会成为角色的“发言人”。在那些中,近,特写镜头里,语言的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从叙事到人物关系以及画面的互动,经常是靠语言来推动画面,那么演员声音的高低控制,强弱的节奏释放,抑扬刚柔的变化则是表现人物内心的关键。剧中可明显地感受到陆毅赋予了诸葛亮在不同阶段运用了不同的语气表达。总体说来,青年时期声音洪亮,铿锵有余,进入中年稳重成为了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征,老年的诸葛亮多以压抑与悲凉的语调见长。不同阶段的层次变化清楚明晰,语气节奏感与人物年龄同步,声音由高渐低,但强度增加,落地有声,把人物的心理发展展现了出来。
           剧一。从七星坛下来回到大营的诸葛亮,立刻布置进攻战术,点将分兵,字字宏亮,精神气十足,语速也较快。从张飞到赵云,从刘备到把守华容道的关羽,语言干净,语气透着高傲,神采飞扬,恰当地表现了大战前已看到灿烂前途的心理状态,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展现出高屋建瓴的英雄气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役的成功不仅使刘蜀集团摆脱了疲于奔命的境地,而且是完成“隆中对”思想最关键的一步。人们往往在看到理想到达彼岸的时候,按捺不住激动与渴望,那么语言的表现就会充满活力。剧二。白帝城刘备托孤时,前有马良,后有马谡禀报军情,“东吴使者诸葛瑾来到”时,诸葛亮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点兵布将的孔明了。面对病危的刘备,他也不敢有丝毫的擅作主张,“陛下,臣建议......”,这里一个“臣”字,一个“建议”就把人物当时的地位讲得透彻,明了。夷陵之战,蜀国形势急转直下,白帝城的托孤已是刘备最后的绝唱,诸葛亮心中不会不明白今后蜀国的重任就完全落在他的肩上,“兴复汉室”的愿望刘备一定是看不到了,即便是这样他也不敢在奄奄一息的先帝面前“当家做主”。语气缓慢,语调低沉,句句都是请求的含义。两个情节的对比是何等的明显啊!情景不同,心境不同,语境的区别显得格外重要。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不同的环境里也会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只不过艺术作品的反映就更典型,更具体,更鲜明。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陆毅在语言的处理上,无论哪种情景都是体现出内心最真诚,最恳切的一面,使观众不会感到唐突,不会因为环境不同而混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用真诚的表演诠释了真诚的诸葛亮!
           陆毅给了我一个完全崭新的诸葛亮,我接受了,我信服了,我也更加茫然了,看着眼前这个阳光,明亮的大男孩,他是那个似曾相识的诸葛亮吗?他是的,因为他用十年的积累给了一千多年前的蜀国丞相一个最人性,最理想,最真实的诠释,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个有原则的演员成功地完成了一个有戏剧原则的诸葛亮!
           感谢陆毅!
      


      20楼2010-07-06 00:29
      回复
             后记:
             首先感谢诸葛湘枫,在她的《深色讴歌》的文章里有了最初的感动与灵魂的触动。
             我写此文是出自于被陆毅诠释的诸葛亮一角的执著用心深深打动。并没有说他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我写的那些场景也是真正被他所折服的那些画面。然而我愤怒于有人肆无忌惮地诋毁,痛心于有人别有用心的、以点盖面的辱骂。即便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也要一吐为快。当然我的文章一定带有很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因为审美本身就具有个体差异,请大家允许我,也包涵我的这种主观色彩。
             感谢在我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旻,木兰,蓝MM等,谢谢大家。
             也衷心感谢老心那些老朋友的支持。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就此搁笔!
                             2010,7.5
        


        21楼2010-07-06 00:30
        回复
          回复:
               饲养员先生,让您见笑了,我只能是这样的水平了,实在是拿不出手,我要学的东西也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我的确是用我的真诚来写完了此文。
               陆毅的诸葛亮带给了我很多方面的震撼,包括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对今天思想的冲击,对人生观的解读,然而我读他的作品却又是太少了,理解方面一定存在片面之处,望您多多包涵。
               再次感谢您的指点。深深鞠躬。


          22楼2010-07-06 0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