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初探陆毅诠释的诸葛亮
听着陆毅的《告白》,看着照片上年轻的演员,读着别人对于他的评价,很久很久了,还是无法与叱咤风云的诸葛亮融为一体。
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道我的文章能不能写下去,我更不知道我的文章能不能写好。每次遇到这种时候,感觉另一个我在召唤。
原本我心中有两个诸葛亮:一是陈寿笔下《三国志》中那个简洁的丞相;二是《三国演义》里那个出神入化的、有血有肉的军师孔明;现在第三个诸葛亮随着新三国剧情的发展脑海中有了一个和前两者似曾相识的诸葛亮,这个武侯不仅有前二者兼备的品质,更有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或许就是我能够接受新版诸葛亮的原因吧。
这就留给我一个问题:这个诸葛亮还是留在印象中的他吗?的确似曾相识却又陌生连连,那么找到一个他们之间的平衡点就是关键。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个诸葛亮的脱颖而出带给了我无数的新鲜感,随之而来的还有欣喜。这就好比地球上五亿年前生物大爆炸那般,所以生物都齐生生地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让我们眼花缭乱以至于无所适从。这个比喻或许不确切,但我要说的真是这个道理,新版的诸葛亮带来了很多新生的、与众不同的新感受,既不是文学作品里那个呼风唤雨的孔明,也不是京剧舞台上那个兵临城下仍充满自信地,看着城下退兵的司马懿露出微笑的武侯,展现在我眼前的已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画面再现,而是像那片映入台阶的碧草层层展开它的碧绿,闪现出魅力的灵魂,抒写着人性的真谛。
任何一种表演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壤,电视剧也一样,表演艺术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有血有肉、活生生地人物形象,那么这一形象是否具有审美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是否体现生活内容,评价生活原则,揭示人生哲理,使观众从演员所创作的角色中获得审美的价值和满足,这就给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角色必须一方面贴近生活,且高于生活,另一方面更要符合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需求还应包括无论是已远去的古代文化,还是外国元素。也就是说演员不可“千角一面”,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角色而是演员本人的现象,演员必须将角色化为自我后,进而再次将自我转化为角色的表演过程,这期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揭示生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很幸运,在新版三国中陆毅诠释的诸葛亮便是----“化角色为自我,化自我为角色”的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