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吧 关注:42,737贴子:713,597

研究历史,最忌讳的是把看起来很相似的东西随便建立联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奇葩人镇楼,本贴辟谣一些关于文化交流的一些奇谈怪论: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9-16 19:39回复
    古人语境里面的“胡”和“汉”能否跟现代的民族观实现完美的对应吗? 比如说元朝认为金国故地的人是汉人,但是南宋的人是南人。
    尧舜时代的“三苗”跟现代的“苗族”能完美对应吗?
    研究历史最忌讳将看起来很相似的东西扯出必然的联系,这种研究极其容易被政治裹挟。很多人扯朱熹的这句话: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朱子语类》)。好像作为朱熹这种大儒的判断是非常之合理的,是无可质疑的。 但问题来了,古人说的话就一定正确吗?朱熹的话就一定正确吗? 这只是一种主观臆断而已!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9-16 19:40
    回复
      明朝人邓若曾在《江南经略》里面说,鸟铳(火绳枪)是中国自己发明的,而且还说戚继光说在山东发现了个永乐年间的地窖,在里面发现了永乐年间的鸟铳和佛狼机,虽然戚继光自己都说来自外国。。 所以,我们能按照这位古人的说法,将火绳枪视为中国发明的吗?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9-16 19:41
      回复
        很多人严重混淆了“礼仪服饰”和“日常服饰”的概念,衣服发明出来是为了蔽体,保暖以及发挥社会互动功能。只要有相应的需求,那么必然就会有相应的服饰被发明出来。 比如说阿拉伯人的民族服饰“库非耶”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阿拉伯地区的气候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极其炎热.所以在沙特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着长袍、戴头巾,十分宽大,具有通风的效果,十分凉爽;同时之所以选用白色,是从光学的角度来说,白色能反射光线(即太阳光)达到祛热降署的作用,以此来帮助适应酷热的气候;长袍可以阻挡强劲的风沙.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9-16 19:41
        回复
          民族服饰的诞生必然是与实践有关,在类似的环境下,比如说风沙猛烈的西域。汉族人照样会选择类似的打扮,这是因为实用,而不是因为什么民族文化交流。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9-16 19:42
          回复
            回到头巾,同样是束发的锡克人也发明了类似幞头的头巾和头饰。这其实并不奇怪,如果需求相似的话,那服饰的发展必然是趋同化的。《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唐于鹄《过张老园林》诗:“身老无修饰,头巾用白纱。
            《东观汉记·鲍永传》:“ 更始 殁, 永 与 冯钦 共罢兵,幅巾而居。”《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及 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敛以时服”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汉 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唐 王绩 《赠李征君大寿》:孔淳辞散骑,陆昶谢中郎。幅巾朝帝罢,杖策去官忙。
            汉族劳动人民带头巾的历史源远流长。
            事实上,头巾、幞头本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在地里进行农作的时候为了尽量多地避免炙热太阳炎热的光照而发明的一种简单朴实的小发明。为什么很多人却喜欢过分强调它的“民族属性”?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9-16 19:45
            回复
              再还有就是圆领袍,也被莫名其妙的认为成是胡服了,但是殊不知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有已经类似的服饰了: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9-16 19:48
              回复
                商周到战国和东吴的“圆领”: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9-16 19:50
                回复
                  葡萄牙老农的“蓑衣”,有没有一种中国渔民的感觉?按照某些文化交流党的逻辑,你们是不是也认为葡萄牙这种“蓑衣”和中国的蓑衣存在“谁学谁”的关系?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9-16 19:53
                  收起回复
                    很多人根本就不会考虑,只要两种文化的基数足够大,你总能找到看起来很相似的地方,比如说英语中的shit跟汉语中的屎,不仅读音一样,意思也差不多,难道说明两者之间有关系? 存在谁学谁的关系?,但事实上在语言学上两者并没有关系,仅仅只是一种巧合,类似的巧合还有很多,比如stone和石头,这种巧合你拿来当玩笑开就好,上升到学术上就过分了。在巨大的基数下,这种近乎一致的巧合尚且不少,而全世界人类都是智人,大部分情况下作为对审美和实用的需求有着一致性,制造的“共同点”可就太多了。 比如古希腊戏剧面具、欧洲万圣节用的面具还有中国的傩戏面具,如果你能证明这三者存在谁学谁的关系吗?显然是不行的。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9-16 20:00
                    回复
                      没办法,在极端者眼中就没有趋同进化这个词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9-16 21:21
                      回复
                        差不多的生活环境下,必然会出现差不多的东西,毕竟如何方便如何来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09-16 21:23
                        回复
                          说得好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2-09-16 21:42
                          回复
                            说得好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09-16 2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