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每一届高三热议的话题。高三的老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为什么成绩老是不理想呢?这就是一个策略问题,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如果我们不改变复习策略,还是按老方法做,成绩只能稳定,提高只是奢望。本文结合自己的研究,反思一下我们高三化学复习中可能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
基础不稳,答题不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形成网络化、结构化的体系,成了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有老师认为,要把高考所需的知识讲到位,不留漏洞,技多不压人,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没有害处,于是大量的补充和笔记充斥着课堂。
下图是一个高三讲座中,回归课本的网络图。

该图“读、析、挖”就有三遍。知识是无穷尽的,深挖也是没有止境的。
下面是一个“高中化学:胶体的性质知识总结”,有二页A4内容,其中的标题如下:
1.胶体的性质与作用:
(1)丁达尔效应:
(2)布朗运动:①定义:②原理:
(3)电泳现象:①定义:②解释:③带电规律:④应用:
(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②胶粒凝聚条件(加热:加强电解质:加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应用:
2.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2)水解法:(3)复分解法:
3.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带正电荷:(2)带负电荷:(3)不带电:
回归近五年全国理综卷考过的“胶体性质”,只有“丁达尔效应”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大量的内容是无效总结。
如果高三教学的目标是针对高考,这种随意扩大高考知识边界的做法,不但稀释了对高考必备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把化学科妥妥的教成了“理科中的文科”。
大数据表明,高考的重点和热点知识,约占总知识量的20%,在高考试卷中却占有高达80%的分数,其它的内容虽然众多,但在考试卷中的分值却较低,这就是著名的考试“二八定律”。
语文中我们背诵了大量的名篇,考试中能考到的每一篇就那么几句。
那什么是重点呢?
化学中的规律性、典型性和特殊性就是重点。
例如:铝元素的典型性就是两性,以至在高考中,不考两性不考铝!铁元素的典型性就是考变价,如果考试中没有考到Fe2+与Fe3+之间的转变,先确认自己的分析有没有问题。抓住了这个重要规律,你就可以用20%的知识去获得高考80%的分数。
二、高考研究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是老师要求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而且也是老师自己的职业习惯。“三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提出了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各种培训几乎就灌输一种思想:对“三新”改革精神理解得越透彻,复习教学落实得越好,高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就越强。由此衍生出的研究高考的资料极其丰富。例如,讲座中怎么研究高考的截图如下:

要把这些东西研究完,可能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大于高考复习教学本身。
如果,我们老师不想成为高考研究专家,只是想提高高考的教学质量,有没有捷径呢?
先补点钙吧!
对问题的研究,不仅有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还有不太熟悉的“相关关系”。“三新”理念与高考命题,实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为,“三新”理念只能得出高考该怎么命题,而得不出一定会怎么命题的结论。2019全国理综化学Ⅰ卷,选择题考“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和实验操作。老师们认为,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没有对该实验的要求,这明显超出了命题要求的范围,这就是把两者当“因果关系”来分析的必然结果。再资深的“三新”专家都不能准确地推导出高考该命什么样的题。更何况我们只是一般的老师。
我们要驾车到达某一目的地,驾驶员按百度导航的引导通常就能顺利的到达终点,这里追求的就是结果,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百度导航引导他走这条路,而不是走另一条路的根本原因。而百度导航的分析方法也不是去寻找要去的路上,是否有交通管制,修路暂封,车祸堵塞等这些众多的本质原因。他采用的就是“前车之鉴”的经验做法,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同样,影响高考命题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高度相关的是什么呢?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考查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主要由三个部分的要求整合而成。即高校专业学习要求、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这三个部分中,与高考最密切相关的是那个部分呢?毫无疑问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和能力”,因为,高考要考查的前两个部分内容,都是通过第三个部分呈现出来的。
大数据表明:高考试卷中80%的分值,都是考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考型和考法,重点与热点。这是对高考命题遵循“稳中有进,稳中求新”原则的进一步刻划。
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对历届高考题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提炼、重组、分类等操作,也能建构起高考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的体系,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例如,通过对近五年来高考考查“乙醇在分离提纯操作和物质制备中的作用”,归纳如下:

熟练掌握这些决解问题的知识和方法,高考80%的分数就在掌握之中。这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复习策略!对老师来说,认真研究近年来的高考题、问题单一、容易把握、也是老师们的强项!
如果想要搞清楚,高考为什么这样考?再从顶层设计上去寻找原因,分析这是“三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或是为了践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和真实问题情境的命题要求;尽量占位高远去分析,使人感觉你很有水平。
最后,可能意会到,原来这些要求,是命题人在命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与学生如何把一个高考题做对,关系不大。
高考化学命题组长、南京大学段康宁教授说过: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不难找出命题轨迹,从而把握试题难度,把高考备考与高考无缝对接。在此强调一点,“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没有用之一来表述。以此做为本观点的支撑。
三、题海战术
检测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
优秀的检测卷,能诊断学习上的漏洞、纠正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熟练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规范答题习惯、提高解题速率和准确性,积累考试经验与高考接轨等,无一不是通过检测来实现的。

于是,有老师把检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以考促学、以考代练、以考代讲,高三题海便随处可见。
导致无意义的训练,下载或组装的套卷,常常是讲练脱节,难于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不能有效反馈近期的教学情况。由于命题人的水平良莠不齐,一些试题看似是高考的仿题或改编,但设问一变,其内涵和外延就完全不同,这些题对老师也最具有迷惑性,选择高考不要求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考查以增加难度。这些试题不但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还会把教学带偏。“大数据建模高考化学”QQ群是有着几千老师的高活跃度交流群,群里老师经常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这种情况。
固化错误思维。一开始就用高考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由于时间紧难度大,导致学生读审题不细致,思维不严密,答题缺乏完整和规范。这些问题会成为潜意识中的记忆。如果又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成为错误的认知经验保留下来。下次再遇到同样的考试问题,会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按错误的方式做。考试中的过失性失分,就在这种机械刷题下逐渐固化而成。可谓,失败首先是失败之母。那种考后感觉良好,而实际与分数相差较大的考试,就是这样练成的。
练题只能固巩熟率,研题才能提高效益。认真研究一套高考题,胜过做十几套模拟题。一些押题卷,无论在考前吹得多么的好;但高考过后,难有做高考对照分析的。有炫耀自己打准高考题的!要么是热点,要么类似于彩票中奖。
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在《考试文集》中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针对以上高考化学复习的误区。郭小渠工作室运用大数据的思想来研究高考,提出了《大数据建模高考化学》的复习策略。以近五年的高考试题为核心研究内容,通过“解构、重构和建模”的方法来全面透析研究高考试题;以高考的重点、热点和最新考型为突破口来建构复习策略。提出高考试题应该遵循的“二八定律”,并以此为高考精准复习指明方向。
好的高考复习策略,高考就成功了一半!《大数据建模高考化学》不但能让学生成才,也能使老师成功。提倡简简单单做老师、安安静静做研究、扎扎实实做教学,然后收获高考成果。在全国已有上千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使用这一成果。

读者反馈请查看:
淘宝网“小渠教育工作室书店”:https://m.tb.cn/h.UbDjJ06?tk=yRhF2EieIoi
微信微“小渠教育工作室书店”:https://k.youshop10.com/JSQJgQAJ
一、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
基础不稳,答题不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形成网络化、结构化的体系,成了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有老师认为,要把高考所需的知识讲到位,不留漏洞,技多不压人,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没有害处,于是大量的补充和笔记充斥着课堂。
下图是一个高三讲座中,回归课本的网络图。

该图“读、析、挖”就有三遍。知识是无穷尽的,深挖也是没有止境的。
下面是一个“高中化学:胶体的性质知识总结”,有二页A4内容,其中的标题如下:
1.胶体的性质与作用:
(1)丁达尔效应:
(2)布朗运动:①定义:②原理:
(3)电泳现象:①定义:②解释:③带电规律:④应用:
(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②胶粒凝聚条件(加热:加强电解质:加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应用:
2.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2)水解法:(3)复分解法:
3.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带正电荷:(2)带负电荷:(3)不带电:
回归近五年全国理综卷考过的“胶体性质”,只有“丁达尔效应”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大量的内容是无效总结。
如果高三教学的目标是针对高考,这种随意扩大高考知识边界的做法,不但稀释了对高考必备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把化学科妥妥的教成了“理科中的文科”。
大数据表明,高考的重点和热点知识,约占总知识量的20%,在高考试卷中却占有高达80%的分数,其它的内容虽然众多,但在考试卷中的分值却较低,这就是著名的考试“二八定律”。
语文中我们背诵了大量的名篇,考试中能考到的每一篇就那么几句。
那什么是重点呢?
化学中的规律性、典型性和特殊性就是重点。
例如:铝元素的典型性就是两性,以至在高考中,不考两性不考铝!铁元素的典型性就是考变价,如果考试中没有考到Fe2+与Fe3+之间的转变,先确认自己的分析有没有问题。抓住了这个重要规律,你就可以用20%的知识去获得高考80%的分数。
二、高考研究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是老师要求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而且也是老师自己的职业习惯。“三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提出了高考命题的新要求。各种培训几乎就灌输一种思想:对“三新”改革精神理解得越透彻,复习教学落实得越好,高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就越强。由此衍生出的研究高考的资料极其丰富。例如,讲座中怎么研究高考的截图如下:

要把这些东西研究完,可能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大于高考复习教学本身。
如果,我们老师不想成为高考研究专家,只是想提高高考的教学质量,有没有捷径呢?
先补点钙吧!
对问题的研究,不仅有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还有不太熟悉的“相关关系”。“三新”理念与高考命题,实际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为,“三新”理念只能得出高考该怎么命题,而得不出一定会怎么命题的结论。2019全国理综化学Ⅰ卷,选择题考“实验室制溴苯”的装置和实验操作。老师们认为,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没有对该实验的要求,这明显超出了命题要求的范围,这就是把两者当“因果关系”来分析的必然结果。再资深的“三新”专家都不能准确地推导出高考该命什么样的题。更何况我们只是一般的老师。
我们要驾车到达某一目的地,驾驶员按百度导航的引导通常就能顺利的到达终点,这里追求的就是结果,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百度导航引导他走这条路,而不是走另一条路的根本原因。而百度导航的分析方法也不是去寻找要去的路上,是否有交通管制,修路暂封,车祸堵塞等这些众多的本质原因。他采用的就是“前车之鉴”的经验做法,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同样,影响高考命题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高度相关的是什么呢?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考查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主要由三个部分的要求整合而成。即高校专业学习要求、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这三个部分中,与高考最密切相关的是那个部分呢?毫无疑问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和能力”,因为,高考要考查的前两个部分内容,都是通过第三个部分呈现出来的。
大数据表明:高考试卷中80%的分值,都是考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考型和考法,重点与热点。这是对高考命题遵循“稳中有进,稳中求新”原则的进一步刻划。
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对历届高考题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提炼、重组、分类等操作,也能建构起高考所需知识和能力要求的体系,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例如,通过对近五年来高考考查“乙醇在分离提纯操作和物质制备中的作用”,归纳如下:

熟练掌握这些决解问题的知识和方法,高考80%的分数就在掌握之中。这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复习策略!对老师来说,认真研究近年来的高考题、问题单一、容易把握、也是老师们的强项!
如果想要搞清楚,高考为什么这样考?再从顶层设计上去寻找原因,分析这是“三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或是为了践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和真实问题情境的命题要求;尽量占位高远去分析,使人感觉你很有水平。
最后,可能意会到,原来这些要求,是命题人在命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与学生如何把一个高考题做对,关系不大。
高考化学命题组长、南京大学段康宁教授说过: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不难找出命题轨迹,从而把握试题难度,把高考备考与高考无缝对接。在此强调一点,“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没有用之一来表述。以此做为本观点的支撑。
三、题海战术
检测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
优秀的检测卷,能诊断学习上的漏洞、纠正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熟练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规范答题习惯、提高解题速率和准确性,积累考试经验与高考接轨等,无一不是通过检测来实现的。

于是,有老师把检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以考促学、以考代练、以考代讲,高三题海便随处可见。
导致无意义的训练,下载或组装的套卷,常常是讲练脱节,难于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不能有效反馈近期的教学情况。由于命题人的水平良莠不齐,一些试题看似是高考的仿题或改编,但设问一变,其内涵和外延就完全不同,这些题对老师也最具有迷惑性,选择高考不要求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考查以增加难度。这些试题不但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还会把教学带偏。“大数据建模高考化学”QQ群是有着几千老师的高活跃度交流群,群里老师经常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这种情况。
固化错误思维。一开始就用高考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由于时间紧难度大,导致学生读审题不细致,思维不严密,答题缺乏完整和规范。这些问题会成为潜意识中的记忆。如果又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成为错误的认知经验保留下来。下次再遇到同样的考试问题,会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按错误的方式做。考试中的过失性失分,就在这种机械刷题下逐渐固化而成。可谓,失败首先是失败之母。那种考后感觉良好,而实际与分数相差较大的考试,就是这样练成的。
练题只能固巩熟率,研题才能提高效益。认真研究一套高考题,胜过做十几套模拟题。一些押题卷,无论在考前吹得多么的好;但高考过后,难有做高考对照分析的。有炫耀自己打准高考题的!要么是热点,要么类似于彩票中奖。
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在《考试文集》中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针对以上高考化学复习的误区。郭小渠工作室运用大数据的思想来研究高考,提出了《大数据建模高考化学》的复习策略。以近五年的高考试题为核心研究内容,通过“解构、重构和建模”的方法来全面透析研究高考试题;以高考的重点、热点和最新考型为突破口来建构复习策略。提出高考试题应该遵循的“二八定律”,并以此为高考精准复习指明方向。
好的高考复习策略,高考就成功了一半!《大数据建模高考化学》不但能让学生成才,也能使老师成功。提倡简简单单做老师、安安静静做研究、扎扎实实做教学,然后收获高考成果。在全国已有上千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使用这一成果。

读者反馈请查看:
淘宝网“小渠教育工作室书店”:https://m.tb.cn/h.UbDjJ06?tk=yRhF2EieIoi
微信微“小渠教育工作室书店”:https://k.youshop10.com/JSQJgQ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