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交响曲》BY 奥尔菲斯(坑啊!)
一 回忆之河
当卡妙透过明亮的窗玻璃,将目光投射到窗外那苍郁高远的蓝天时,他常常能回忆起以前的很多往事。没有什么能比那场战争更让人值得回忆,而同样也没有什么能比那场战争更让人痛恨与诅咒。
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寸空气里都飘荡着硝烟的气息,灰色的天空时不时地飘下雪花来。然而那又是个用鲜血与白骨,死亡与生存,正义与邪恶,荣耀与尊严……以及等等所有能够描述人类历史的名词与形容词堆砌而成的年代,当基座上的鲜血开始凝固的时候,上方就会流淌下新的热血来。
那是个永远值得回忆的年代。
卡妙•札良诺维奇•瓦达列伊斯基于1920年生于苏联的弗拉基米尔市,那是一个位于莫斯科以东不远的安静的小城市,有着红墙白瓦与冷清的街道。他父亲是当地一个小诊所里不得志的外科医生,而母亲是个长笛手,父母都想叫他继承自己的事业,于是他们在刚满月的卡妙面前放上一把手术刀(当然刀刃被细心地包好了)和一枝玩具长笛,让孩子自己选择。
可没料到这个小小的孩子左手拿起了手术刀,右手却抓起了玩具长笛。
十八年后的1938年夏天,卡妙考入列宁格勒巴甫洛夫医科大学,带着他心爱的长笛与厚厚一摞医学书籍来到这个陌生而美丽的城市。那个时候涅瓦河的水波明净而透亮,倒映着苍郁高远的蓝天,圣依撒大教堂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卡妙觉得这座城市到处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来到这里更正确的选择似乎是学习艺术而不是学医,然而他已经选择了学医的道路,就无法再更改了。
人生是可以选择的,唯一的遗憾就是你不可能在选择了以后再退回到原先那个分岔点去。
很多的东西,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寻回,你失去了就将永远失去。
那个时候的卡妙才刚满十八岁,在他眼中整个世界似乎都是美丽的,他想在这里学好医术,然后去挽救无数病人的生命。
十八岁的少年,还远没有到梦想破灭的年龄。
他在这里很努力地学习着,教室和图书馆成了他流连的地方,每当夕阳将芬兰湾染成一片金红的时候,他就会靠在宿舍的窗边吹着他心爱的长笛,闪亮的笛身在夕阳下宛如黄金铸成一般。
清灵的音符在黄昏的列宁格勒上空飘荡着,从波罗的海上吹来的风带着海洋的气息,扬起他墨绿色的长发。
虽然1938年的欧洲已经开始在纳粹战争机器的开动下颤抖,但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那个1933年上台的德国元首会给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
就算是当时最悲观的人,也只不过认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罢了。
而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的创伤远超过一战。
当1939年九月一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卡妙正准备开始他大学二年级的学习生涯。对他来说战争似乎是很遥远的东西,就算德军打到了苏波边境,距离他所在的地方也还是有一千公里以上。
他依旧每天在宿舍、教室、实验室,以及图书馆之间来回奔波,继续着他的学业,黄昏时他的同学也依旧能听到那优美的笛声,阳光在硬质真银的笛身上一晃而过,绚烂的金红在笛梢擦出明亮的火花来。
虽然卡妙也不是没有想过战争有一天会降临,但他期待着至少等他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再说,这样他所学的知识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不喜欢战争,但如果战争真的降临,他也一样不会逃避。
只可惜战争的脚步不会因为他的期待而有所延迟,1941年6月22日,距离他大学三年级的暑假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时,德军全面入侵苏联。
从那一刻他的命运已经被注定。
战争仿佛插上了风神的翅膀般,在一夜之间就从迷雾笼罩的英伦三岛转到了空旷苍茫的俄罗斯原野,国境线这种东西在战争中简直比菜场里的白菜还廉价,或者说比夏日里的雪花更脆弱。
就看你喜欢哪一种比喻。
被践踏的不光是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任何战争所摧毁的都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一个国家造成的痛苦与伤害在今后的几十年都无法消除。而在1941年夏天时,卡妙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点。
一 回忆之河
当卡妙透过明亮的窗玻璃,将目光投射到窗外那苍郁高远的蓝天时,他常常能回忆起以前的很多往事。没有什么能比那场战争更让人值得回忆,而同样也没有什么能比那场战争更让人痛恨与诅咒。
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寸空气里都飘荡着硝烟的气息,灰色的天空时不时地飘下雪花来。然而那又是个用鲜血与白骨,死亡与生存,正义与邪恶,荣耀与尊严……以及等等所有能够描述人类历史的名词与形容词堆砌而成的年代,当基座上的鲜血开始凝固的时候,上方就会流淌下新的热血来。
那是个永远值得回忆的年代。
卡妙•札良诺维奇•瓦达列伊斯基于1920年生于苏联的弗拉基米尔市,那是一个位于莫斯科以东不远的安静的小城市,有着红墙白瓦与冷清的街道。他父亲是当地一个小诊所里不得志的外科医生,而母亲是个长笛手,父母都想叫他继承自己的事业,于是他们在刚满月的卡妙面前放上一把手术刀(当然刀刃被细心地包好了)和一枝玩具长笛,让孩子自己选择。
可没料到这个小小的孩子左手拿起了手术刀,右手却抓起了玩具长笛。
十八年后的1938年夏天,卡妙考入列宁格勒巴甫洛夫医科大学,带着他心爱的长笛与厚厚一摞医学书籍来到这个陌生而美丽的城市。那个时候涅瓦河的水波明净而透亮,倒映着苍郁高远的蓝天,圣依撒大教堂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卡妙觉得这座城市到处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来到这里更正确的选择似乎是学习艺术而不是学医,然而他已经选择了学医的道路,就无法再更改了。
人生是可以选择的,唯一的遗憾就是你不可能在选择了以后再退回到原先那个分岔点去。
很多的东西,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寻回,你失去了就将永远失去。
那个时候的卡妙才刚满十八岁,在他眼中整个世界似乎都是美丽的,他想在这里学好医术,然后去挽救无数病人的生命。
十八岁的少年,还远没有到梦想破灭的年龄。
他在这里很努力地学习着,教室和图书馆成了他流连的地方,每当夕阳将芬兰湾染成一片金红的时候,他就会靠在宿舍的窗边吹着他心爱的长笛,闪亮的笛身在夕阳下宛如黄金铸成一般。
清灵的音符在黄昏的列宁格勒上空飘荡着,从波罗的海上吹来的风带着海洋的气息,扬起他墨绿色的长发。
虽然1938年的欧洲已经开始在纳粹战争机器的开动下颤抖,但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那个1933年上台的德国元首会给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
就算是当时最悲观的人,也只不过认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罢了。
而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的创伤远超过一战。
当1939年九月一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卡妙正准备开始他大学二年级的学习生涯。对他来说战争似乎是很遥远的东西,就算德军打到了苏波边境,距离他所在的地方也还是有一千公里以上。
他依旧每天在宿舍、教室、实验室,以及图书馆之间来回奔波,继续着他的学业,黄昏时他的同学也依旧能听到那优美的笛声,阳光在硬质真银的笛身上一晃而过,绚烂的金红在笛梢擦出明亮的火花来。
虽然卡妙也不是没有想过战争有一天会降临,但他期待着至少等他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再说,这样他所学的知识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不喜欢战争,但如果战争真的降临,他也一样不会逃避。
只可惜战争的脚步不会因为他的期待而有所延迟,1941年6月22日,距离他大学三年级的暑假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时,德军全面入侵苏联。
从那一刻他的命运已经被注定。
战争仿佛插上了风神的翅膀般,在一夜之间就从迷雾笼罩的英伦三岛转到了空旷苍茫的俄罗斯原野,国境线这种东西在战争中简直比菜场里的白菜还廉价,或者说比夏日里的雪花更脆弱。
就看你喜欢哪一种比喻。
被践踏的不光是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任何战争所摧毁的都远不止这些,有时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一个国家造成的痛苦与伤害在今后的几十年都无法消除。而在1941年夏天时,卡妙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