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先生的名著,他是清朝时期山东淄川人。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旁的大树底下,常能看到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穿着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他身边放着装满浓茶的大瓶子,瓶边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每当有行人路过,蒲松龄就会起身热情地邀对方坐下喝茶休息。他有个规矩,喝茶不收钱,但喝茶人得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 于是,来往行人都乐意在这个茶摊歇脚聊天,讲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蒲松龄马上又会献上一碗茶,让其润润嗓子继续讲。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彬彬有礼,恭请老人讲奇闻异事。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说了个 “马骥飘海到罗刹国” 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去就写了 “花面相迎、世情如鬼” 的《罗刹海市》。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倒上浓茶,让他讲个故事。中年人便讲了杭州灵隐寺一个善于烹茶的和尚的故事。和尚根据来客身份高低用不同等级的茶招待,一次来了位大官,和尚拿出好茶烹献,满以为能得赞誉,谁知大官只说 “很烫”。蒲松龄听后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讲了个鸽子的故事,与这个是同一性质的笑话。到了晚上,蒲松龄坐在灯下,细细品味白天所听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写成了《鸽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