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19,929贴子:74,431,386
  • 1回复贴,共1

和大家聊聊——苗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苗刀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分为长短两种。有人说,日本的倭刀,有苗刀的影子,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在隋唐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冷兵器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唐朝时期刀具的样子和现在的藏刀很类似,这可以有两种解释,1、藏刀保持了唐时期的制作工艺或者制造的外型,2、当时的唐朝在制造刀具的时候吸收了其他民族刀具制造的工艺。 

苗刀的制造工艺与藏刀有区别,苗族生活的地区,虽然也是山地或者丘陵,但是在进行金属冶炼时,面临的环境与西藏大不相同,因此,传统的苗刀一般多为低碳钢反复锻打之后,以动物的油脂淬火而成,藏刀则不同,有的藏刀以油脂淬火,也有的藏刀多数以动物的尿液淬火。以动物的尿液淬火,因为金属在极热中接触酸性物质,会使得淬火后的钢质增加韧性。苗刀则不同,苗刀讲求的是锋利与劈砍的作用,可能这与苗人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苗刀的劈砍功能得到了认为的强化,具体的做法就是加厚刀背,甚至使用高碳钢作为中间的夹心。因此,这可能也就是倭刀现在的特性。 

最初的苗刀,是单体钢,也就是说,是整体的一快钢,经过反复的锻打和淬火,在锻打过程中,经过强力扭曲之后,再锻打。因此,早期的苗刀,刀身上有斜纹,这种斜纹就是扭曲之后锻打留下的痕迹。  
  
 后来,据说是在唐朝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或者说是东西方技术的不断交流之后,苗刀也采取了复合夹钢技术,并且在锻打中加入了少量其他金属粉末,成成了表面的强化处理,其实,有点类似现在的“发蓝”处理。但是,这样制造的苗刀,在制造过程中极容易出现裂缝,一旦出现裂缝,整把刀就废了,因此,这样的刀,据说只有头人才有资格佩带,因为制作复杂,而且产量不高。大多数的苗刀,采取直刃、厚背、高碳钢制作。以动物的油脂淬火,刀刃浑然一体,呈圆弧状自然过度,便于披砍。在实际的战斗中,高碳钢容易崩口,因此苗人使刀,多数是砍头颅,或者劈划腹部等骨骼较少的部位。以免刀具受到影响。  
  
 大概是98年的时候,我曾经见过一把苗刀,复合夹钢的刀,属于云纹锻打刀,刀身中间的刃,有一很浅的内弯,应该是当初砍东西流下的痕迹,店家开价8000,当时的8000太贵了,实在买不起,摸了摸,放手了,至今遗憾中......  
 
 



1楼2006-01-24 14:10回复
    恩,是啊,挺好


    2楼2006-01-24 1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