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与读博和婚姻一样也有红线问题,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走错一步的代价都十分巨大而且难以弥补。本文教授就总结探讨一下考研与读博的红线问题及应对策略。
1、考研与读博的年龄红线
考研与读博最大的问题是年龄红线,这在此前文章多有讨论,结论是:考研的年龄红线是25岁,考博的年龄红线是28岁。如果你超过28岁再考研,或超过30岁再考博,都非常的被动和危险,因为用人单位招聘时是卡年龄的,一般要求硕士毕业不超过28岁,博士不超过32岁。一旦你年龄特别大,再考研或读博来解决工作问题,都是非常麻烦也很难的事。
考研红线25岁
女孩婚恋的红线28岁
男生的婚恋红线30岁
2、考研和读博的目标红线
考研与读博的目标院校也是有红线的,报考超过你本身竞争力的红线院校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醒悟还会反复的失败,最后导致毕业年龄的红线。不同专业、不同第一学历起点、不同英语基础、不同年龄和不同家庭经济基础等男女同学其考研的目标红线不同,要因人而异的决策。同样,不同专业和不同学业背景及科研成果,其考博的可行性不同,很多特别热门专业(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考博的门槛特别高,对一些专科起点或三本及学院出身的同学来说,申请国内的博士名额可行性极低。
2023考博更热,读博规划要趁早
读研及考博能改变命运
高考第一学历影响考研、考博和考公考编
3、读研与读博的科研红线
目前国内高校、省市和教育部都几级严查学位论文的质量,通过答辩前的盲审和毕业后的抽检来控制质量,一旦发现论文的质量不合格或抄袭造假等,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轻则延毕,重则撤销学位。所以,哪怕你考研或保研成功,也不能放松,读博同学就更得重视科研论文了,因为读博的科研要求是硕士论文分量的3-5倍。
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处理办法
研究生论文抽检会死得很惨吗?
研究生论文扩大抽检,博士扩招但毕业更难
研究生论文抽检与盲评
4、考研与读博的心理红线
很多读研读博同学遇到了特别困难的心理或师生关系问题,大部分是因为读研读博不适应所致,都是没有反复阅读和理解读研真谛的文章,例如王汎森院士的演讲稿:假如再让我读一次研究生<院士演讲赏析>
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解决大部分的困惑,其他小部分还是因为没有彻底理解的问题,需要之后反复的体会阅读,最终走出读研读博困惑与焦虑。王汎森院士的这篇文章是我在晋升正教授之后才偶然发现和点评的,所有内容都深以为然,可见读研与读博同学要克服读研不适应症的问题,至少需要努力面壁几年才行,不要一遇到问题上来就推卸到你的导师或老师头上。因为,即使按我们下述的科研训练,很多同学也得结合实际的工作,再实践1-2年时间才能开窍和体会其奥妙所在,毕竟看易行难,交给你的仅仅是方法,真正掌握还得通过反复实践才行,故此也不要神化我们的科研论文写作训练效果。
1、考研与读博的年龄红线
考研与读博最大的问题是年龄红线,这在此前文章多有讨论,结论是:考研的年龄红线是25岁,考博的年龄红线是28岁。如果你超过28岁再考研,或超过30岁再考博,都非常的被动和危险,因为用人单位招聘时是卡年龄的,一般要求硕士毕业不超过28岁,博士不超过32岁。一旦你年龄特别大,再考研或读博来解决工作问题,都是非常麻烦也很难的事。
考研红线25岁
女孩婚恋的红线28岁
男生的婚恋红线30岁
2、考研和读博的目标红线
考研与读博的目标院校也是有红线的,报考超过你本身竞争力的红线院校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醒悟还会反复的失败,最后导致毕业年龄的红线。不同专业、不同第一学历起点、不同英语基础、不同年龄和不同家庭经济基础等男女同学其考研的目标红线不同,要因人而异的决策。同样,不同专业和不同学业背景及科研成果,其考博的可行性不同,很多特别热门专业(经管文法艺术体育类),考博的门槛特别高,对一些专科起点或三本及学院出身的同学来说,申请国内的博士名额可行性极低。
2023考博更热,读博规划要趁早
读研及考博能改变命运
高考第一学历影响考研、考博和考公考编
3、读研与读博的科研红线
目前国内高校、省市和教育部都几级严查学位论文的质量,通过答辩前的盲审和毕业后的抽检来控制质量,一旦发现论文的质量不合格或抄袭造假等,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轻则延毕,重则撤销学位。所以,哪怕你考研或保研成功,也不能放松,读博同学就更得重视科研论文了,因为读博的科研要求是硕士论文分量的3-5倍。
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处理办法
研究生论文抽检会死得很惨吗?
研究生论文扩大抽检,博士扩招但毕业更难
研究生论文抽检与盲评
4、考研与读博的心理红线
很多读研读博同学遇到了特别困难的心理或师生关系问题,大部分是因为读研读博不适应所致,都是没有反复阅读和理解读研真谛的文章,例如王汎森院士的演讲稿:假如再让我读一次研究生<院士演讲赏析>
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解决大部分的困惑,其他小部分还是因为没有彻底理解的问题,需要之后反复的体会阅读,最终走出读研读博困惑与焦虑。王汎森院士的这篇文章是我在晋升正教授之后才偶然发现和点评的,所有内容都深以为然,可见读研与读博同学要克服读研不适应症的问题,至少需要努力面壁几年才行,不要一遇到问题上来就推卸到你的导师或老师头上。因为,即使按我们下述的科研训练,很多同学也得结合实际的工作,再实践1-2年时间才能开窍和体会其奥妙所在,毕竟看易行难,交给你的仅仅是方法,真正掌握还得通过反复实践才行,故此也不要神化我们的科研论文写作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