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吧 关注:2,703贴子:36,168
  • 0回复贴,共1

(转)太史署日常1:御览(野猪查岗,君臣斗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太史公·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文
“卿的项羽一传写得如何了?”
在太史署的书库中,刘彻翻看着太史令司马迁呈上御览的《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忽然冷不丁问了一句。
“什么?”司马迁愣了一下,心想陛下如何知道自己在为项王作传。
刘彻拿起表文旁的另一卷竹简,饶有兴致地念道:“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司马迁一惊,他记得此言出自《留侯世家》篇。真该死,在书写完表文后,又忘了把原先用来参照的其他篇目给收起来了。
更要命的是,《留侯》一文还写过“语在淮阴事中”,那也是另一篇藏有机锋的大作。
之所以特意写上语在他篇一句,原本是为了分散叙事后,便于自己和后世的阅览者参照,如今这原本精巧的设定却成了一根藤蔓,连带着能够拔出原先隐藏的累累硕物来。
司马迁后背不禁冷汗涔涔,懊恼地想捶自己的脑袋。
刘彻看着这位臣下的反应,笑语盈盈,就像是欣赏被俘获后惊慌的美丽动物:“若是我没有预判错,卿应当还为先皇高祖作了本纪。”
司马迁内心绝望地长叹一声,陛下果然是一代英主,料事如神。
以刘彻的好奇心之旺盛执着,想必以上几篇他都会索求御览。事已至此,那只能赶紧想出应对之策。
“回陛下,臣确实在为高祖作传”,司马迁思索着,“只是……该篇目前尚且为草创,陛下可于臣定稿后阅览此篇。”
刘彻颔首:“可。那就有劳卿了,我听说你为了作秦汉之际事传,可是亲至丰沛之地询问乡民,还在京师把当年随高祖征战的功臣后代,几乎都寻访了一遍呢。”
“臣只是对街谈巷议的逸文古事感到好奇,区区跑腿而已,不足挂齿。”
“卿果然还是如此自谦。”
刘彻略带意味地看了司马迁一眼,悠闲地扳弄了一下手指,起身道:“也罢,毕竟秦亡之后诸雄征战,期间史书几于废载,想要搜集其中事迹,确实需要花费一些功夫。卿且继续整齐其世传,书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我等着看你完篇的留侯,还有高祖和项羽的纪传。”
“唯。”太史令恭敬地答应一声,“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在和属下送皇帝出太史署后,司马迁重新回到了书案前,凝望着案上摊开的《高祖本纪》出神。
既然要呈交圣览,那看来就要在叙述交代上再花些功夫了。司马迁心想,世人既然多言高祖寒微时诸般奇异之兆相,那我便将这些传说添上去便是,也当是歌颂先皇圣德了。
只是,那些怪异的传说,他自己其实完全不信,倘若被后世的智者贤人读去,岂不是要笑话我太史公滥采虚妄之说,作粉饰之语么?
司马迁如此自问,有些苦恼地咬着笔端。忽然间,他像是想到了什么的,欣喜道:“有办法了!我还可以再去写……”
史官振奋地起身,带着一丝调皮狡黠的笑容,步伐欢快地走向放有《太史公》其他文稿的书架,熟练地找到其中一篇传记,打开竹简阅览思索。
对了,一会儿再把《留侯》篇中的“项羽”写作“项籍”;另外其他传记之间有互见的部分,就不要再一一点出参照篇名了,司马迁提醒自己道。
“等等,先前我在文中将项王写作‘项羽’,陛下莫非是没有察觉么?”
司马迁略觉得奇怪,但也没再多想,又继续先思索《留侯》,以及之后的《陈涉》篇该如何动笔的事情。
清凉的晚风从窗外吹进书库,连枝灯的灯火摇曳跃动,似乎是在庆祝这方天地的主人,又一次成功地化解了他的一个新难题。
-----
后记:
司马迁后来在《留侯》篇中,将后续部分的“项羽”写作“项籍”,随后放下此篇,又去忙其他的事情,竟没有修改该篇的前半部分的“项羽”,其称呼不统一的痕迹,至今仍留存在《史记·留侯世家》篇中,且两种称呼同样出自张良评项羽之语。而刘彻后来也未再要求调阅此篇,就像是忘记了这件事一般。


IP属地:江苏1楼2022-08-20 21:3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