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其实战争更重要是靠人,而不是某个武器决定的,就像德国人可以靠机枪打英国人一个措手不及,但并不能赢得战争。所以我个人认为,您的意思是:“如果给F14现代的升级能成功,能否对抗现代俄制飞机”……我认为也许可以,因为本身猫猫也是不错的平台,虽然早期三代机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可以通过战术和技术解决。可是,给乌克兰一些二手F16不更好么
,便宜,容易保养,机动性也更好……军事上是绝对实用主义的……
猫猫的设计时代,还没有三代机(俄标四代)的设计经验,所以技术并不成熟,比如:她的水平尾翼设计距离主翼过近,容易受到主翼引起的乱流干扰,所以同等条件下,她的滚转性能在低空低速和15、16甚至差不多,但一到高速状态就会变得比F4强点儿有限,所以后世三代机,比如15、16、18、Su27什么的都把水平尾翼搁在垂尾后面。
还有,为了挂四颗“不死鸟”,她被设计得两个发动机特别远,当然,这样获得了一个很大的升力体机身,但同样也造成了她有时太灵活了,不好控制,尤其着舰的时候,而且一旦进入尾旋难以改出的问题。所以后世双发飞机,15、18什么的都把俩发动机捆一起。当然,猫猫这种布局在MiG29和Su27上得到了精神传承,但这两种飞机的发动机间距比14近一些,只能带一排导弹,但他们的飞机结合了边条翼,升力更好一些。有趣的是,在当年27的设计师还在发动机间距上纠结过,其实他对14的武器携带效率挺羡慕的(可以参考前几年航空工业出版社的《Su27》,上下册的那套,里边有一大堆硬货)。
另外,对性能要求过高,忽略了对可靠性的要求,当然这些问题在当时其他飞机,比如A7,AV8,F15A上也都存在,甚至比猫猫还严重。但是像15经过长期磨砺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因为他选择了比猫猫更先进的气动布局。喜欢猫猫的都知道吧,那时要求新一代舰载机:首先得能适应舰载,其次要执行舰队防空任务,这本来就很难了,还要求能够担任护航战斗机的任务,必要时还能扔扔炸弹……所以可变翼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了,15的那种布局就别想了(在70年代早期14、15都参加了海军和空军的选择,结果空军嫌弃14过于笨重,海军嫌弃15没法上舰……),就连10多年之后,更成熟的F18都直接放弃了高空高速的能力,而90年代初用于替换F14的NATF计划,可变翼方案仍占了不少。凭心而论,可变翼是优点与缺点都很多的布局,跟现代飞控技术比,就像代数与微积分的关系,可能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占优(比如滞空能力),但总体还是不如新的。
猫猫的研制根据目前资料看,似乎从67年F111B试制遇到瓶颈就开始了,而雷达和导弹,更是从50年代经历一系列失败后最终成功的,所以其设计相对15也更加显得“新旧结合”,比如系统虽然实现了模块化,但数字化程度很低,数字飞控根本没有,造成维护和操作比较难,当然,这些通过后续升级也好改进。但像新的辅助动力系统就很难再装上了,装上飞机肯定空重就超过20吨了,爬升能力还得下降。还有发动机舱隔/散热系统设计也比较小,能否适应新发动机也是问题……所以她设计已经老旧了,对漂亮国那样不差钱的国家,自然有更新锐的战斗机可以使用……另一方面,作为猫猫的爱好者,我个人更喜欢把她当成款非常优秀的“老车”,外形很漂亮,富有个性的可变翼能实现平直翼,后掠翼和神似三角翼的造型,使一款看似笨重的飞机拥有超过F8的敏捷性能,而且飞一种飞机就能体验各种气动布局的魅力……当年她雄姿英发,成为早期实现远程雷达,主动导弹实用化的飞机,还装备了原始的数据链系统,可以说切实开始把“战争变成电脑游戏”……她曾经辉煌过,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老迈,但她曾经是三代机的先行者,告诉人们哪些设计需要发扬,那些问题需要回避,这就足够了,因为人类的航空技术,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猫猫的设计时代,还没有三代机(俄标四代)的设计经验,所以技术并不成熟,比如:她的水平尾翼设计距离主翼过近,容易受到主翼引起的乱流干扰,所以同等条件下,她的滚转性能在低空低速和15、16甚至差不多,但一到高速状态就会变得比F4强点儿有限,所以后世三代机,比如15、16、18、Su27什么的都把水平尾翼搁在垂尾后面。
还有,为了挂四颗“不死鸟”,她被设计得两个发动机特别远,当然,这样获得了一个很大的升力体机身,但同样也造成了她有时太灵活了,不好控制,尤其着舰的时候,而且一旦进入尾旋难以改出的问题。所以后世双发飞机,15、18什么的都把俩发动机捆一起。当然,猫猫这种布局在MiG29和Su27上得到了精神传承,但这两种飞机的发动机间距比14近一些,只能带一排导弹,但他们的飞机结合了边条翼,升力更好一些。有趣的是,在当年27的设计师还在发动机间距上纠结过,其实他对14的武器携带效率挺羡慕的(可以参考前几年航空工业出版社的《Su27》,上下册的那套,里边有一大堆硬货)。
另外,对性能要求过高,忽略了对可靠性的要求,当然这些问题在当时其他飞机,比如A7,AV8,F15A上也都存在,甚至比猫猫还严重。但是像15经过长期磨砺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因为他选择了比猫猫更先进的气动布局。喜欢猫猫的都知道吧,那时要求新一代舰载机:首先得能适应舰载,其次要执行舰队防空任务,这本来就很难了,还要求能够担任护航战斗机的任务,必要时还能扔扔炸弹……所以可变翼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了,15的那种布局就别想了(在70年代早期14、15都参加了海军和空军的选择,结果空军嫌弃14过于笨重,海军嫌弃15没法上舰……),就连10多年之后,更成熟的F18都直接放弃了高空高速的能力,而90年代初用于替换F14的NATF计划,可变翼方案仍占了不少。凭心而论,可变翼是优点与缺点都很多的布局,跟现代飞控技术比,就像代数与微积分的关系,可能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占优(比如滞空能力),但总体还是不如新的。
猫猫的研制根据目前资料看,似乎从67年F111B试制遇到瓶颈就开始了,而雷达和导弹,更是从50年代经历一系列失败后最终成功的,所以其设计相对15也更加显得“新旧结合”,比如系统虽然实现了模块化,但数字化程度很低,数字飞控根本没有,造成维护和操作比较难,当然,这些通过后续升级也好改进。但像新的辅助动力系统就很难再装上了,装上飞机肯定空重就超过20吨了,爬升能力还得下降。还有发动机舱隔/散热系统设计也比较小,能否适应新发动机也是问题……所以她设计已经老旧了,对漂亮国那样不差钱的国家,自然有更新锐的战斗机可以使用……另一方面,作为猫猫的爱好者,我个人更喜欢把她当成款非常优秀的“老车”,外形很漂亮,富有个性的可变翼能实现平直翼,后掠翼和神似三角翼的造型,使一款看似笨重的飞机拥有超过F8的敏捷性能,而且飞一种飞机就能体验各种气动布局的魅力……当年她雄姿英发,成为早期实现远程雷达,主动导弹实用化的飞机,还装备了原始的数据链系统,可以说切实开始把“战争变成电脑游戏”……她曾经辉煌过,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老迈,但她曾经是三代机的先行者,告诉人们哪些设计需要发扬,那些问题需要回避,这就足够了,因为人类的航空技术,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